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個月以來,幾部風格迥異、各具特色的華語電影接連上映。在《一九四二》中,主創把目光瞄準了民族的苦難和被遺忘的歷史,體現了電影人的歷史情懷和責任感;《王的盛宴》以極端個人化的視角重構了歷史,帶給觀眾獨特觀感;而喜劇《人再囧途之泰囧》,則是以跌宕起伏的囧途故事、詼諧幽默的語言表達等真誠的敘事手法,換來了國產電影高票房的新紀錄。就在之前幾部電影塵埃落定之時,剛進入2013年,由王家衛導演,鄒靜之、徐皓峰、王家衛編劇的電影《一代宗師》在內地上映,至此,這部醞釀了8年多的影片終于“千呼萬喚始出來”,現出了“廬山真面目”。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該片上映后一時間眾說紛紜,且有愈演愈烈之勢。無論是普通觀眾還是業內人士,面對這部影片似乎都很難做到“一分為二”的冷靜。激賞者覺得,這部影片實現了詩意和哲思的交融,開啟了武俠電影的新紀元;瞧不上的人則認為,《一代宗師》的水準遠不如以前的“王氏電影”,影片在敘事上的混亂和支離破碎讓人無法接受……電影在觀眾那里遭遇了“冰火兩重天”的待遇,各門戶網站舉行了多場辯論會,各路人馬因為《一代宗師》而爭執不休、互不相讓。
一部講述武林和功夫的電影,為什么會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強烈而持久的針鋒相對?為什么這部影片能把爭論鎖定在電影本身,而非其他方面?《一代宗師》促使人們回歸電影藝術本體,去思考和談論好電影的標準問題。真理未見得越辯越明,但它提供了一個好機會,讓觀眾肯花錢、花心思去琢磨這個問題。對華語電影來說,這樣的爭論是一件好事,這樣的探討也是有意義、有必要的。因為,多樣共生才是華語電影該有的良性生態,多種類型的影片都有人關注才能促進電影市場的健康發展。
影片《一代宗師》以詠春拳宗師葉問和八卦掌宗師宮二的人生為主線,講述了他們在歷史沿革中的命運,以及二人點到為止的情感。王家衛在采訪中說,這部電影拍的是民國武林的大變遷,他要表達的是民國時期武林中人的堅持和品質。他說:“民國武林里有很多中國人很美好的一面,值得人回味,這部電影可以看到中國人的美,這是民國美學和自我美學的互相吸引。”而他要表達的這些,很多人根本沒看明白。
關于《一代宗師》的爭論都指向了電影本身,即從藝術本質上來看,這究竟是不是一部好電影。這其中最主要的一點,便是《一代宗師》有沒有講明白故事。葉問和宮二,誰是一代宗師?此外,還有許多人存疑,導演所堅持的藝術追求帶來的究竟是詩意和哲思、還是蒼白和混亂?編劇寧財神在觀影后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說好的葉問呢?他覺得,這部電影打算拍的是葉問和宮二的傳記,導演想把這兩部分強行捏在一起未遂,中間又塞進來一個一線天,“觀眾看到最后才發現,這個跟誰都不挨著的角色其實跑錯電影了”。類似的質疑比比皆是,許多人在看完電影后抱怨“沒看懂”,人物關系不明確,故事情節支離破碎、莫名其妙。
為什么觀眾會有這樣的疑惑?評論家索亞斌用一句話作了總結,“情感與情懷的碰撞,撞成了一地碎片”。他說,王家衛過去特別擅長表現都市中普通人的情感狀態,現在要傳達的則是一種家國歷史情懷,這是王家衛首次嘗試在電影中去表現這種大情懷,他以前所擅長的立足個人情感的自我意識和本片中立足歷史的家國情懷,沒有相輔相成,反而相互磨損,以致于造成了支離破碎的效果。葉問成為一代宗師缺乏邏輯和情感的支撐,他一輩子都在被命運和外力所推動,缺乏個人的主動行為,人物性格不夠鮮明,甚至遠不及宮二搶眼,“葉問總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出現,怎么就走完了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的路,成為了一代宗師?”
有意思的是,這些質疑在支持者眼中卻都不算什么缺陷,編劇鄒靜之對于影片敘事問題的回應就相當有代表性,他說:“講故事是電影的低級狀態,最好的是要出人物,最高的境界就是要出味道,而這個味道包括哲思、情懷、詩意。有些電影沒什么復雜的故事,就是靠哲思貫穿始終。有些時候故事過于追求完整,詩意就出不來了。”這種說法契合了支持者的觀點——喜歡的就是那個調調和意境。而評論家賈磊磊認為,這部電影既有現代意味,又有人文情懷,是一部功夫電影的史詩之作。它突破了華語電影傳統功夫片的格局,呈現的是整個武林的變遷,而非一門一派的沿革,站在大武林角度上的電影表現的是中國武術的薪火相傳,是葉問他們在命運的裹挾下盡力將武術發揚光大,但武林卻終究難逃命數的思考。導演高群書認為,人們對《一代宗師》的爭議和電影的標準無關,而與電影的味道有關,就像香水,各有各的喜好。
這樣看來,《一代宗師》給人們出了一道難題,似乎很久沒有一部影片能引起這么大的爭議了,那就別急著去判斷是好還是壞了,就像有人建議的那樣,把這部電影留給時間去檢驗,留給以后的觀眾去評說吧。而對華語電影來說,爭議可能是提升電影價值的極好方式,在爭議中對電影本質進行探討,將有利于促進電影產業的發展。畢竟,這一次,當人們談論《一代宗師》時,關注的不再首先是票房、是緋聞,而是藝術本身。
對此,賈磊磊認為,電影市場的取向本來就應該是一對多的,應該存在多種審美趣味和觀賞訴求,這才是文化產業的正常走向。王家衛的電影有其一貫的美學追求和藝術風格,他的這種堅持可能沒法滿足所有觀眾的審美趣味,這也是非常正常的,“對于那些習慣、喜歡電影經典敘事的觀眾而言,這部影片沒法滿足他們對于故事起承轉合的期待和訴求。”他認為,批評一部電影無可厚非,但應該表現出起碼的尊重和誠意,以及對華語電影的愛護,“為什么國外進口大片上映時就鮮見如此強烈的爭議,難道它們的故事就完全合乎邏輯,敘事就沒有缺陷嗎?很多人是戴著有色眼鏡在看華語電影。”
評論家王一川則從這一爭議本身聯想到了更多,他認為《一代宗師》引發熱議,其背后存在著值得探究的社會文化內涵,“單從影片本身來說,爭議自然是由王家衛的美學風格而產生的”,他說,影片展現了至少兩種美學趣味,一種是武俠的視覺奇觀展示,偏重于俗趣,另一種則是對武俠文化和武林精神的品評和闡釋,偏重于雅趣,兩種美學趣味之間本就存在沖突,而導演本人在這二者之間也似乎面臨著選擇的困窘,產生爭議在所難免。王一川進一步談到,在當今這個藝術趣味多樣的時代,藝術家們需要認真考慮分化了的各種公眾審美趣味訴求,而公眾自身也需要反思個人趣味與社會責任之間如何才能協調發展、互相促進。
一部電影能產生如此兩極化的爭議,概因為電影本身提供了巨大的言說空間,這一空間的建構與主創團隊充滿誠意的創作態度密不可分。鄒靜之跟王家衛磨合了整整4年,他說,自己和徐皓峰寫的文字有6部電影的量,導演拍出來的有3部電影的量,而最終呈現在觀眾眼前的就是那一部電影。“他是用一種看上去很笨、很實在的辦法在拍電影,過去的許多電影都是這么拍的,現在好像比較少見了。”在電影市場惟票房論的指引下,這樣十年磨一劍的態度和舍得花氣力的投入,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值得內地電影人深思和借鑒。
但愿,未來的華語電影市場能多一些去除浮躁的誠意之作,多一些有的放矢、真誠善意的百家爭鳴,電影人能以更加認真和敬畏的態度面對電影和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