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種被稱為“動新聞”的信息傳播樣式在臺灣橫空出世,其強大的視覺沖擊力迅速引起業界學界的關注,就是普通臺島百姓,也把它作為茶余飯后,的談資。
一、“動新聞”攪動臺島
2009年11月16日,臺灣壹傳媒集團旗下的《蘋果日報》推出一檔全新形態的新聞,將平面媒體的新聞內容以動畫形態在網上“演”給讀者看,其中有真實新聞的聲音、影像,并輔以動畫、旁白等,讓觀眾如身歷其境,藉此更全面、立體化地了解新聞真相,這種以三維視頻(動畫)方式呈現突發新聞、焦點新聞的新聞樣式被稱之為“動新聞”。
“動新聞”以互聯網、有線電視為傳播載體,以3D動漫技術模擬新聞場景,通過現場照片、動畫、旁白、音效等多媒體元素的融合,全面細致地再現整個新聞事件過程或關鍵點。其出新處在于在視頻新聞中插入了計算機制作的“情景再現”動漫內容,也就是說,新聞事件現場拍攝中缺失或無法展現的過程和細節,可以通過CG(Computer Graphics,計算機生成影像)的后期制作來填補上。“動新聞”的宗旨就在于讓靜態、平面的新聞“活動”起來,以增加新聞的可讀性和可視性。這種新的表達方式立即在臺島引起強烈反響,形成無處不談“動新聞”的局面。
二、“動新聞”的是是非非
“動新聞”在《蘋果日報》推出后,因其毫無遮掩的“腥膻色”內容及表達方式,引發了社會團體的強烈抗議,并被臺北當局一再開罰。針對蘋果“動新聞”事件,專家學者、社會團體、政府官員等各種社會力量和角色展開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大討論。2009年12月30日,香港城市大學語言資訊科學研究中心公布的《2009年泛華語地區中文新詞榜》中,臺灣出現的最具代表性新詞就是“動新聞”,由此可見其影響之大之廣。
1.早期“動新聞”存在嚴重問題
“動新聞”在出現之初,引起很多爭議。
首先是公眾對“動新聞”內容的質疑。盡管“動新聞”的廣告語是“洞察內幕,有點有真相”,但其題材和內容依舊是“裸體+尸體”、“拳頭+枕頭”的《蘋果日報》風格,這顯然挑戰了傳統的風序良俗,違背了社會道德。2009年11月27日,《酒后玩3P女大生控性侵》一躍而為蘋果日報網站“熱門Top5動新聞”的榜首,點擊率超過10萬人次。《獸父奸女還助情婦奸子》、《與美女總經理偷情董事長馬上風》、《花花性感上陣爆彈像沒穿》及《密友透露:孫仲瑜怨遭妖魔化》都以5萬以上的超高點擊率登上榜單。
取材于性侵害、性騷擾、兒童虐待、家庭暴力、自殺等內容的“動新聞”,通過CG影像的方式細致周全地還原新聞現場,比平面媒體的文圖報道具有更強的刺激性和煽動性,不僅對當事人造成再度傷害,還危及青少年身心健康,違反媒體分級規定,其描述的犯案情節和手法容易被模仿,成為不良社會示范。
因此,“動新聞”一經播出即遭社會關注,十日后,包括媒體觀察基金會、婦女新知等約20個臺灣民間團體到臺北市壹傳媒內湖總部抗議,他們手持“拒看動新聞、拒買爛蘋果”等標語走上街頭,要求《蘋果日報》立即停止違反道德侵害人權的“動新聞”模擬手法,呼吁相關主管機關主動調查。全臺教師會與全臺家長團體聯盟也呼吁媒體自律,盼當局嚴格把關,莫讓少年兒童暴露在暴力、色情之下。
相關管理部門立即做出反應,2009年11月25日,臺北市政府以“動新聞”違反《兒童及少年福利法》開罰壹傳媒50萬元新臺幣,次日,再罰50萬元。臺北市市長郝龍斌還勸導學生不要把印有二維條形碼的報紙帶到學校,要求學校把所有計算機網站IP鎖碼,禁止未成年學生接觸動新聞。市教育局、市立圖書館也主動采取行動,促成分級,保護兒童。
“動新聞”事件甚至導致臺灣“行政院會”于12月24日快速通過了《臺灣兒童及少年福利規定修正草案》,從法規層面明確了對新聞媒體和互聯網內容建立更嚴格的規管。
面對爭議與批評,《蘋果日報》發表聲明表示,“動新聞”的表達方式并無前例可循,但會不斷嘗試調整,善盡社會責任。從11月28日起新上線的動新聞,參照行政院新聞局制訂的《計算機網絡內容分級處理辦法》,分為限制級和非限制級,限制級內容以警語標明未滿18歲人士不要觀看。
其次是對“動新聞”的新聞屬性的爭論。要將文字的新聞轉換成動畫,難免要增加一些原文字中沒有的要素,如當事人的神態、事件的細節、行動方式和數字統計等。為了強調視覺沖擊力,動畫的呈現與事實之間必然存在落差,動畫處理本身就帶有猜測與價值判斷,從而影響“動新聞”的新聞性,動搖新聞的真實性根基。
《蘋果日報》素有走膻色腥社會新聞路線的傳統,“動新聞”更是變本加厲地呈現犯罪細節,刺激受眾感官,從而達到奪人眼球、創造高點擊率、獲得巨額經濟利益的目的,這樣的處理方式,背離了新聞固有的意義。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主委彭蕓說,新聞沒有動不動的問題,在她的界定中,“動新聞”其實不叫新聞,只是用新聞來美化暴力與色情,是一種披著合法的外衣兜售非法“新聞”產品的行為。
2.“動新聞”其實是媒體融合環境下的新嘗試
也有人認為,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動新聞”不過是媒體技術發展和對新聞形態呈現探索中出現的一個新的嘗試。
“動新聞”可以讓平面新聞動起來,為讀者提供了全新的閱讀體驗和視覺享受,突破了傳統紙媒的局限和轉型期的瓶頸。“動新聞”的觀看方式是直接上網瀏覽或利用手機掃描印在報紙版面上的二維碼。《蘋果日報》的這一創新事實上擴展了紙媒報道的形態,將其與今天最有影響力的兩大新媒體網絡媒體和手機媒體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創造了一種全新的呈現方式。“動新聞”還以“微支付”方式建立起新的盈利模式,依靠龐大的用戶群,變“微收入”為“大收入”。
從觀看方式到盈利模式上的創新,使得“動新聞”進一步拉大了《蘋果日報》與同行之間的距離。壹傳媒集團的創始人黎智英認為:未來是網絡稱霸的媒體時代,新聞的來源不見得是記者在現場采訪所得畫面,網絡上會出現事件當事人或是其他拍攝者的上傳視頻,要串連這些故事的張力,需要通過動畫來輔助。可以推測,“動新聞”這一形式在未來的新聞報道中會有非常強的應用潛力。[page]
三、“動新聞”有廣闊的生存空間
動新聞雖備受爭議卻依然有人追捧,究其原因,有兩條,一是動新聞的技術源頭漫畫新聞源遠流長,二是動新聞的未來發展前景看好。
1.漫畫表現新聞源遠流長
早在普利策·赫斯特時代,漫畫就被廣泛應用于新聞信息。由于漫畫形象生動,能一針見血地點明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態度,因此深受歡迎并被普遍應用,成為靈活表現新聞事件的重要輔助手段。在我國的辦報史上,也不無漫畫名家,他們為使用漫畫方式來表現新聞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即使在攝影技術成熟之后,漫畫依然發揮著獨特的魅力,擔當著表達觀點、體現趣味的重要使命。1874年,托馬斯?納斯特在《哈潑斯周刊》上以漫畫的形式,諷刺民主共和兩黨的利益之爭,他畫了一頭驢和一頭象,分別坐在蹺蹺板的兩端,象征他們的輪流執政。本來是一幅諷刺畫,卻被民主共和兩黨做了正面解讀,民主黨認為驢子誠實、倔強、信守諾言,共和黨認為大象穩重、務實,于是驢子大象分別成了民主黨和共和黨的標志,而托馬斯也成為了美國第一個重要的評論性漫畫家。
鑒于漫畫對新聞獨特的輔助作用和不可替代性,1922年普利策獎在新聞類設立了普利策漫畫創作獎即普利策社論性漫畫獎,這一獎項的認定昭示著漫畫對新聞的重要意義,而評論性漫畫獎獲獎者則被人譽為“美國最后的良心”。
2.動畫與新聞結合的條件已經成熟
人們對于動漫技術與新聞結合的主要疑慮是動漫對新聞真實性的影響,事實上,動畫作為一種言說方式,不僅能用于虛構,而且也能用于紀實。”
作為真實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紀錄片,早已嘗試運用動漫語匯講述故事,以CG技術彌補實拍缺憾,創造嶄新的紀錄片表現方式。現今,動畫的制作方式已經成為紀錄片,特別是歷史類紀錄片制作的重要方式和常規手法。在大型紀錄片《故宮》和《圓明園》中,三分之一以上的內容采用了動畫的制作方式,播出后廣受好評。2009年《和巴什爾跳華爾茲》這一記錄1982年貝魯特難民營大屠殺的大膽的動畫紀錄片獲得了8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成為首部獲此項提名的動畫片。
在“動新聞”之前,動漫與新聞結合的事例已然存在,央視《海峽兩岸》節目于2007年5月1日播出的臺北縣議員被害的新聞,就是以三維動畫模擬兇手行兇過程,彌補了在兇手進入辦事處和離開這段影像真實空間內現場沒有監控錄像資料的缺憾。
在科技類新聞中,動畫的應用也非常普遍。2010年10月,易及傳播公司制作了3D模擬嫦娥二號探月動畫,這一產品一舉狂攬了國內各大門戶網站和視頻網站的訂單。“中國周邊三大軍事演習”、“方舟子被打過程”這些易及制作的3D動畫新聞均被廣泛應用在各大門戶和視頻網站上,該公司制作的動新聞產品更是被央視和部分衛星電視頻道所采用并轉載。
由此可見,只要明確動漫技術的輔助地位,選擇適當的表現內容,以動漫技術表現新聞事件,是不會損害新聞真實性的。其實,任何傳播手法都無法完全重現新聞事實本身,提高新聞的保真度和傳播效果需要的是媒體的自律,而不是棄用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