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電視制作中DV 發展回顧
九年前,松下公司推出了全世界第一臺專業用的DV攝像機EZ-1A,并提出了視頻記者的概念。EZ-1A攝像機采用3片35萬像素的CCD傳感器,圖像分辨率接近同期廣播級攝像機48萬的水平,色彩及亮度頻寬比家用模擬攝像機高六倍,已經遠遠超過VHS,S-VHS和8毫米等模擬攝像機的水平。與此同時,松下公司推出了DVC PRO廣播用攝像機,通過轉換帶盒,DV磁帶可以直接插入DVC Pro錄像機進行編輯。由于EZ-1A在經濟性、便攜性上的優勢,一個“視頻記者”可以取代一個外景攝制組,所以很快就成為廣播用攝像機的輔助機種而得到廣泛的應用。
不久,Sony公司推出了向下兼容DV磁帶的DVCAM格式,并把FireWire(1394)數字接口作為低端機型的標準配置。如1996年推出的DSR-100PD,DSR-200P攝像機以及DSR-30P錄像機等,這些攝像機的音視頻信號通過FireWire連線與錄像機相連,就能夠進行傳統的組合編輯。于是,DV的應用又延伸到傳統的磁帶編輯領域。
JVC公司的D9也是同時代的產品,在記錄格式上仍屬于DV的范疇,但在磁帶上卻完全不能夠與DV兼容。后來,由于D9在中國市場的反應不好,JVC公司又推出了一系列完全基于DV格式的專業攝錄設備。
但是在2000年以前,DV攝錄設備主要集中在中小影視制作機構和個人用戶,他們一般通過購買低檔非編來進行后期制作。這些設備大多是通過一塊硬件視頻板卡攢機而成的,一般沒有功能強大的中文軟件,系統也十分不穩定,極大的影響了DV影片的制作水準。
2000年以后,FireWire(IEEE 1394)的傳輸標準被逐步用于DV設備間的數據高速傳遞。很多國內和國際知名的視頻和計算機廠商開始發展和提供DV格式的產品,如蘋果電腦、品尼高、Matrox以及大洋、新奧特、索貝等設備生產商,陸續推出基于DV平臺的中、高檔產品。到目前為止,一個涵蓋民用、專業、廣播的應用領域,包括記錄、傳統對編、非線性編輯、特技字幕制作在內,兼容DV、DVCAM、DVC PRO25/50/100的一統的DV的制作平臺已經基本形成。本文所談的DV,就是泛指這一廣義的DV平臺。
二. DV 格式與其他數字格式技術指標的比較
由于DV設備首先用于民品,許多人對其技術質量持懷疑態度,DV的技術質量究竟如何呢?與技術質量相關的有許多因素:如鏡頭、攝像機、拍攝條件等等。記錄格式僅僅是其中的一個環節,只有在其它與技術質量相關的基本因素相當的前提下,對記錄格式的比較才有意義。以下比較就是僅對記錄格式而言的。
1. 編碼方式:DV編碼和現在的其他幀內編碼的數字壓縮視頻記錄系統如Digital Betacam沒有實質上的區別。兩者都是分量格式,采用相同的采樣頻率(13.5MHz),但DV的量化少了2比特,色度采樣點少了一半。
2. 碼率:DV、DVCAM 和DVC PRO25的碼率是均為25Mb/s,為其它幀內壓縮格式的1/2 (DVCPRO50)~1/5(Digital Betacam)。介于其他的幀間壓縮格式(18~50 Mb/s)之間。
3. 磁跡寬度:DV磁跡寬度分別為10微米,DVCAM 和DVC Pro25的磁跡寬度分別為15、18微米。數字Betacam系列為32微米。一些DV的衍生格式加大了磁跡的寬度,較寬的磁跡間距并不能夠提高畫面質量,但對于幀精確度的線性編輯是必需的,同時能使得磁帶具有更好的耐久性和抗干擾性。
三. DV 格式與模擬分量格式技術質量的比較
大部分視頻技術專家認為DV格式能與模擬分量攝錄機相媲美。從技術指標上看,DV視頻指標在信噪比和亮度帶寬上要好一些,在音頻指標上明顯超出,在色度記錄上略有不足。主觀評價兩個格式各有千秋,模擬分量在圖像的層次和顏色的細膩程度上占先,在圖像和聲音的清晰度,信噪比,復制特性等方面則不如DV。
四. 性價比
顯然DV在客觀的技術指標上在各種數字格式間位于低端的位置,甚至也不及模擬分量的總體指標,但其畫面給人的主觀差異要明顯的低于其指標上的差異。可以說,DV編碼的設計是“好鋼使在刀刃上”,它的記錄保留了人眼能夠識別的最主要、最敏感的信息。如果按照5級主觀評價的標準將同一攝像機拍攝的25Mb/s的圖像與50Mb/s或更高碼率的圖像相比,盡管碼率相差一倍以上,圖像差異絕對不會超過半級。也就是說,按照信息記錄的有效性而言,25Mb/s的碼率記錄了標清畫面90%以上的人眼可分辨的信息,而增加的25Mb/s以上的碼率僅記錄了不到10%的人眼可分辨信息。另一個重要的事實是,當我們用一臺具有25/50Mb/s切換功能的攝像機拍攝同樣的內容,所看到的畫面質量幾乎是相同的。加上其良好的復制特性,對于實際播出的三版以上的節目而言,DV的技術質量已經明顯超過模擬分量。
較窄的磁跡顯然不宜在廣播用的傳統線性編輯上使用,好在目前絕大多數的后期制作都是由工作站完成的,機械伺服的精度需求對于上下載而言是足夠用了。
俗話說一分錢一分貨,由于DV設備同比其記錄碼率高的數字設備而言要便宜的多,優異的性價比得到追求質量和價格平衡的諸多用戶的青睞。也正是基于這一點,上至廣電、下到民品的生產廠家紛紛涉足DV領域,已經研發出了包括Sony藍光盤、松下P2卡在內的,涵蓋了家用直至高清晰度的各類衍生產品。
五. DV 的使用體會
1. 復制特性。目前多數電視臺是把DV素材轉化為模擬信號,然后再用普通的非線性系統或傳統設備進行后期制作。筆曾經做過DV錄像機之間、不同檔次的Betacam 與Betacam錄像機之間、錄像機與工作站之間的多代復制比較,復制通道有模擬復合、模擬分量、SDI三種,復制代數均超過10代。總體感覺是無論何種格式,第一代的復制質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SDI最輕微。從第二代開始到10代以上,DVCPRO25磁帶的SDI通道復制幾乎保持了相同的質量,模擬分量和模擬復合通道復制質量均有可以輕微察覺的下降。而即使是高檔的Betacam設備,采用相同的模擬分量通道,其復制劣化速度也要明顯高于DVCPRO25。當然,與DVCPRO50或其它高碼率的數字格式相比,DVCPRO25在復制特性上還有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非專業人員是不易察覺的,但專業人士用肉眼可以察覺出它們之間輕微的差距。
2.SDI通道的穩定性。一些型號的錄像機通過SDI接口與一些工作站或字幕機的SDI板卡連接時存在兼容性問題,工作時不十分穩定,如在下載較長的節目時,會偶爾產生局部馬賽克或畫面噪點。另外,SDI傳輸通道上如果有字幕機、切換臺等不具有音頻嵌入的數字設備,視頻延時帶來的聲畫不同步,也給后期編輯帶來很多麻煩。如果不對畫面的復制代數有過多的苛求,現行的模擬分量通道對大多數電視臺的數字編輯設備更為經濟實用。
3. 1394接口。盡管1394接口本身具有很高的傳輸速率,遺憾的是這種傳輸方式在前幾年主要用于低端的節目制作,許多中高檔錄像設備并不提供對1394接口的支持。所幸的是,這種情況在近年內有了明顯改變。在目前數字化非線性編輯已經主宰了后期編輯的情況下,采用1394接口意味著比SDI及模擬分量接口更低廉的費用和更廣泛的設備支撐。
4. 無視頻卡的1394編輯。目前有許多軟件均支持無卡1394編輯。只要外設和計算機都具有1394接口,裝上這類軟件就可以進行音視頻編輯。在目前主流計算機配置條件下,采用這種方式已經無需花費更多的生成時間,對于較為簡單的新聞、小專題類的短節目,無卡方式與售價昂貴的有卡工作站相比,在工作效率上已經比較接近,而高配置的計算機,如蘋果的G5,處理速度已經能夠實時支持多層畫面的操作需求。
目前支持無卡1394編輯的軟件主要分為兩類:開放類和封閉類:開放類軟件基本面對普通用戶,從微軟操作系統自帶的Windows Movie Mak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