中央電視臺自2003年開始搭建硬盤自動播出系統,至2006年陸續建成44套標清、2套高清硬盤自動播出系統。隨著我臺非編制作系統和網絡制播系統的陸續投入使用,尤其是“音像資料館存儲管理系統”和“節目交換緩存系統”的建成使用,我臺節目播出形態發生了質的改變,由傳統的磁帶播出、磁帶上載播出到目前的磁帶與文件播出雙軌并行,這些都為將來電視臺實現全面文件化網絡制播做出了很好的嘗試。
文件方式便于互聯交換和共享,通過網絡連接可以很方便地擴展硬盤播出系統的應用。目前與播出相連接的主要有“音像資料館存儲管理系統”和“節目交換緩存系統”,下面介紹一下這兩個應用系統與播出相連接的部分的運行情況及日常維護。
一 音像資料館存儲管理系統
1.簡介
音像資料館存儲管理系統(以下簡稱為“音像資料館”)主要用于解決大量的視音頻媒體資料數據的存儲、管理、查詢和再利用。我臺音像資料館系統在2005開始投入運行。
硬盤播出系統建立后,素材存檔就可以采用文件方式,從而取代磁帶的存檔方式。這減輕了磁帶保管的繁瑣過程,提高了檢索素材的效率。
在建館之初,周邊相關網絡制作系統較少,硬盤自動播出系統對磁帶節目的上載不但滿足自身播出的需要,同時也為音像資料館提供了大量播出素材文件,直至今天,硬盤播出系統仍擔負著將大量播出節目磁帶轉化為節目文件提供給資料館存檔的任務。
2.系統功能介紹
磁帶上載為文件后,播后文件就可以通過網絡以數字文件方式存檔于音像資料館中,如圖:

本系統由播出部部分和音像資料館部分組成,這兩個系統之間通過光纖網絡實現連接。在資料館建立一個消息服務器用于實現播出部和音像資料館之間的信息交換。在播出部建立二臺素材遷移服務器,作為緩沖服務器,連接播出服務器和資料館,其中一臺素材遷移服務器具有素材管理職能,為遷移任務的管理者,決定是否要向資料館傳遞素材。
節目文件播出后,音像資料館服務器根據播后單找出未存檔的節目文件,向硬盤播出系統中的素材遷移服務器發出遷移申請。音像資料館素材遷移工作站管理和執行遷移任務,將素材從存儲的硬盤中通過光纖網絡遷移到音像資料館的大容量磁帶庫中,從而完成素材文件的存檔。
3.運行情況及日常維護
目前,音像資料館系統運行平穩,網絡傳輸也較穩定。以下是通過幾年的實際運行積累的經驗,以及一些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 音像資料館服務器連續運行比較穩定,但仍需要定期重啟維護。因為素材文件的存檔不要求時效性,經過實踐確定了每周重啟一次的維護方法,以確保運行的安全。維護過程是:先重啟音像資料館服務器,然后重啟音像資料館素材遷移工作站。
● 音像資料館需通過調閱播后單來提出遷移申請,有時由于播出控制工作站(產生播后單)故障或臺內信息網絡故障而導致播后單未能傳到音像資料館服務器,而不能產生遷移任務。這時只要等故障恢復后重新發一遍播后單即可。
● 有些磁帶由于播出時限原因沒有來得及上載到播出硬盤中,而采用磁帶方式播出,這會導致播出硬盤中沒有素材文件,無法進行文件存檔。遇到這種情況可以等到下次上載時再存檔。
音像資料館自使用以來,已經建立起幾十萬條數字化的音像資料,該系統的建立為音像資料的有效保存、充分利用、科學管理和市場經營業務的開展提供了環境基礎和條件保障。
二. 全臺節目交換緩存系統
1.簡介
全臺節目交換緩存系統(以下簡稱為SATA)就是在網絡化的制作系統和硬盤播出系統之間架設橋梁,實現一體化的網絡制作、傳輸和播出,實現網絡制播。同時它也是全臺文件節目的交換中心,可以勾連多系統多部門。
在傳統的磁帶制播中,我們可以看到磁帶制作后,要經過磁帶的技審、內審,再入庫、出庫到播出。期間的磁帶物流既耗時費力,又經多人、多部門之手。這使得人為出差錯的概率大增,效率也很低下。隨著技術的發展,硬盤播出系統的建立、網絡化的文件制作方式的應用,這些使得網絡制播成為可能。
網絡制播的過程就是制作部門用非編系統制作好的節目文件可以不用下載成磁帶,而是通過網絡經過SATA傳到硬盤播出系統中進行播出。
從上述可以看出網絡制播和磁帶制播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制作和播出之間傳送的是數字化的文件節目包而非磁帶,傳送的載體是高速的計算機網絡而非人工搬移。
2.SATA的建立及概況
我臺從2004年08月開始進行SATA系統的規劃和技術論證,經過系統規劃、技術論證、系統設計、軟件開發及測試階段,直至2007年12月1日上線試運行,2008年5月正式運行至今。
SATA系統圖:

“全臺節目交換緩存系統”選用了以SATA為接口的磁盤陣列作為系統的核心存儲。全臺節目文件統一采用MXF格式,網絡傳輸用FTP協議。我臺現有AVID、APPLE、P2、藍光這四個非編制作系統參與網絡制播,節目文件制作后通過SATA傳到硬盤播出,播后傳到音像資料館存檔。音像資料館的文件可以調回SATA再到硬盤播出。
現階段我臺采用磁帶與文件播出雙軌并行原則,文件與磁帶的內容和管理數據一致。現行節目播出磁帶制播管理制度保持不變。
我臺按照總體規劃,根據分步實施的原則,將以現有網絡化制作欄目為基礎,逐步推廣。
常規頻道SATA的建設按照保障播出安全分步驟實施的原則進行:前期是用磁帶做為主播,SATA素材文件做為備播。經過一段時間的測試,SATA穩定后,改用SATA素材文件做為主播,磁帶做為備播。最后要達到全面文件化播出的目標。
高清頻道對于各非編制作系統制作的節目只采用文件播出,不做磁帶備份。
SATA節目播后存于播出系統的近線磁帶庫。標清節目保存2個月,高清節目保存1年,重播可以從近線磁帶庫回遷。[Page]
SATA節目每周播出時間:標清節目播出時長平均每周40小時左右,高清節目播出時長平均每周70小時左右。
SATA節目傳輸到播出的速度:標清節目為3倍速左右,高清節目為2倍速左右。
SATA節目備播開門時間閥定義為節目播前36小時。由節目生產管理系統發布播前單觸發SATA進行備播,到達備播時間閥時進行備播文件傳送。
SATA節目備播關門時間為:標清為播前2小時,高清為播前4小時。到此時間SATA不再接受制作系統對該節目的入庫申請。關門時間是通過大量的實驗數據總結出來的,通過帶寬計算出來的傳輸時間與實驗結果存在差異,一部分素材文件的傳輸時間長于理論值。個別文件的傳輸時間會比理論值長近一倍,所以結合實驗結果,關門時間定為:標清為播前2小時,高清為播前4小時。
3.SATA系統實施以來運行情況及日常維護
我臺網絡制播實施以來,總體情況是好的,但也遇到一些問題,如下:
(1)文件中的Header Partition Pack狀態為Open-Incomplete(表示該文件還未生成結束,其元數據信息還不是正確值),此狀態不違背MXF規范,但此種處理方法不合理,可能會影響文件的兼容性。我們將Header Partition Pack中的各項在文件關閉時刷新為正確數據,將其狀態設置為Closed-Complete。
(2)Footer Partition Pack中的HeaderMetadata大小標示小于實際值,這會影響文件的兼容性,我們將其改為包含其后的Fill Item的大小。
(3)IndexTable中的KeyFrameOffset 標示為正值。KeyFrameOffset是表示與I幀之間的幀數量偏移,應該為負值。該問題屬于信息寫入錯誤,雖然不影響文件基本信息解析,但在對此文件進行隨機訪問時,根據該索引表得到I幀位置將是錯誤的,會導致解碼順序錯誤,現已修改。
(4)對MXF文件中時碼進行了規范,在測試階段,各制作系統制作的素材文件的MXF Start timecode并不一致,致使素材文件不能正常播出。為了播出的安全以及解碼通道設置的統一及維護的簡便,將MXF Start timecode 約定為從00:00:00:00開始。
節目修改的問題:由于采用文件播出,文件素材的修改要由節目部門通過網絡發信息刪除播出硬盤上的舊素材,播出部門是無權自己去刪除播出硬盤上的素材的。節目部門有時操作流程錯誤導致沒有刪除舊素材,新素材就無法傳到播出。播出人員也無從知道素材的新、舊,這就可能導致播出錯誤。經過進一步的流程培訓,此問題得到改善。
目前使用紙質“節目變更單”,“電子變更單”已在測試,一旦測試完成就可投入運行。
4.對網絡制播方面的幾點思考
網絡制播是大勢所趨,但現階段也還是有許多值得探討和完善的方面:
(1)網絡化帶來的安全考慮:網絡容易受到病毒侵襲;網絡帶寬的合理制定與分配;網絡的容錯性;網絡存儲的容量配置等等都需要進一步的完善。
(2)多平臺的交互性:由于各廠家之間的標準仍有差別,多平臺系統的交互性也有待進一步的提高。
(3)全面網絡制播后,就不再有磁帶備份播出,這對網絡系統的穩定性以及控制系統的容錯能力是個考驗。
雖然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存在,但相信隨著技術的進一步完善和提高,網絡制播將會有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