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電影觀眾飽滿的觀影熱情推動之下,2014年前三季度,內地票房收入達到219.49億元,超出了去年全年217.69億元。前三季度新增銀幕4,225塊,同比增長9.8%,總銀幕數已達22,420塊,相比去年同期數據,增幅達31.88%。

在大幅增長的銀幕數量和票房收入背后,新興的數字電影技術功不可沒,激光、4K、巨幕、3D、沉浸音,無不為電影市場的發展推波助瀾。在激光光源領域,巴可、科視、NEC三家影院巨頭你追我趕,齊頭并進,沒人愿意在這一即將再次為影院市場帶來翻天覆地改變的技術領域被拋在后面。
激光光源本算不上什么新興技術,在經歷了漫長的安全標準顧慮、成熟的產品規模量產以及價格成本波動等問題之后,今年上半年,激光設備如同泄洪般一股腦面向市場推出:巴可在CinemCon展會上推出了首款商用6P激光數字電影放映機,并稱該放映機是首款符合DCI標準的激光放映機,亮度達到60,000流明放映機,其能夠以60幀/秒的高幀率格式播放4K影片。科視也表示,將于2015年初批量生產的6P激光模組。與這兩家競爭對手采取的策略不同,NEC則更看好二三線城市的中小型影院建設,并專門針對尚待開發的市場推出了其亮度為10,000流明的NC1100中小銀幕的激光數字放映機。各家公司都采取了針對性的市場戰略,但其各種行為帶給市場的信號卻是一致的:不久的世界,無激光、不影院。
掣肘于芯片技術和發行標準的壟斷,國內品牌在電影放映市場長期以來都顆粒無收。激光技術的興起讓不少企業看到了希望,中視迪威推出了12,000流明激光2K電影放映系統以及3P純激光技術,光峰光電、辰星科技也一鼓作氣推出了自主研發激光產品,并期望從此打破國際巨頭對該行業的壟斷,為民族品牌揚眉吐氣。
4K電影方面,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都已就緒,索尼更是將全部的砝碼都壓在4K上,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張藝謀的《歸來》從拍攝到播放都采用了索尼的4K超高清全流程設備,可以說拉開了中國4K電影制作的大序幕,全球4K銀幕的數量達到了17,000套。盡管如此,但觀眾似乎不大買賬,對于4K到底有沒有必要的爭論也是不絕于耳。因為對觀眾而言,4K并沒有給他們帶來根本性的視覺體驗改變。但正如索尼技術總監王亞明所說,4K與2K都只是一個技術工具,先進的工具代替落后的工具是技術發展的必然。
影院技術在大跨步前進,影院體驗也正在順應移動互聯時代的發展,從被動滿足觀眾需求,開始朝著為觀眾帶來更多的沉浸、互動體驗轉變。4D、球幕、充氣式移動影院、交互電影都在朝觀眾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