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之夢-張歌東副教授對影視技術與藝術的情結
2003-01-07
本刊編輯部 江寧 依馬獅商務網
數字化,如今已經普遍化,像數碼相機、數字化彩電……,連手機也都用上了數字的。生活中的“數字化”已然是一個現代化的代名詞。 |
翻開廣播電視雜志,通篇都是數字化文章。什么“數字化設備選購”、“數字化系統改造”、“數字化網絡建設”等等,不一而足。 |
唯獨沒有的就是有關“數字化人”的文章,這里我們就來介紹一位對數字影視藝術與技術都情有獨鐘的現代人的故事。 |
張歌東,北京廣播學院電視學院影視藝術技術系副教授,工作在教學第一線,他從中學時代就開始編織自己未來的夢,時至今日也還沒有放棄編織他的“數字化”之夢。 |
|
中學里的“夢” |
中學時代的張歌東,是鞍山一中一名品學兼優、文理全能的尖子生,他當過班長、做過學生會主席。高二時被團中央、全國學聯命名為全國優秀學生干部。當時的他,早就打算過將來一定要學國際政治。原因很簡單,就是有興趣。但是到了高中畢業前,需要選擇文、理志愿時,一股“報考理工科至上”的風,左右了他。中學理科并不是他的弱項,他也不甘示弱了。在班主任建議下,他報考了取分較高的北京廣播學院無線電工程系。而他高考時的語文成績是當年全鞍山的第一名,作文成績距離滿分只差幾分。 |
|
大學里的“蹦” |
來到北京廣播學院后,一切都是那么新奇、那么具有吸引力。郁郁蔥蔥的核桃林、高高大大的白楊樹……而掩映在其中的教學樓、琴房不時傳出朗朗的朗誦聲和悠揚的練習曲。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藝術的氛圍包圍著他。 |
工科的教學是嚴謹的,內容是枯燥的,他倒不是學不下去,成績始終是上等的。但文科的魅力實在是太勾人心田了。中學里曾是學生骨干的他有些坐不住了。學院里剛成立管理系時曾經有機會轉系,但限定在83級,他恰巧高了一年,無緣于自己,很懊喪。多虧當時的系主任,勸他還是安下心來把無線電學好,打好基礎,不怕日后用不上,包括改行。回憶起過去,他無不感慨地感激起當時的系主任來。 |
工科的課程再緊,也擋不住他做社會工作的熱情。上大學期間,他曾做過兩屆院學生會主席,參加過全國學聯二十大。學生會在他領導下,把個文理兼蓄的校園生活搞得生氣勃勃。豐富的業余藝術生活,彌補了他學習技術的單調生活,培植了他向技術、藝術全面發展的靈感,同時,也撫慰了他那不安分的心。 |
|
工作后的“學” |
1986年,以優異成績從無線電工程系畢業后的他,留校了。那是一個服從組織分配的年代,他被分配到院團委工作。不過,作為學生時代入黨的團干部,他很快就被選為團委副書記。而且一干就是6年。這期間,他一心撲在學生工作上,組織學生合唱團;倡導藝術創作,創辦了廣院之春、廣院藝術節;在他帶領下,廣院同學積極參加大學生藝術節;并在合唱比賽中多次取得了優異成績;他率領北京廣播學院藝術團在北京高校中留下了充滿青春動感的身影。在80年代中后期,他所在的團委、學生會積極爭取經常放映世界著名電影大片,以提高全院師生的藝術品位。《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兩個人的車站》、《戰地浪漫曲》等優秀的國外影片滋潤了廣院人的藝術心靈。回首當年,許多已經畢了業的同學還津津樂道廣院舞臺上的盛況,現在臺里的一些著名節目主持人在廣院讀書時都曾被他拉上過廣院著名的小禮堂舞臺主持節目。 |
雖說不搞專業了,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學習。這期間,他忙里偷閑地攻讀了本院新聞學學科的碩士課程,還參加了一年的德語培訓。 |
1992年,學院出資與臺商合辦了一個“北京雷奧影像科技有限公司”。公開向全院招聘人才時,他第一個登臺應聘,成為業務部經理,后又當上了制作中心主任。前后三年,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計算機領域里,先后主持為全國各地十幾家電視臺創作了各種欄目的片頭;為各地電視臺培養了上百名三維動畫人才。他本人也開始進入了多媒體、三維動畫制作的專家行列。他邊學習邊工作,勤懇地為學院工作著。與此同時,技術與藝術“嫁接”的理念,也開始在他的心里孕育起來。 |
|
回歸教學第一線 |
1995年,電視系決定要讓學生掌握電腦知識,他終于在留校的第九個年頭,如愿以償地回到了教學第一線,而且是到他盼望已久的文科里任教。他先后在電視學院(原電視系)影視藝術技術系擔任過動畫教研室和剪輯教研室的主任。 |
三年的公司經歷,通過制作大量的欄目、廣告節目,使他熟悉了數字化制作技術。此舉不僅方便了后來的“電腦動畫”開課,也為文科學生應如何開設有關課程,奠定了實踐基礎。六年來的授課專業有:廣播電視編導、剪輯藝術與技術、攝影、導演、電視制作、電視廣告、電視照明、戲劇影視文學和網絡編輯等專業。他說:“我所開設的課程要使文科同學掌握最新的數字化手段,但又不盲目地照抄計算機教學大綱。目的性比較明確,讓學生將計算機知識用到影視節目制作實踐中去。教學實踐證明,把教授的內容分為三個層次比較好:(1)要使學生知道目前都有哪些技術?能夠作為編導創作手段的又有哪些。這個階段是解決有什么的問題。(2)其次是要解決‘怎樣做’的問題,即懂得如何實現這些技術手段,如何做?(3)最后是要動手‘自己做’,一方面親自參與數字化手段的制作過程,另一方面指導這些手段的實施。不過,在實際運作時,要根據具體情況,隨時增、減比例,及時調整層次高低。比如,早期的教學環境較差設備少,一個班人數多時只能進行前兩個層次,個別的班次可以進入第三個層次。而現今的學生,計算機水平普遍提高了,加上教學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就可以有較多的人進入第三個層次。對編導及創作人員來說,了解到‘有什么’能夠豐富自己的創作空間,如果能更進一步地參與到數字化的各個環節中來,會對作品的藝術效果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
|
難舍的技術、藝術情結 |
張老師雖出身工科,但這些年來所從事的工作大部分是屬于藝術和與藝術有關的技術。如1999年,他擔任過全國電腦動畫設計與制作大賽、廣電總局中央電視臺電視節目視頻圖形制作技術質量獎的評委。1997年他承接過北京電視臺《電腦城》欄目的工作,任總編導和制片人,該欄目被首屆中國大學生電腦大賽組織委員會授予了“中國電腦文化傳播獎”等等。然而,在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他始終也沒離開過廣播學院,一直在這個大環境里接受熏陶。因此,他的腦子里一直在考慮:如何把技術和藝術結合起來和怎么才能夠結合得更好?另一方面,他的課程決不是單單教授某一種技術,而是要教他們一些基本功,這些基本功能夠開闊他們的視野,有助于拓展想象空間,啟發創新能力和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而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快速發展的數字技術變化。為此,他提出并建立了《數字化影視制作技術》的課程體系,包括:數字圖像處理、數字視頻處理及非線性編輯、計算機三維動畫、虛擬技術和數字化電影制片等內容。這與以往開設的《節目制作》課程不同之處是:注重使文科同學了解并自覺應用最新的數字化制作手段。今后,還要把數字化技術與電影、電視制作技術結合起來講;要與其中的各個專業做嫁接,然后再衍生,使其產生“1+1>2”的效果。比如,電視編輯專業,跟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產生非線性編輯,這是一門典型的技術、藝術相結合的課程;又如,計算機三維設計與戲劇舞臺美術設計專業相結合,并派生出虛擬演播室等制作概念和手段;而三維動畫則可以用于燈光、照明專業,使用特有的軟件庫,存儲大量的、可模擬的燈光照明效果,提高
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