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音頻二十載 衣帶漸寬終不悔-記安恒利(國際)有限公司副總裁曹榮臻
2003-01-07
本刊編輯部 孫臨霞 依馬獅商務網
“相對于視頻,音頻市場很小,大概只有視頻的十分之一。”然而,安恒利(國際)有限公司副總裁曹榮臻卻就是對這十分之一情有獨鐘。從中國改革開放起步時偶爾入行起,曹榮臻一干,就是二十多年,無怨無悔。這期間,中國的音頻事業走過了漫長的道路;曹榮臻風雨兼程,也由一位普通話講得半生不熟的香港音樂人成為一家已經在中國本土扎根、開花并結下豐碩果實的大型專業音響公司的核心領導人。 二十多年的滄桑,曹榮臻經歷了無數的變化,體驗了不盡的酸甜苦辣。曹榮臻和他無數的音頻同路人所走過的道路相加,也正是中國專業音頻走過的發展之路。 |
|
從“軟件”到“硬件” |
曹榮臻的現代思維里,習慣稱音樂、歌曲等節目叫“軟件”,而錄制節目的設備叫“硬件”。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國內的“軟件”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當時曹榮臻所在的華納唱片公司就特別重視中國這個剛剛起步的市場,正與香港唱片公司合作把中國音樂介紹到國際上去。兩家的合作使得港人曹榮臻有機會經常往來于內地,并進而結識了許多中國大陸的音樂好友,包括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作者之一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陳鋼。當時,香港唱片公司有個德國籍老板克勞斯·海曼,他的日本妻子西崎崇子是一位很有名氣的小提琴手,她在上海聽了《梁祝》,一“聽”鐘情,于是購買了曲譜回名古屋錄制,但就是錄不出理想的效果,只好來中國錄音。協調工作就“歷史性”地落到了曹榮臻這位普通話半生不熟、但卻特別敢講的香港人身上。而現在《梁祝》之所以在國際上享有如此高的聲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這段錄音在國際上所帶來的影響。經過多次類似這樣的經歷,曹榮臻一步一步地加深了對內地的認識,逐漸對內地發生了興趣。與此同時,曹榮臻也掌握了許多錄音器材硬件的知識和經驗,這也就成了他今后事業的起點和基礎。 |
曹榮臻也生逢其時,正趕上了中國廣播由單聲道走向立體聲,這是中國廣電行業的第一次大商機。當時,中國電視剛起步,電影倒是比較成熟,但影片不多,廣播是最廣泛的信息和娛樂方式。隨著人們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廣播也得到較大發展,由過去的單聲道轉向立體聲。由于立體聲質量高,相應的立體聲錄音器材就有較大變動和較高要求。這種基礎性設備的改革帶動了整個行業對音頻器材的需求。 |
當時的香港唱片公司也有一個音樂器材的郵購公司,其主打產品之一Studer銷售很好。后來廠家決定自己成立了獨立的遠東銷售公司,脫離了香港唱片公司。面對中國大陸、甚至東南亞音頻市場的崛起,香港唱片公司決定大力發展自己的音頻器材銷售業務,東山再起,組織了音響顧問公司。而這個工作又歷史性地落到了既了解內地音樂、又有很多朋友,而且還熟悉音頻器材的曹榮臻身上。從此曹榮臻步入了音頻“硬件”領域,并且這一干就執著地隨中國專業音頻業走過了20年。 |
|
早期有種使命感 |
如果說音頻從單聲道轉向立體聲為曹榮臻提供了入行的機會,曹榮臻比較被動地步入專業音頻“硬件”業,那么在中國的音頻從立體聲向多聲道轉變中,曹榮臻則更多地感到的是一種使命感。當時的中國正逐漸從一個相對封閉的狀態走出來,電臺轉到立體聲播出之后,很快對錄音也提出了多聲道制作的要求,音樂龍頭中國唱片社也進行相應的改革。但當時的設備基本都是蘇聯以前留下的笨重的錄音器材,很多技術人員對多軌調音臺、四段EQ、多軌輸出、返送等新概念都懵懵懂懂。曹榮臻在把國外先進設備引進中國的時候,也帶來了先進的音頻技術。曹榮臻向我們介紹說:“那時候,每賣一批設備,就需要為購買的技術人員上課,仔細地講解,手把手地教。當時真覺得自己肩負著一種使命。” |
在這期間,曹榮臻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為中央電視臺搭建了多聲道錄音棚,這也是中國最早的多聲道錄音棚之一。中國在這方面發展很快,一下子就到了同期多聲道制作,給音頻器材市場帶來了又一次好機會。 |
與此同時,劇院在中國也發展起來。曹榮臻參與的一項標志性的工作就是中國大劇院。當時,為趕一部大型音樂舞臺劇的演出,總政歌舞團非常需要引進國外的先進設備來搭建中國大劇院音頻系統,包括錄音棚、卡帶復錄系統和音響系統。曹榮臻當時的競爭對手竟然就是安恒利。幾番唇槍舌戰之后,兩家公司最終各得一半,音響顧問拿到了音響系統的設計與建造,這是中國第一套4分頻的進口音響系統。也可能是不打不相識,曹榮臻也沒想到:自己有一天也會與安恒利合作,并最終成為了安恒利的核心份子。 |
緊接著,曹榮臻又跟安恒利進行了一場競爭,以SSL贏得了中國唱片社在北京和上海的改造工程。在這過程中,SSL也逐步認識到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便說服曹榮臻加盟,負責新成立的SSL遠東有限公司,專門銷售SSL產品。但是在SSL遠東有限公司做了一段時間,曹榮臻覺得做單一的一家音頻產品不適合自己喜歡變化、喜歡開拓的性格。于是,曹榮臻自己成立了力源公司,專門代理銷售Genelec、Nexo等各種音頻設備。在力源發展的過程中,力源與安恒利建立起密切的合作關系。隨著業務的不斷擴大,力源公司與安恒利合并,以便更好地整合資源,開拓市場。昔日的競爭對手終于走到了一起。 |
后來,曹榮臻還參與了人民大會堂、新疆人民大會堂、空政歌劇院等多家劇院音頻系統的設計。而此時,社會上也逐漸地形成了一個大眾化的音響市場,覆蓋文化娛樂等多個領域,而不僅限于廣播。而這其中,體育場也成了多功能的娛樂集會場所,音響系統成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且要求的音響器材也比較高。市場需求的多樣化和繁榮,孕育出中國的音響批發市場,從安裝、工程發展到出現零售市場,而民間也出現了迪廳、歌舞廳、卡拉OK,購買行為由政府到了民間。到80年代末,出現了音響市場火爆的局面。 |
|
困惑之中求奮進 |
任何事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曹榮臻也曾有過困惑。在曹榮臻的觀念里,安恒利不僅要滿足客戶的要求,還要為客戶提供先進的技術信息。然而,安恒利在推廣杜比聲音制作時也遇到了困惑。1986年,開始推廣杜比聲音制作,但因為沒有人真正欣賞過杜比電影,沒有體驗過杜比電影的音響效果,很少有人問津。一直到了6年后北影和上影建起杜比聲錄音棚,引進了《超人》和《霹靂舞》這兩部電影、并取得巨大成功后,杜比聲才在中國站穩市場,杜比立體聲音才得到認同。 |
1987年,卡帶(錄音機)被限售,而當時卡帶正是安恒利主要推廣的產品。那一年,公司的損失達30%。經過這次挫折之后,曹榮臻開始在產品選擇上,力求全面、多樣化,這樣即可以提供一項音頻工程的全面配套設備,又可以在產品銷售上互補,應對意外。 |
安恒利之所以能發展,很大程度在于公司領導的遠見卓識。這從1989年的那場風風雨雨看得最清楚。當時內地生意基本上停頓下來,只有香港和東南亞市場,但市場小,發展潛力也很有限。許多公司退出了,很多原來從事專業音頻器材的人要么改行、要么去國外發展。何去何從?包括曹榮臻在內的安恒利高層也談論開了。經過討論,最后大家得出的結論是:“這個行業仍然是我們的興趣所在,一定要做下去;不但要做下去,而且一定要做中國市場。” |
困難沒有持續多久。到了年底,中國生意恢復正常,而且由于沒有競爭對手,生意更加好,堅持下來的安恒利終于笑到了最后。經過這次大落大起,安恒利更加堅定了對中國市場的信心,并做出了一個戰略性決策:安恒利今后要做一個中國的公司!從那時起,安恒利逐步成立了上海、北京和廣州辦事處,培養中國本土的合作伙伴,實行本土化的銷售、推廣和技術支持,以中國為大本營來發展自己的事業。 |
恒心和毅力不斷結出碩果。安恒利在上海做過體育場,又參與了上海八運會,起先的客戶后來成了朋友。而正是這些上海的朋友讓安恒利更清楚地了解了中國的相關法律,幫助安恒利在中國扎下根來。如今,上海安恒利有著完善的行政、財
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