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2011年廣電系統工作,廣電總局局長王太華曾表示,除了推進三網融合已成為廣電的一項重大任務外,數字化升級改造與網絡整合依然是地方廣電的重要任務。
進入五月,據記者了解,各地方廣電主體在年度核心任務——三網融合推進領域并無實質性進展,而隨著其在省網整合、臺網分離、制播分離等領域的改革步伐不斷加快,廣電系統內外暴露出了愈加突出的矛盾與問題。
相對而言,截至目前,廣電系統制播分離進展順利,初步促進了音像、視頻等非時政新聞類內容的創新與發展;臺網分離雖已在省級和地級市層面基本完成,但也使地方有線電視網絡公司與電臺電視臺、電信運營商的競爭不斷升級,系統內外均無優勢的有線電視網絡公司正被逐步邊緣化,對此,廣電系統內部仍褒貶不一、尚存爭議;而近期最突出的廣電改革矛盾則來自于省網整合層面,隨著各地省網整合資產移交最后期限的臨近,多個廣電省網公司深陷系統外投資退出機制難題,為解決及避免類似問題,專家建議廣電系統應考慮建立從事新政策的可行性調研與輔助政策具體執行的中間機構。
最后通牒下的頑抗
近日,青島、威海等地在省網整合中對上交網絡資產與管理權的拖延與抵觸情緒被媒體曝光。據悉,一個月前,山東省政府下發《關于按期完成廣電網絡資產重組工作的緊急通知》,要求各市務必于4月30日前將廣電網絡資產全部移交給山東廣電網絡公司各市分公司。但是,截至記者發稿時,尚有青島、棗莊、威海、濟寧4市廣播電視臺或當地國資部門未完成移交,其中威海和棗莊兩市是外部股權的原因,但青島、濟寧兩市廣播電視臺卻無合理的理由。
據山東廣電網絡公司有關人士透露,此次山東省政府在推動廣電網絡整合上的態度較為強勢,整個省網整合工作由省長姜大明親自主抓,以推動省網改革全國后進的山東省盡快搭上總局期限的末班車。
“盡管行政命令層面的級別提高了,將有助于加快省網整合的實操推進,但是這仍無法解決初期投入了真金白銀的諸多體制外投資方的資金回收與回報問題,各地廣電網絡投資方都會有上交后利益受損的擔憂。”山東廣電網絡公司受訪人士表示。
事實上,湖北、湖南、安徽、廣東等多省的省網整合都遭遇了類似的系統外初始投資方退出難題,并且,隨著省網整合進一步延伸至縣鄉鎮層級,上述投資方退出機制問題將愈加凸顯。
“起初,各地廣電網絡由各級政府負責投資建設,而地方政府往往會拉入當地從事石油、天然氣或煤礦等資金充裕的機構或個人進行投資,出資人類別、數量復雜,此外,這些體制外投資人出資額較為高昂,少則幾百萬元(人民幣,下同),多則上千萬、上億元,而他們的投資回收期預計10~20年不等,”三網融合研究專家、融合網主編吳純勇表示,“又由于上述投資多是逐步進行的,所以多數廣電網絡初始投資并未得以回收,即使已經完全回收成本投入,后續盈利分成問題也將成為博弈的焦點。”
在眾多系統外投資方中,中信國安是公認的“硬骨頭”。據悉,中信國安目前在山東、湖南、湖北、安徽、江蘇等省的數十個城市的廣電網絡擁有股份,而對于其目前與省廣電網絡公司僵持不下的局面,吳純勇表示,“中信國安在很多區域參與廣電網絡投資已超過10年時間,后來還追加投資,從目前看來投資回報率并不高,廣電全國性的網絡整合想讓中信國安出局,必須給予其高溢價的補償”。
事實上,如果上述初期投資退出問題不能得以很好地解決,或將影響下一步對縣鄉鎮廣電網絡的整合推進。“目前廣電網絡整合僅涉及330多個地級市的廣電網絡投資方,但是若延伸至縣鄉鎮,那么投資主體將更加分散,彼時上述矛盾或更加凸顯。”吳純勇表示。據悉,以遼寧省為例,雖然遼寧省網整合在地市級沒有遇到太多麻煩,但是目前對縣級和鄉鎮網絡的整合則步履維艱。
“在位者利益不應受損”
對廣電系統目前一系列改革,業內專家陳志剛對本刊表示,相對于圍繞廣電內容生產、經營等領域的改革,廣電在省網整合領域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
“不論是為了三網融合推進亦或是自身發展,目前廣電系統都急需將過于分散的全國網絡從資本到技術層面進行整合,其中地方廣電網絡的技術整合問題不大,而資本整合方面,目前各地省級廣電網絡公司采取的較為強硬的上交要求與措施不利于省網整合推進,我認為,為了不使整合后的省網各主體流于合作的形式或‘同床異夢’,各地方廣電網絡在位者利益不應受損。”陳志剛表示。
陳志剛進一步表示,為保證各地方廣電網絡系統外投資方利益,廣電總局層面可采取兩方面的措施,“首先,可將現有廣電網絡內較為優質的部分進行組合與剝離上市,融資所得用以收購或補貼廣電網絡弱勢地區的投資者投入與預期收益,但同時,由于較多廣電網絡優勢主體已經是上市公司,該種方案執行難度較大;而另一種方案則是廣電總局放棄成立難度較大的國家級廣播電視網絡公司,轉而首先形成系統內雙寡頭或多寡頭壟斷局面,通過寡頭公司進行各地的廣電網絡收購與整合,分步進行全國廣電網絡的整合工作。”
中間機構的缺失
除了呼吁先期投資方利益不應受損外,更多業內專家看到了廣電總局及廣電系統推出新政策或改革措施時的某些一貫性問題。
“廣電總局在推出某項新政策時,往往注意不到政策的連貫性,所以后期也往往不易推行,”吳純勇表示,“我認為一直以來,廣電系統都缺乏一個類似于通信系統研究院性質的智囊團體系,該智囊團可以是一個中立的機構,也可以由各地方分別成立,主要負責先期對廣電總局擬出臺的新政策進行充分調研,給出調整意見,并在新政策后續執行過程中負責解決各種細節性問題。”
事實上,據悉,在省網整合政策推出之前,廣電總局已派出一個調研小組奔赴各地進行調研,并向總局提交了調研報告,但目前看來,調研小組并未發揮出應有作用。
吳純勇進一步指出:“目前,廣電系統內部對于省網整合在思想了已經達成了統一意見,都認為省網整合勢在必行,但是在實際執行層面,由于缺乏負責調研與具體執行的中間機構,省網整合實際操作遇到了各種問題,建議總局方面,一方面秉承先易后難的思路,先從某些服從整合的地域入手,另一方抓緊建立上述中間機構,以反映與協調執行層面的各種問題。”
“任何一個新出臺的政策都不可能完美無缺,中間機構可幫助總局層面根據實際執行情況與問題不斷修改與調整相關政策,以更快實現預期目標。”吳純勇補充表示。
制播分離“進展出色”
除了省網整合外,制播分離與臺網分離也是廣電系統不斷深化進行的改革內容。受訪專家紛紛表示,相比省網整合與臺網分離實踐中的沖突不斷,制播分離在系統內部進展順利。
據悉,2010年廣電系統基本完成預定制播分離改革任務,全國35家國有電影制片單位、70家電視劇制作機構、204家省市電影公司轉企改制,9家廣播影視企業入選全國文化企業30強,其中華策影視、樂視網成功上市。
受訪專家表示,面對目前各種新興信息傳輸通道的發展,廣電系統制播分離改革促進了廣電內容生產與經營成功滿足廣大群眾不斷膨脹的欣賞需求,初步完成了進行制播分離改革的初始目的。“過去廣電系統的制作單位以電臺電視臺影視劇制作中心的形式存在,屬于事業單位體制,不利于內容產業的創新與商業化運作,而進行了制播分離后,獨立出來的音頻、影視劇制作公司相比從前表現出了明顯的靈活性與活力。我認為廣電系統制播分離改革進展地相當出色。”吳純勇表示。
地方有線利益或難被兼顧
如果說多樣化的信息傳輸通道已為實現了制播分離的音頻、影視劇制作公司帶來了市場機遇,那么,對于尚未成長起來的各地方廣電網絡公司而言則更多意味著市場挑戰。
隨著臺網分離改革的不斷深入,地方有線電視網絡公司與電臺電視臺、電信運營商的競爭不斷升級,系統內外均無競爭優勢的有線電視網絡公司正逐步被逼至市場“墻角”,多地地方有限網絡公司生存狀態堪憂。
對此,不少受訪業內專家呼吁廣電總局等管理主體應出臺相關的扶持或保護政策,“從2003年至今,地方有線電視網絡公司也不過成立了8~9年的時間,我認為臺網分離的初衷是好的,為了更好地促進有線網快速發展,但是如果過早地將其推入市場,則有可能使其慘遭夭折命運”。
事實上,上述有線電視網絡公司的系列問題恰恰涉及了廣電系統復雜產權、利益博弈、方向性選擇等多個敏感區域,在當下時間點,廣電總局等恐難做出明晰化表態,有線電視網絡公司前景短期內依然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