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拜訪一位廣電行業的客戶,談到新聞的快速報道,作為“搞電視”的他,說現在基本上不看電視上的新聞了。我問那通過什么途徑看?他說通過微博看新聞,并說微博是目前最快捷的新聞傳播平臺。“只要進入新浪微博,在名人堂里搜索一些財經、IT、娛樂界感興趣的名人,然后加關注。晚上下班回家打開自己的微博,就能看到最新的新聞,甚至1分鐘前發生的事件。”他舉了個例子,比如有關鼎暉創業投資合伙人及創始人之一王功權私奔的消息,在事件發生當天也就是2011年5月16日23:21分王功權發的微博,在一小時內被轉發4971次,評論2842次。而網上則是第二天也就是5月17日才見報道,報紙、電視報道則更晚了。
自從4年前Twitter誕生以來,這種微博服務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消息傳播變得更加快速,遠遠超越了傳統報紙、電視乃至各類互聯網媒體。諸多明星、企業以及個人都利用微博平臺發表個人言論、開展互動、發展粉絲,宣傳自身、塑造品牌形象。2007年之后,國內陸續出現了微博客網站,如飯否、做啥、嘰歪、嘀咕、貧嘴、同學網、騰訊滔滔、9911等,其中飯否的用戶從年初的30萬激增到100萬,使飯否一度成為中國微博的標桿。2009年8月,新浪加入微博領域,借助網站平臺及名人資源優勢啟動內測。李開復、姚晨、趙薇、李宇春、黃健翔、李冰冰等眾多名人相繼開通新浪微博,引來眾多網民的關注與參與。目前,新浪每天產生的微博數為300萬條。
在對突發性事件的報道中,微博往往可以占據信息發布的制高點。2008年11月印度孟買的恐怖襲擊事件、2009年6月邁克爾·杰克遜的死訊,都由Twitter首發。2009年株洲高架橋坍塌事件中,身為攝影記者的火燁利用飯否網發布了“手機拍到的現場記錄”,速度比新華社通稿還快。2009年11月21日,針對昆明市某批發市場群體事件,云南省政府第一時間對事件作出簡要說明,此舉收效良好,其他媒體是根據此條微博作為消息來源。在對突發事件的報道上,微博簡易操作、便利的終端服務器,使其具備4Any特性(Anytime、Anywhere、Anyway、Anyone),即信源多樣,隨時隨地,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傳播者。
微博的誕生,亦或宣示著一個“全民記者時代”的到來,人人都可以成為記者。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學教授喻國民認為,微博最核心的功能是即時信息的發布,發布信息極為迅速,在各種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群體沖突等重大事件發生時,利用微博可以成為應對突發事件的利器。但他同時也指出,微博傳播也是一把雙刃劍,微博傳遞的僅是信息,可靠性不及傳統新聞媒體。消息在網上快速傳播,快得讓人根本來不及查證它的真實性,這也為謠言的傳播制造了溫床。
微博傳播的“直播性”主要體現在傳播的零時差,用戶可以第一時間收到,還可以第一時間轉發,尤其是借助手機這個平臺。微博傳播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核裂變式,比如A的微博有很多“粉絲”,當其信息發布之后,粉絲B認為某條信息有價值,就會轉發,同樣,B 的粉絲也會轉發這條信息,以至無窮。這種轉發功能使訊息在關注群體中迅速擴張,傳播速度呈現幾何增長。
微博在國內和國外的發展呈現不均衡性。國外的許多政治人物都已經將Twitter作為推廣政見的工具。如在美國,Twitter作為奧巴馬在競選過程中和選民進行交流互動的工具,依靠Twitter,奧巴馬贏得更多選民的支持;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使用“皇家Twitter”賬號,向追隨者發布皇室活動和宣布的聲明等消息,以杜絕歪曲信息;流亡在外的泰國前總理他信也開設Twitter賬戶。一些政府部門也將Twitter作為與民眾及時溝通的工具。此外,國外很多傳統媒介如CNN、BBC路透社、英國天空電視臺、《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都開通Twitter,作為獲得動態信息的媒介工具。而微博在國內的發展還處于一個預熱階段,少部分用戶(其中大都是名人)擁有大量的關注者,關注者中有大量的粉絲,這些粉絲很多是出于對名人個人生活的好奇和個性魅力的追隨,當他們對名人關注度有所下降時,微博的發展就會受到影響。所以,目前國內微博的發展欠缺足夠的動力機制,發展模式還在探索階段。
總之,微博是一個新生事物,對其管理尚處在一個起步階段,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極為重要和緊迫。微博網站也要擔負起“把關人”的責任,維護信息傳播的良好秩序,使其健康發展。B&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