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完成一個影視大國的夢想首先依賴于產業的全面升級,唯有開發、打通全產業鏈,才能使影視產業的價值爆發式增長。在本場論壇上,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宗明到場致辭,并邀請到來自金融、投資、跨國合作、拍攝基地等領域的專家,共同論證并呈現一個更具理性與前瞻性的夢想和孵化平臺。
電影投資回報不要只依賴票房
艾理善現任美國電影協會亞太區總裁,在數字版權保護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參與了大量知識產權案件的執法以及許多著名的版權訴訟。本次論壇一開始,艾理善就以“內容版權保護:中國電影產業鏈的基礎”為主題做了簡短的演講。他介紹,在美國,一部電影的收入結構中,家庭娛樂占總投資回收的75%。這也就意味著,電影本身只是個起點,票房僅僅只占產業鏈的一部分。以美國迪士尼電影公司為例,其17%的收入來自電影票房,其他的主要收入來自電影主題公園和電影授權產品等。艾理善直言:“中國的電影產業因盜版受到重創,一部電影的投資回報90%以上依賴票房。所以,他建議保護自己擁有的東西,這樣才能增加中國電影的收入。”
唐季禮夢想在滬建“夢基地”
導演唐季禮上世紀80年代加入香港TVB和邵氏,1996年他來到好萊塢發展,電影《過江龍》在美國獲得收視佳績。論壇上,他感嘆相對于多元文化、多語言的亞洲,好萊塢電影有著較為單一的北美市場,有著回收的巨大網絡,加上金融市場的介入,管理更加規范,形成了紐約融資、洛杉磯拍攝的健康格局,“其實好萊塢不是一個地區,而是美國電影產業的符號。”唐季禮坦言。
回到本次論壇的主題——夢基地,唐季禮早有了一個夢想,“我們可以建立一個可以引進高等影視產業鏈的教育機構,從人才培育到生產攝影器材、專業交流、電影融資和發行,把電影產業鏈從基礎做起來,同時也把資源利用實現了最大化”。在哪里建這個基地?唐季禮個人首選上海。
行動力和樹理念是首要問題
安德魯·摩根是個“中國通”,他是將眾多香港明星、導演引進好萊塢的元老。對于中國電影產業的未來,摩根的答案是“光明”。但同時,他也存在一些擔憂,例如國內的年輕導演、年輕演員要獲得好的機會相當困難,“所以我們要拿出更多行動力來關注國內市場,建立更多院線,扶植更多年輕電影人”。無獨有偶,獨立制作人馬科·奧德斯凱也認為中國電影產業的升級要保持中國自己的特色,保持中國自己的文化價值觀。
除此之外,萬達集團副總經理、萬達院線董事長李耀漢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要自信,不浮躁”和“尊重生活,尊重藝術”的觀點。他認為現在國產電影人有些浮躁,一年出兩部電影,缺乏生活體驗,“將電影產業從基礎做起,先樹立正確的理念,記得‘放長線,釣大魚’的老話”,李耀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