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月5日電(記者許曉青)在我國廣電領域“限娛令”“限廣令”等正式生效的大背景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電視節目評估體系研究”課題項目5日在上海發布最新科研成果,上海戲劇學院媒介研究中心專家團隊歷時4年完成了針對上海地區全天候、全頻道覆蓋的新型收視率調查實驗。
項目負責人、上海戲劇學院電視編導系主任方方教授說,有別于傳統的收視率測量儀或日記卡,這種新型的收視率調查,以瑞士媒介研究機構提供的國際領先技術為基礎,研發出符合中國國情的、隨身佩戴的測量儀。在測得樣本實時收視情況的同時,觀眾可以同步對節目進行評分,相關數據全部記錄于測量儀中。目前,專家團隊已完成了對上海市中心13個主要區、520個不同年齡不同職業樣本戶為期兩周的調查實驗,采集收視數據和滿意度數據覆蓋上海地區能夠收看收聽的64個頻道(含部分廣播頻率)。
據了解,該項實驗取樣時間為2010年11月中旬,此前經過近1年的籌備,包括設備的技術改造、自主研發軟件等。實驗樣本數據的回收、整理、歸納、總結等又歷時近1年,于2011年底基本完成。統計顯示,此次調查的平均收視率數值為0.32;滿意度以6分為最高分,平均滿意度數值為4.35分。
專家介紹說,通過這種新型的收視率調查發現,收視率與觀眾滿意度并不完全成“正相關”。電視節目“高收視未必等于好口碑”,個別節目觀眾“邊看邊罵”的現象確實存在。
統計顯示,滿意度和收視率都高于平均值的“雙高”頻道,占受調查頻道總數的13.3%,其中中央電視臺4套、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屬于收視和口碑皆較高的頻道,上海本地的娛樂類、時尚類頻道顯現出“收視率高,滿意度低”的現象。
又比如,我國東南沿海某衛視推出的知名相親節目,收視率領先,但滿意度僅在平均線徘徊。
通過此次調查,專家還發現,惡意插播廣告的確是電視節目引發惡評的主因之一。調查發現,同一品牌同一則廣告,在不同衛視不同節目環境下播出時,評價截然相反。2010年11月,我國西南地區某衛視在黃金時段一集熱門電視劇中三次插播同一廣告,將原長45分鐘的電視劇“拖延”至1小時播完,對此樣本收視觀眾的滿意度評分極低。但同一則廣告在上海地區的體育頻道正常播放,卻未引起惡評。
方方教授解讀,一系列新的調查發現,恰恰論證了國家廣電總局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廣播電視廣告播出管理的通知》等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從長遠看,廣電行業需要建立一個更科學、更客觀的價值評估體系。
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信息研究所所長李嵐表示,面對日益增多的“高收視率、低滿意度”或者“高滿意度,低收視率”現象,廣電行業內部確實需要一個更加客觀精準的電視內容評估機制,目前在收視率調查的基礎上,部分電視臺已經開展了有針對性的電視節目占有率數據分析等,國家社科基金所支持的研究項目也是一種有益嘗試。這些更加客觀精準的評估機制,將為我國廣電領域的政策制訂、頒布、實施提供更有價值的參考,助推廣電行業健康成長。
目前,該課題組自主研發的軟件已獲得中國版權保護中心軟件著作權證書;兩項發明專利技術和一項實用新型專利已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家初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