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人們對中國電影的質量水平類型還在說三道四,盡管中國電影院市場的結構還不理想,但上半年的票房似乎就像房地產市場似的,想調控都沒門,毫不費力地就達到創紀錄的108.11億元,給我們獻上了一個紅紅火火的驚喜。而在硬件建設上,這半年銀幕數量也又上了一個臺階,由去年年底的13000塊,達到目前的15400塊,也就是說還在加速度增長。不過,有些令人難堪的是,與如此火爆的票房市場及大興土木相形見絀的是,上座率自2010年到達25%的高位之后,這兩年就一直在15%左右的低位徘徊,而人均觀影場次隨著影院向二、三線城市的擴張雖有上升,但上半年過3億的觀影人次平均起來全年人均還是不足半場,依然可憐。真可謂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威脅與機遇共存,憂慮與驚喜參半。
中國電影票房的快速增長當然得要歸功于好電影數量的增加和影院設施的迅速擴張和完善。好電影多了,老百姓選擇多了,觀影興趣也提高了,甚至成為茶余飯后的談資,形成觀影慣性,成為社交手段,所以影片本身的好壞與數量是票房發展的動力火車頭,而不斷進入二、三線城市及社區的高檔多影廳電影院設施,極大地便利了老百姓的觀影消費,把更多人群更多次數地帶進電影院,既降低觀影成本和時間,又改善觀影體驗,成為運載票房滾滾向前的火車輪子。
正是因為票房的火爆增長,也博得了大量資本的青睞,正好可以解釋為什么最近的北京電影節和上海電影節在節目交易展商熱情消退之時,投資、運營管理及保險法律等領域人士卻趨之若鶩的現象。當著我們的導演、制片人和制片公司在面壁破壁,為拍影片絞盡腦汁的時候,我們的資本操盤手和運營商們已經迫不及待地開始想要分一杯羹想來數錢了。有投資當然是好事,眾人拾柴火焰高,能為影視創作提供良好的資本環境、法律保障。假如能夠群策群力共同創造條件實現電影收入的擴源,由90%來源于票房到25%,就像本期君合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劉馳所呼吁的,那絕對皆大歡喜。但好事也可能變為壞事,如果太急功近利,不按市場規律辦事,只單純追求回報,尤其是去搶現有的這張餅,而沒有去想法把它做大做好,那將適得其反。就像微信里傳的,走得太快了,還是要放慢腳步,等著靈魂也趕上前進的步伐,風物長宜放眼量。
電影票房的好壞,影響因素很多,節目質量(情節和話題性等)、導演人選、明星及演員陣容、宣發、檔期、排片及口碑等等,都或多或少會影響影片的票房,但內容為王,影片質量顯然應該是根本的關鍵所在,這就像賣產品一樣,核心是產品,包裝可以錦上添花,但離開核心和本質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可能行之久遠。有些片,內容不怎么樣,卻反而搞什么差評口碑宣傳,自以為別出心裁,其實是過分消耗了市場。如果觀眾端的只想去看下影片到底有多爛而進了影院,那結果只能是侮辱觀眾的智商,敗壞觀眾的胃口,跟自絕于未來無異,最終受害的還是中國的大票房。
當然,電影好壞也是一個難以評判的事情,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色,甚至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場合,都會有不同的標準和結論。在很多片商和院線來說,大概只要票房好就一好百好,而在導演和演藝人員來說,則或許會傾向于更強調內容、題材能否引人入勝,人物的塑造刻畫是否到位傳神,敘事技巧和表現手法是否嫻熟甚或創新,而在觀眾眼里其實很簡單,就一條:是否好看。大部分的觀眾應屬故事流,有能打動人心引人入勝的內容和情節還是最重要的,當然也有一些技術流的觀眾會津津樂道于惟妙惟肖的特效、美輪美奐的畫面、扣人心弦的音效和身臨其境的氛圍等。歸結起來,電影終究是給觀眾看的,即使不能給人以思想的啟迪靈魂的升華人生的智慧,至少讓人得到情緒的宣泄心情的放松,所以觀眾的喜好取舍最重要;而如果能把握好相當數量的觀眾的愛好,打動他們,積極營造出好的口碑,創造出一定的票房來,對己、對投資人、對觀眾都有所交待,那便是一個底限的方向。
很高興是在中國的電影市場,順風順水當然爽,上半年已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0億的全年票房自當不在話下,最終是220億、230億、還是240億,就看這個票房能走到多高了。我們不妨吃在碗里看在鍋里,一起來期待下半年的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