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當年對廣電集團化的熱衷,形式多于內容的話,那么今年產業發展年的舉措則更具操作性,從政策的制定到法規的修改,從領導講話到實際運作,都更加遵循產業發展的規律,更加重視產業發展中的實際問題。產業發展年的舉措為推進廣電向產業邁進開了好頭。
事業轉企業,塑造廣電產業發展的國有經濟主體。推動廣電產業大發展,關鍵在于塑造面向市場、適應市場的產業主體。一是電臺、電視臺要把非新聞宣傳類的可經營性資產從事業體制中剝離出來,按照制播分離、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原則,使電視劇、動畫片等節目制作按照產業規律進行,形成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市場主體,提高電視劇、動畫片等節目質量。二是廣播影視報刊雜志出版社要從事業體制轉為公司企業。三是網絡傳輸要從事業體制或事業型的企業轉變真正的公司企業。不過,事業轉企業,在操作中有幾大難點:一是電臺、電視臺作為事業單位,與分離出來的電視劇、動畫片等節目制作企業都把廣告作為贏利渠道,存在著同質競爭和利益紛爭的問題。二是電臺、電視臺將非新聞宣傳類的可經營性的資產剝離出來,成立公司進行經營,但是資產如何剝離沒有具體標準,干部安排沒有具體政策,轉入企業的干部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沒有著落,因此,電臺、電視臺對此動力不足。三是電臺、電視臺實行“一臺兩制”,一半事業體制,一半企業體制,如何實現兩種不同體制的不同目標,如何平衡兩種體制條件下職工的不同收益,都為電臺、電視臺增加了新的矛盾。
廣電體制改革不單單是事業轉企業的問題,需要明確廣電自身的定位,實際上,廣電體制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明確了節目制作、播出、傳輸、發射、接收等各個環節的經濟關系,統籌考慮,整體推進,廣電體制才會達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目的。比如,中央電視臺就有條件先行進行試點,去年中央電視臺及其所屬公司的收入超過百億元,具有較為雄厚的經濟基礎,在確保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下,對其節目制作、節目傳輸實行成本核算,制定經濟考核標準,對職工實行創收與工資掛鉤,壓縮行政后勤管理部門,突出新聞等主業的發展,調動一線職工的積極性,使更多更好更有收視率的節目展現在中央電視臺的頻道里。中央電視臺的改革對全國有極強的示范效益,通過解剖麻雀,能夠達到降低改革成本的作用。
降低門檻,扶持民營,讓更多的資本和力量融入廣電領域。今年以來,廣電總局修改了若干法令,降低了社會資本進入廣電領域的門檻,積極扶持和鼓勵民營影視制作機構的發展。廣電總局批準授予北京英氏影視藝術公司、北京金英馬影視文化公司、海潤影視制作公司、華誼兄弟太合影視投資公司、保利華億傳媒文化公司等民營企業電視劇制作許可證(甲級);批準建立以大型民營企業橫店集團公司為主體的浙江橫店影視產業實驗區;批準湖南三辰卡通集團為首批國家動畫產業基地之一。湖南三辰卡通集團的“藍貓”動畫片,已走出國門,在日本以及東南亞國家的電視臺播出,同時以“藍貓”為形象衍生了一系列兒童玩具食品等產品,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廣電總局與商務部出臺了《中外合資、合作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企業管理暫行規定》,使廣播電視節目制作從項目對外開放進入了機構對外開放的新階段。這一規定,國外傳媒叫好,可以更多地參與中國廣播電視節目市場,但民營影視企業卻有苦難言,他們將面對國外傳媒雄厚的資金、成熟的經營等方面的挑戰,競爭和生存壓力更大。民營影視企業夢想著擁有自己的廣播電視頻道(頻率),實現這個夢想還有待時日。
開拓渠道,搭建平臺,讓更多的節目內容和信息服務進入千家萬戶。我國電視臺上衛星的電視節目已多達50多套,再加上各級電視臺的自辦頻道和批準開辦的幾十套付費頻道,這么多節目如何進入千家萬戶,目前,只有有線電視實現數字化才能解決。因為我國不允許個人接收衛星電視的法規還沒有修改,地面數字電視標準又沒有確定,電信網向用戶傳送電視節目的政策還沒有制定。也就是說,目前有線電視是我國多套節目進入千家萬戶的“獨木橋”,因此,成為各方爭奪的重點。上級廣電部門都想整合下級的網絡,從而讓自己的節目能夠送到用戶家中。由于節目傳輸的需求很大,而模擬有線電視的傳輸容量有限,各地節目進入有線網需要交納傳輸費。杭州市則采取公開招標的方式,決定外省市的衛星電視在杭州落地。面對眾多節目入戶難的問題,只有數字化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在推進有線電視數字化方面,青島、佛山、杭州等地通過增加豐富的節目內容,增加海量的信息服務,調整資費政策,利用貸款、吸收社會資本等融資渠道,開創了有中國特色的有線電視用戶由模擬整體轉換為數字用戶的運營模式,把有線數字電視變成了通向千家萬戶的多媒體信息平臺,為黨委政府的電子政務提供了新的傳播載體,為社會各界搭建了新的信息平臺,為老百姓提供了新的文化娛樂和資訊信息工具。但是,一些地方仍對有線電視數字化持徘徊觀望態度,擔心投資風險,害怕喪失既得利益,使這件利國利民利己的事情難以變成現實。
“產業發展年”的時間已過去,但產業發展是廣電永恒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