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推互聯網電視遇阻借智能電視翻身
2011-01-04
本刊編輯部 依馬獅廣電網
LG電子日前對外宣布,已于本月13日研發成功了專門針對中國市場的“智能電視”,據介紹,擁有互聯網電視牌照的內容商之一華數傳媒將為其提供內容。另據LG電子家電事業部執行總裁鄭宇城介紹,LG首款專供中國市場的智能電視將于近期上市。
騰訊家電從LG電子與華數傳媒的合作簽約儀式上了解到,LG的“智能電視”在遙控器等硬件設備上確是做了很大改進,但從現場工作人員對電視性能的講解來看,其所謂的“智能電視”更像是國產彩電生產企業在今年上半年力推的互聯網電視。
互聯網電視又稱網絡電視,是以寬帶網絡為載體,以視音頻多媒體為形式,以互動個性化為特性,為所有寬帶終端用戶提供全方位服務的業務。國內電視制造企業如TCL、康佳、海信、創維等紛紛推出了互聯網電視,近乎瘋狂的炒作和推廣也引發了對于互聯網電視一系列的爭議。
隨后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隨后頒布《互聯網電視內容服務管理規范》和《互聯網電視集成業務管理規范》兩份文件,對互聯網電視進行“內容牌照+集成牌照”的雙監管,此后互聯網電視的炒作浪潮也逐步恢復平靜。
不禁要問,在國產彩電企業把互聯網電視吵的沸沸揚揚之時,LG、三星、松下、索尼等外資品牌為何沒有太大動靜?華數傳媒網絡有限公司總裁勵怡青對騰訊家電道出了其中原委:廣電總局對互聯網電視的監管一直沒有放開,外資品牌在國內推互聯網電視是不被允許的。騰訊家電從三星等企業相關人士處也得到證實,雖然廣電沒有明文規定,但外資品牌不能在國內推稱之為“互聯網電視”的產品似乎已經是約定俗成。
而就在外資品牌為互聯網電視入華推廣遇阻的時候,在相關主管部門的監督管理下,國內彩電制造商紛紛與獲得了互聯網電視內容牌照的CNTV、上海文廣、華數傳媒等合作開發互聯網電視。之后隨著企業在電視硬件和軟件方面的不斷創新,“智能電視”應運而生,并逐步成為電視市場的新寵。
然而什么是智能電視,如何界定一款電視產品是否是智能電視,目前主管部門、相關專家及企業相關負責人均不能給出明確的定義。工信部數字電視標準符合性監測中心主任張素兵稱,目前智能電視還沒有明確的定義,相關監管條例也缺失。業內對智能電視的普遍理解是像智能手機一樣,具有全開放式平臺,十核“銳芯”技術,搭載了操作系統,可以由用戶自行安裝和卸載軟件、游戲等第三方服務商提供的程序,通過此類程序來不斷對彩電的功能進行擴充,并可以通過網線、無線網絡來實現上網沖浪的這樣一類彩電的總稱。
而就是這個智能電視發展的初級階段,似乎給LG等外資品牌帶來了新的商機。據勵怡青介紹,除LG外,三星、松下、索尼等企業也都在籌劃與國內互聯網電視牌照獲得者合作推“智能電視”產品。業內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廣電總局的監管目前沒有針對智能電視,因此外資企業與內容商合作推出“智能電視”即相當于變相在國內市場推出其互聯網電視產品。勵怡青從側面贊同這種說法,她表示:“為外資品牌提供的內容本質上與為互聯網電視提供的內容沒有區別”。
隨著電視技術的不斷發展,眾多國產彩電企業紛紛表示帶有互聯網功能已經逐步成為未來電視產品的標準配置。
分析人士指出,這無疑對不允許在國內推“互聯網電視”的外資品牌是一個重磅打擊,因此這些企業選擇在智能電視監管缺失的條件下曲線實現其“互聯網電視”在華的推廣。
勵怡青認為,從長遠來看廣電總局必定會放寬對互聯網電視的監管,雖然目前仍沒有放開,但隨著平臺的逐漸開放及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放寬監管將是大勢所趨。帕勒咨詢公司資深董事羅清啟也表示,從目前對智能電視的監管來看,廣電總局已有放寬跡象,否則早就會出臺相應管理措施了。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