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將一塊小圓石投進平靜的池塘里,石頭落水處的水面,便會泛起一圈又一圈的漣漪,一直擴散到岸邊。當在岸邊看著漣漪逐漸地擴散過來時,便可以很容易地看到每圈漣漪的波峰及波谷……
現在假設將池塘換成面積較大的水池,而四周圍著水泥圍墻,每當水面的漣漪碰到池邊時,便會由于受到阻力而回彈到中心。池的中心將會源源不斷地擴散一圈又一圈的漣漪,而同時,擴散到池邊的漣漪又會持續不斷地反彈回中心。
當這些反彈回來的漣漪到達岸邊時,它們會再一次在此處彈回到相反方向。這種水紋運動的結果,讓整個水面充滿了不同方向的流動漣漪,與最初的形狀已大大不同了……
DMX是一種波型信號,它以電子脈沖的形式通過信號纜線向燈具傳送信號。
假設有既定頻率信號在無限長度的信號線上傳遞,而這個信號線 / 導體本身亦必具備其特定的阻抗。這個阻抗不會因電流或電壓的變化而改變,但卻會(因應)輸入信號的頻率而改變,所以我們傳遞信號時,必需理解和關注頻率與信號兩者的關系。
這條公式只適用于無限長度的信號纜線,否則,阻抗會由于信號纜線長度的不同,而產生很大的差異。當然,使用無限長度的信號纜線,就可以避免以上這種情況。
阻抗由兩個成份(量值)組成,包括量值或稱為電阻分量,以及相位角度或稱為電容分量。(至少在屏蔽的信號纜線的情況是這樣—在其它情況下則會有電感應的現象)。
現在再說石頭與池塘,當信號通過無限長度的信號纜線傳輸時,由于是長度無限,理論上信號將永遠無法到達信號纜線的末端。(使用“理論上”這個說法,是因為每次想在實踐中驗證時,都由于資金耗盡而無法嘗試!)。
因此,信號永遠都不會從纜線中反射回來,這就好比在無限寬廣的水體中,從波心擴散出去的漣漪,由于接觸不到岸邊而無法反彈回來。而如果將纜線截成有限的長度時,有一部分信號由于到達了信號纜線的末端,將會反射回來。
這樣,當反射回來的信號到達源頭時,其中一部分的信號又會再一次反射,并向相反方向回彈。到最后,就會有一大堆信號混雜在一起,包括原來發射出去的信號,以及一大堆反射信號,導致接收到的信號容易出錯。
然而,當你把線路正確地終止了,信號纜線便會變成好象無限長度一般,一直把數據傳輸開去而不被反彈,多余的信號便會被終端所吸收了。各接收器所接收的信號便會更加清晰,信號出錯的機會亦大大減少了。
不過,如何恰當地終止線路呢?一個合適的終端器包括一個電阻,而這個電阻的阻值相當于信號纜線特有的阻抗。而當頻率高時,電容量將可忽略不計,這時我們所需關注的就只有電阻了。
USITT出版的DMX512/1990 數字數據傳輸標準中,規定DMX資料信號纜線應為雙絞線、低容阻、屏蔽纜線并具備特有的120Ω阻抗。最后一項信息最為重要,因為它告訴我們,制造一臺資料截止器,其中需要的電阻值是120Ω。
正常的DMX資料信號是作為正位與負位傳輸,通過雙絞線后(分別為3針和2針)。接收器只對兩種信號的差額作出響應。這種平衡的數據配置,可幫助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因為任何對線路的信號干涉,一般會同時干涉兩條信號纜線。
因此,對接收器來說是沒有分別的,它并不受到干涉。資料終端應該在任何時候安設在信號纜線的各個末端,例如:現在有一臺配備資料分配器的系統,可分配信號到自動燈具,以及調光器,這時應該在自動資料線和調光資料線的末端,各自安裝一個資料終端器。
透過2針和3針的公插XLR連接器的電阻器(這電阻器為120Ω 1/4W),就能經濟快捷地制成一個資料終端。使用DMX信號終端,可以輕而易舉地保持原有的資料信號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