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多媒體的時代里,人類傳播和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便捷。從平面媒體到電子媒體,再到由電子媒體融合、衍生出的新媒體,這些傳播手段作為信息社會的有機組成,而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信息社會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人們對信息的需求出現爆炸式的增長,同時對信息的傳播渠道和速度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于是,如何實現任何內容(Any Content)在任何時間(Any Time)、任何地點(Any Place)的即時傳播,成了許多電子媒體從業者的努力目標。無限傳播的概念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的。
對已進入后數字化時期的中國廣電業而言,正確理解無限傳播的概念,并在實際工作中應用好無限傳播的技術,對于拓寬傳播渠道,吸引更多用戶,實現內容優勢的價值最大化,并進而增加收入,具有突出重要的意義。
數字化的快速推進及新一代編解碼技術如AVC的出現,將大大釋放廣電的帶寬和頻道容量;但另一方面,數字化、網絡化的升級改造也讓廣電業者付出了高昂的成本。巨大的投入必須要有回報,否則,任何新技術、新產品的應用都將失去意義。
眾所周知,廣電較電信的最大優勢體現在內容方面。可隨著頻道數量和用戶需求的激增,原來的內容“長板”也將有可能淪為“短板”,特別是高質量的節目內容更是如此。
在自制節目成本過高的情況下,拓寬節目來源應該是廣播機構的明智之舉。美國目前擁有50多個有線電視頻道,但填充這些頻道廣播機構需要大量的高質量的內容。許多美國廣播機構的做法是:借助無限傳播的手段,用大量的體育賽事、音樂會、演出活動等來填充頻道,在內容采集端實現無限傳播。例如,美國廣播公司(ABC)年初在轉播布什總統就職典禮中,使用了由參加就職典禮的游行者用Sprint PCS Vision視訊手機拍攝的實況畫面。盡管ABC News Now播出的內容絕大多數還是由其自己的專業報道隊伍采集,但至少有5%-10%的內容源自這些“業余攝像師”之手。
無獨有偶,去年11月,北京電視臺在報道首都機場因大霧致使大量航班延誤中,邊用XDCAM專業光盤攝像機現場采集、邊用EditMax編,然后在網吧里回傳素材,大大提高了事件報道的時效性。
內容采集制作的自由裕如和信息源的豐富多樣化,覆蓋了無限傳播概念“進口”這一半。在“出口”這一方面,無限傳播的意義更為重大。隨著數字化的實現,內容傳播手段得到拓寬,可以覆蓋以往根本無法想象的新的受眾面,為提高運營收入創造了機會。廣播機構內容分發的管道超越了以往的有線、地面和衛星,納入了諸如移動電視(主要表現形式是車載電視)、手機電視、網絡電視(IPTV)、數字標牌等在內的新媒體。
在日本,除了NHK外,全國總共有128個地面電視臺,日本全國的廣告總量占全部GDP的1%,而且這些廣告收入還得由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等分攤。盡管地面廣播機構分攤到的份額占最多的30%,但由于總量很小,因此實際收入并不多,不會有大的增長潛力。因此廣播機構需要尋求新的更多的收入來源,如向手機提供節目內容等,盡管這些新業務能否成為它們的主要業務還有待觀察。
說到這,我們要特別提一提新媒體。在過去的10年中,《傳播與制作》與廣大廣電工作者一起見證了中國和世界廣播電視業發生的巨大而深刻的變革,特別是數字技術的應用,給廣播電視行業的體制和機制都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數字時代的到來使原本各自獨立,互不相干的技術與業務產生了融合,出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況。融合為廣播電視帶來了更多的傳播手段和傳播管道,新媒體正是這種融合的產物。
融合是挑戰,融合更是機會。以移動電視、手機電視、數字標牌和網絡電視為代表的新媒體近一年來在國內的快速發展,不僅表明了它們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也為我國發展緩慢的有線電視數字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因為,仔細看來,各種新媒體的載體無不都是基于數字技術的。
關注行業發展,關注新媒體,從本期開始,我們推出了“新媒體聚焦”欄目,正是為了順應行業的發展,為了滿足廣大讀者對新技術、新業務知識的渴求。因為,推動行業的發展和滿足讀者的需求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