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個新世紀,最具影響力和創新精神的公司非蘋果和谷歌莫屬,他們不僅創造了信息時代的全新生活方式, 同時也給眾多行業帶來巨大沖擊,甚至把微軟等曾經的行業巨頭遠遠拋在身后。李開復就曾說過:蘋果和谷歌是真正的巨大革命性創新的公司,而包括微軟在內的很多公司只是微創新。喬布斯的神奇詭異自不必多說,谷歌的創始人也自始至終秉持了不走尋常路的理念,谷歌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在2004年上市前寫給投資人的信中就表明:“谷歌不是一家傳統的公司,我們也不打算成為這樣一家公司。”如今,蘋果和谷歌已經打開了創新的“黑匣子”,使得創新成功的可能和機遇都得以提高,對于同樣深受兩者影響并需要創新推動的AV行業來說,也有必要從他們的成功中汲取經驗和力量。
發家歷程
1978年,年僅21歲的喬布斯和他的朋友一起創立了蘋果電腦公司,從那個被稱為蘋果咬(Apple Bite)的Logo就不難看出蘋果創新的決心。1978年以來,公司也的確在不斷以創新引領市場,甚至蘋果公司的發展本身就可以看做是一個信息時代的進化史。在大多數電腦都沒有顯示器的時候,蘋果推出了以電視作為顯示器的Apple I,而改良后的Apple II則在電腦界被譽為締造家庭電腦市場的產品,到80年代已售出數以百萬部計。當蘋果在
1980年上市的時候,他們的資金比1956年福特上市以后任何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公司(IPO)都要多,并在五年之內就躋身世界五百強。與此同時,蘋果仍在孜孜追求更先進的技術,在喬布斯1979年的PARC研究所之行后,蘋果為個人電腦增添了圖形用戶界面、鼠標、程序設計和網絡功能。90年代初,與Sony聯合設計的筆記本電腦PowerBook,則為現今流行的筆記本電腦設立了現代的外形標準。
不過,隨著喬布斯的出走以及微軟、IBM的沖擊,蘋果公司也一度陷入困境,瀕臨倒閉。直到喬布斯再次回到蘋果,才令公司起死回生。這一回,蘋果比微軟更為敏銳地捕捉到了信息時代大變遷的契機,喬布斯讓我們進入了i時代,公司也從電腦跨向更廣闊的消費電子領域。2000年初,iPod大獲成功,配合其獨家的iTunes網絡付費音樂下載系統,一舉擊敗索尼公司的Walkman系列成為全球占有率第一的便攜式音樂播放器。2001年5月開始,蘋果零售店在全球遍地開花,為蘋果帶來了強勁的銷售。再接下來的劇情大家應該都不陌生,隨著2007年的iPhone和2010年iPad的推出,讓蘋果再次走上巔峰,“蘋果崇拜”也被染上了一層宗教色彩。而更具里程碑意義的是,美國時間的5月26日,蘋果公司以2221.2億美元的市值超越微軟,成為全球第一大科技公司。
相比之下,1998年成立的谷歌是一家更為年輕的公司,斯坦福大學的理學博士生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同樣是在20出頭的年紀,在朋友的車庫里創建了谷歌,以網絡搜索引擎起家。谷歌搜索引擎以頁面干凈、簡單,以及最有關的搜尋結果贏得了大量網絡用戶,在最高峰的時期,通過它的網站及其客戶網站如雅虎、CNN等,谷歌處理了萬維網上的80%的搜尋請求。搜索頁面里關鍵字廣告的形式也為其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回報。除了搜索外,在互聯網時代,谷歌如蜘蛛網一般鋪設了巨大的業務網絡,提供包括互聯網搜索、電子郵件、社交網絡、網絡軟件和應用程序等服務。谷歌以神奇的速度擴張,踐行其“非傳統公司”的宣言,從2001年以來谷歌開展了大量的收購行動,包括在2005年收購了手機軟件公司Android,2006年收購視頻網站YouTube,這些收購讓谷歌逐漸完善了博客、地圖、視頻、通信、寬帶接入等業務。而當初收購Android的遠見,已讓谷歌在今天競爭激烈的智能終端市場受益,讓它有了對抗蘋果和微軟的資本,最近的調查報告顯示,2010年第三季度,Android在美國智能手機市場的裝機量超越蘋果占44%。除此之外,谷歌還發射衛星、開發自動汽車、進軍智能電網,將觸角伸向更廣闊領域。僅僅12年的時間,谷歌已經由最初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的科技公司,發展成為商業巨擘,其近2,000億的市值也有望很快超越微軟。 [Page]
抓住產業變革的契機
回望2000年前后世界的變化:互聯網技術邁向了一個新的歷程,它已不再單純是一門技術,而是作為一種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文化融入社會各個角落;數字化革命已經在很多領域掀起,視頻、音樂、照片都可以以0和1的形式被記錄、存儲和傳輸,而以膠片、磁帶等為載體的很多消費電子產品開始逐漸淡出市場;模擬的大磚頭移動電話被輕巧的手機取代,而后者成為了人手一部的生活必需品;顯示技術同樣有重大突破,TFT-LCD液晶技術經過曲折發展性能終于可以和CRT媲美,并在2000年以后逐步淘汰CRT,同時LCD的應用范圍也大大擴展。上述技術以及無線、觸摸等技術的不斷成熟,促使信息化發展的新周期逐漸形成,這個周期的特點表現為互聯網、通信、影音、硬件、軟件等多個技術領域的跨界大融合,這種融合將帶來前所未有的巨大產業空間。
蘋果則以超前的眼光看到這一變革中的機遇并果斷轉型,公司明確提出了新的戰略:通過內容數字化而非單純開發和銷售,來使流通、通信及廣播行業發生改變,并為此推出產品和開展相關業務。蘋果于2007年1月將公司名稱從“Apple Computer Inc.”改為了“Apple Inc.”。近年來蘋果推出產品,從iPod touch、Apple TV、iPhone到iPad,都已經不能單純地歸為某一類產品,它們集網絡、通訊、多媒體娛樂、控制等功能于一身,體
現了從技術到應用的大融合。
在互聯網大爆發的時期,谷歌曾以簡單、精準的搜索功能吸引了大量用戶,這一平臺下的廣告業務為其帶來了巨額營收,但為了避免對單一盈利模式的依賴,谷歌也一直在探索新的營收。其中多年前收購的Android就在今天幫助谷歌抓住了產業變革的機遇,谷歌對這款2008年面市的移動操作系統進行了改進,并在2010年獲得巨大反響。Android先后攻克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汽車導航系統以及智能電視,幫助谷歌在這些領域抗衡蘋果、擊敗微軟。三星、摩托羅拉等在蘋果的狙擊下相關業務一度陷入衰退的公司,也因為把握Android的機遇而重新獲得了崛起的機會。不過對于谷歌來說最重要的是,當Android讓越來越的設備連上互聯網的時候,意味谷歌創收的基數也在無限擴展。
商業模式與用戶體驗的創新
今天的蘋果和谷歌,早已不是人們過去所熟悉的個人電腦制造商和搜索提供商,在產業變革的背景下,他們的華麗轉身在如今已經顛覆了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同時造成了巨大的跨行業破壞力,包括傳統的媒體出版、廣電、通訊等在內的行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這種影響同樣也已經體現在我們的AV行業中,上述終端設備已經使得傳統的中控觸摸屏市場地位岌岌可危,在2010年的各種相關展會中,幾乎每一個相關廠家都推出了基于蘋果或Android智能設備的控制應用。同時,一些視頻會議廠商也開始支持平板電腦上的應用。而這種巨大的影響力無疑要得益于兩者在商業模式與用戶體驗方面的創新。
封閉VS開放
蘋果和谷歌這兩個分別由硬件和軟件發家的企業,如今互為最大競爭對手,不過他們采用了全然不同的做法。在蘋果采用的封閉模式中,蘋果的設備只能安裝通過蘋果認證的應用,從而把用戶拉到蘋果平臺使用,而不希望用戶更改這一平臺,封閉模式代表了標準化的模式和較高門檻,好處在于可以保持自己的特色和品質。
谷歌作為后來者,則通過開放模式來爭奪蘋果的市場。谷歌基本上不生產電子產品,但是卻通過將免費的Android授權給越來越多的終端廠商,從而成為全球最成功消費電子企業的最大競爭對手。Android可充分降低涉足市場的門檻,對于新涉足的廠商或者一度失去領先地位的廠商來說是大好機遇《經濟學人》旗下《智慧生活》雜志羅伯特·雷恩·格林總結道:為數不多的完美產品由蘋果生產,而數量龐大的Android設備則由谷歌來引導。 [Page]
軟件、差異化和用戶體驗
蘋果iPhone、iPad成功的背后,“iTunes Store”功不可沒,這也是蘋果實現差異化的關鍵因素,現在蘋果商店已經有30余萬的應用程序,而“Android Market”商店也有20萬左右的程序可供選擇,這些應用程序五花八門,從圖書、娛樂、社交、體育到智能家居,從個人應用到商業應用,只要是終端用戶可能需要的,幾乎都包羅其中。應用程序商店是一種以滿足用戶需求為目標的創新,這在以用戶體驗為導向的移動智能時代,已經成
為一種現象和趨勢,除了蘋果和谷歌之外,三星、HTC、微軟、聯想等公司都推應用程序。同時,應用程序商店也改變了傳統軟件的思考模式,激發了開發者的熱情,也能更好地將更多的應用整合進來。
微軟曾是計算機顯示窗口的統治者,但是今天,完美主義的蘋果和勇于打破規則的谷歌則控制了幾乎所有的消費電子顯示界面。雖然最終的領導者只是少數,但在快速變革的時代,不論是誰只要稍跟不上節奏,就有被市場拋離的危險,微軟已是前車之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