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20日的第二十二屆北京國際廣播電影電視設備展覽會(BIRTV2013)主題報告會上,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副總編輯馬為公主題為《建設媒體化組織——一個“老”媒體的“新探索”》的演講。這個曾經作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阿拉伯語的專業級播音員,有著第一次海外戰爭戰地報道經驗,被稱為“中東事務專家”的資深媒體人在報告會中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演講,一場沒有PPT的精彩演說!
在2013年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年度工作會議上,國際臺王庚年臺長的工作報告中有這樣一句話:“傳統媒體必須轉型,必須改變單一媒體的組織模式,必須建設新興媒體化組織。”在百度上搜索“媒體化組織”這個詞語,也沒有詳盡的相關解釋,而這個詞卻寫進了國際臺的工作報告。這告訴我們,建設媒體化組織,是國際臺從單一媒體形式向綜合媒體形式發展的實踐過程中,總結出新的理念。
馬為公以媒體當年報道伊拉克戰爭的情況和現在的媒體傳播相對比,指出,互聯網已經改變了世界,改變了傳媒生態,從國際上媒體的發展變化也說明了這一點。比如,2005年12月,70年歷史的瑞士廣播電臺,停止短波發射,向互聯網轉型。2009年3月17日,百年老報《西雅圖郵報》改為網絡版。2009年4月1日,百年歷史的《基督科學箴言報》的日報改為網絡版。無論廣播媒體還是紙媒,這些媒體的共同點是:放棄傳統,擁抱網絡。
我們的確面臨挑戰,特別是新媒體時代,挑戰更為嚴峻。早在07年,比爾·蓋茨就曾說過一句“狠話”:“5年之后,傳統媒體將不會存在,互聯網將取代一切”,雖然傳統媒體依舊存在,但是受到的挑戰是有目共睹的。而10年的中美互聯網論壇已經在討論“云計算”的熱門話題,今天,我們又在談論“大數據”時代。自從斯諾登曝光“棱鏡門”丑聞,卻讓世界驚呆了,因為美國已經在“大數據”之路上走的越來越遠。
電視開機率的調查顯示,傳統媒體離知識階層和年輕人越來越遠。電視觀眾的大齡化趨勢,提示媒體人不能固步自封,固守傳統。傳統媒體的第一大敵人,是自己;最大的朋友,是高科技。國際臺必須思考綜合化,多元化。近年來,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調整工作框架,從廣播媒體起步,跳出廣播,做全媒體。
馬為公先生在演講尾聲表示,一個傳統的廣播媒體已經邁上了國際傳媒集團建設的道路,未來的國際臺新業務會不斷開拓,將會向電影、新媒體平臺、網絡游戲等更大領域延伸。國際臺將張開雙臂,迎接所有合作者,共同建設國際化的,有中國特色的,科學的,綠色的媒體生態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