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晚上,央視年度經濟人物頒獎會上,小米CEO雷軍與格力董事長董明珠對賭: 若五年之內,小米營業額擊敗格力的話,董輸一塊。董當場回應道:要賭不是一塊,我跟你賭10個億。
在線上,以小米為首的互聯網巨頭,和愛奇藝、樂視則頻頻炒作電視盒子。目前則產生了兩種截然對立的觀點:一派認為,電視盒子將取代有線電視;另一派則認為,電視盒子取代有線電視是一個偽命題。
如果再加上報紙到底會不會被新媒體取代的爭論,我們會發現,在這樣的時代,傳統正在一點點被顛覆,電商、互聯網電視、新媒體來勢洶洶,大有一舉取代實體商業、有線電視與報紙的架勢。
筆者作為一名紙媒的從業人員,身在行業內,對行業的景氣指數感知強烈,固然紙媒衰退、經歷寒冬,但報紙卻和實體商業、有線電視一樣,自有其存在的經濟土壤和社會環境,一昧唱衰同樣是短視和膚淺的。
無論是雷董對賭,還是電視盒子與機頂盒之爭,乃至報紙與新媒體之辯,其實還是兩個社會群體的割裂與對立。前者與后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群體,那就是年輕人與老年人。
先看一組數據。我國第一部老齡事業發展藍皮書——《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指出,2012年我國老年人口數量達到1.94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4.3%,預計2013年老年人口數量突破2億大關,達到2.02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4.8%。而國際公認的是,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總人口的10%,或65歲以上的人口達總人口7%,就是“老齡化社會”,超過14%為“老齡社會”。顯然,中國已經進入一個老齡化社會。
同樣與馬云擺擂設賭的王健林,則大喊中國房地產的下一個增長點是“養老房產”。居民家中的電視機開機率雖大幅下降,但仍有老年人執著地拿起遙控器。年輕人不看報紙不再是什么新鮮事,而并不妨礙這些年輕人把報紙訂給自己的父母。電視臺和報社搞得任何一個互動性的活動,老年人永遠是參與的主角。
因此,從這樣的一個角度上講,我覺得類似的賭局其實都是在隔空打牛。
當然,電商、電視盒子和網絡新媒體依然會對傳統商業、有線電視和報紙造成迅猛的沖擊,但這樣的競爭會有利于后者的重生和突破。在這一點上,電視媒體對直播版權的保護走在了前面。
盡管各互聯網視頻巨頭斥資收購各大衛視臺的節目版權,但電視媒體應始終堅守一個底線,那就是首播權和直播權不能輕易讓渡。互聯網的邏輯是“渠道為王”,但傳統媒體“內容為王”的邏輯依然有生命力。電視的首播權和直播權則是這個生存邏輯的最大保障和底線。守住了這個底線,也就守住了生存的陣地。只要陣地還在,戰爭才有可能分出勝負。
至于所謂的“即時傳播是小眾需求”的觀點,但在這樣的一個分眾經濟時代,“小眾需求”某種程度上也可以左右大眾的走向。
所以,我還是謹慎而樂觀地向傳統看齊:有線電視和報紙,如同鬧市里的商店,都將永遠繁榮地共存。
至于有死掉的,哪個行業在發展中沒有炮灰呢?無礙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