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用力?嗯?轻一点原神宵宫,尿口扩张videos,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精品爆乳接种 ,荡公乱妇HD电影中文字幕


微博

QQ

互聯網VS傳統家電 智能家居的戰國爭雄

2014-12-25


  現階段,入局中國智能家居的參與者可以簡單的劃分為三類:互聯網公司、傳統家電廠商、新興硬件公司。前兩者則是主力。

  雷軍:
  “小米模式能不能戰勝格力模式,我覺得看未來五年。請全國人民作證,五年之內,如果我們的營業額擊敗格力的話,董明珠董總輸我一塊錢就行了。”

  董明珠:

  “ 第一,我告訴你不可能,第二,要賭不是一億,我跟你賭 10 個億。”

  2013 年的雙 12,當我們還在糾結買不買的時候。2013 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雷軍與董明珠就這么一擲千金的定下了 5 年 10 億之約。沒辦法,土豪們就是這么有錢,這么任性。

  就在昨天,小米 12.66 億元入股美的,也許與賭約無關,但董明珠還是發飆了。對兩個有錢人來說,10 億事小,公司事大。小米創立四年,估值已超 400 億美元;格力成立二十多年,屹立不倒。接下來的四年,兩位經濟年度人物領軍的企業要何去何從?

  智能家居戰國爭雄

  現階段,入局中國智能家居的參與者可以簡單的劃分為三類:互聯網公司、傳統家電廠商、新興硬件公司。前兩者則是主力。

  先來說下傳統家電廠商。

  從福布斯去年發布的 500 強榜單上來看:

  美的集團去年營業收入1212億元,位列34位;
  格力電器去年營業收入1200億元,位列35位;
  青島海爾股份有限公司去年營業收入864億,位列61位,海爾電器集團有限公司營業收入622億,位列90位。

  這也是國內家電廠商的前三強。從營收上來說,這三家公司也超過了位列 93 位的騰訊(營業收入 604 億元)、位列 205 位的百度(營業收入 319 億元)。而在消費市場,美的(旗下擁有美的、小天鵝、威靈、華凌等十余個品牌)、格力、海爾等品牌和 logo 基本都遍布在你家里,占據了消費者的心智和家庭。

  而這四家公司,在進軍智能家居市場上也走了完成不同的道路。

  海爾在 2012 年提出智慧家居戰略。2014 年推出 U+ 智慧生活平臺,選擇了自主推進的模式。10 月底他們宣布 3.2 億元的智慧家庭產業基金打造開放式的生態圈。同時變革組織架構,消滅中層,試推行自主經營。目前已經推出了海爾空氣盒子、海爾星盒等產品。對于合作,海爾一直保持較為開放的心態,既與其他平臺合作,也愿意其他平臺、產品加入到自己的體系中。

  美的最初提出了 M-Smart 智慧家居戰略,現在則走了一條與海爾不同的路。昨晚,小米科技與美的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小米科技將斥資 12.66 億元入股美的集團,獲得 1.29% 的股份。美的集團將以每股 23.01 元價格向小米科技定向增發 5500 萬股。雙方將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進行深度合作:智能家居產業鏈全面協同發展; 移動互聯網電商業務全面合作;智能家居生態鏈、移動互聯網創新的共同投資。根據這份通告,小米和美的雙方在這三個領域建立合作團隊和高層溝通機制,小米可以指派一名高管進入美的董事會。

  那格力呢?今年年初,格力電器副總裁、總工程師黃輝,曾對外表示,格力也將著力發展智能家居,“以能源和環境為中心”。格力會在產品中統一植入智能芯片,收集產品位置、用電情況、溫度、用戶使用習慣等信息,并將用戶信息建立數字檔案,這些檔案將存儲在云端能源管理服務中。格力計劃下半年在家用空調中大規模配置智能芯片,并將與三大電信運營商合作,降低數據傳輸成本。智能家居不是只涉及格力的產品,希望互相之間能夠在一個平臺上聯接起來。但這一平臺如何建立,格力并未透露。

  格力要往何處去?

  互聯網公司有流量,有線上渠道,還有已經不能再俗的“互聯網思維”。傳統家電廠商則有生產能力,有線下渠道,還有售后維修能力。這是多么完美的優勢互補的前提。

  不過,作為家電廠商的三英,格力面臨的一個大問題就是產品線太單一。

  因為我覺得剛才我聽了我們主持人說,一個企業做到一千億,現在家電行業有三個超千億,但是空調超千億只有格力,沒有第二家,我們和第二家的差距,在空調領域已經接近了 500 億的差距。

  在“2014(第十三屆) 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董明珠如是說。而這些格力引以為傲的數據,在智能家居時代,也成了格力的硬傷。

  智能家居并非僅僅是單一的智能家電,它需要不同的家電、電器聯接起來,能夠通訊、聯動。在不同產品互聯暫時難以實現的前提下,像海爾、美的這樣產品線豐富的企業,無疑擁有天然的優勢。

  小米為什么會投資美的,先來看下 2013 年美的各產品線的市場份額,似乎就一目了然了。

  在互聯網到來之前,專注是格力的優勢。千億級的營業收入,是格力的驕傲。但在智能硬件時代,對于廠商來說,硬件不一定非得是賺錢的,用戶產生的數據才具有無限的想象空間。而這就需要大量的產品進入千家萬戶。想想每年格力有幾百臺帶有格力模塊的空調被使用,而每年美的、海爾可能由幾千萬臺帶有自己模塊家電進入消費者家庭,未來格力還能淡定么?

  然而,要從戰略上改變空調的主營業務,對于格力來說,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缺少互聯網基因的格力,也沒有黑白電、小家電的基因,加上國資背景的股權結構,這個事情可能也并不容易。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能豐富產品線,格力要往哪里去?擁抱互聯網公司,是不二之選,小米選了美的,格力還可以去哪?

  和小米修好?

  以 MIUI 為中心,以小米手機為基礎,推出了智能路由、智能電視、智能手環、智能插座、智能攝像頭,在氣勢上已占盡先機。有業內人士預計,明年小米智能硬件的市場占有率很可能會超過 25%。通過參股但不控股的投資方式,小米建立起了一個自己可以主宰的新生態系統。強大的供應鏈管控能力,加上第三大電商的線上渠道,從實力和優勢來看,這也是目前來說,最有可能成功的一家智能家居平臺。

  從現在的形式來看,如果格力愿意加入小米體系,小米應該沒有理由不接受。雷軍在董明珠開炮的當天就已經表態,小米的平臺愿意向格力開放。但問題是炮都放了,董明珠能拉的下臉嗎?
  投資魅族?

  從戰略布局來看,魅族是與小米最相似的。相似的產品、Connect to Meizu 的野心、線下的渠道,都是魅族的優勢。再加上兩家又都位于珠海,合作的可能明顯。黃章曾經在公開場合多次講過和董明珠的交情。

  但互聯網的格局往往都是 70-20-10,而傳統家電廠商的差距又很小,所以與第二名的互聯網公司合作,意義并沒有那么大。再說了,以魅族的體量真的可以推動這件事么?既然黃章曾經表達過合作的意愿而合作并沒有達成,可能是格力方面甚至是董明珠本人否定了這個想法。

  抱團華為?

  根據新浪財經的報道,雖然五年時間還遠遠沒到,董明珠已經準備更改這個賭約了:“ 我希望他能改改,雖說跟我賭了 10 個億,我認為他跟我賭應該改成跟華為賭,跟世界上手機行業最頂級的賭,那是真正的賭。”

  董明珠和格力似乎對華為惺惺相惜,但事實上,在智能家居這件事上,華為也不怎么熱心。根據《理財周報》的報道,華為投資的思路比較保守。“永遠不進入信息服務業,永遠不去進入主行業以外的行業”在任正非的堅持下被寫入《華為基本法》。

  阿里巴巴

  阿里在智能家居體系上的思路大概如下:以超級 App+ 渠道、分銷為核心,整合芯片、模塊,輔以眾籌、孵化、云技術,很可能在未來成為智能家居的一個平臺。

  有意思的是,去年 12 月海爾阿里巴巴 28.22 億港元戰略投資海爾,雙方會聯手打造家電及大件商品的物流配送服務標準,這一合作在雙 11、雙 12 期間也發揮了作用。

  即使阿里巴巴愿意投資格力,格力也已經處于從屬的備胎地位,這顯然也是格力很難接受的。

  百度還是360?

  百度的核心在與數據與搜索,此前曾與不少硬件項目在數據方面進行合作,為硬件廠商提供互聯網技術支持。不過,目前來看,接入的廠商”身在曹營心在漢“,對于合作的推廣也并不賣力。雖然百度自己也有做硬件,但對于百度來說,這離自己的核心業務差的實在是太遠。

  360 是動手能力強的典范,從直接動手做產品入手,不過到目前還沒有出現顛覆性的產品。從目前的動向來看,泛平臺之心似乎已死,反而是很可能成為細分的泛安全領域的平臺。

  騰訊&京東系?

  在智能硬件方面,騰訊還是以人為出發點,以超級 App(微信 、QQ)為載體。雖然也有自己的智能硬件團隊和產品,但推動智能硬件平臺發展的最主要的力量還在微信和 QQ。此前戰略投資了京東,又增加了銷售渠道。加上騰訊、京東目前還沒有與某一家家電廠商建立戰略合作,雙方的合作還是很有可能的。格力從體量上來說,無疑也具有合作的想象空間。

  不過,目前京東與阿里的合作都是排他的,格力與其中一家有了更具戰略意義的合作,就很可能意味著放棄了與另一家的合作;而如果選擇的是京東的話,則意味著格力的空調要使用京東的賬號體系,也不是很劃算。另外,不論是阿里還是京東,都有自己的 wifi 模塊、芯片,與這兩家合作,也就意味著格力的價值有限。

  其實,格力加入哪個陣營,即使沒有戰略意義,對方應該都會很歡迎。但對于身價超過千億的格力來說,似乎多多少少有些委屈。這就導致貴為中國家電行業領軍人物的董明珠,和小米交惡之后,在尋找合作伙伴的過程中,將會面臨實際上高不成低不就的難題。

  而且往往地,內部的問題比外部的問題更難以解決。合作伙伴難找終歸可以找到,而企業自身失去轉型的決心更加可怕。在這里放上董明珠的兩句話:

  其實我覺得互聯網只不過是時代的升級,或者新時代我們生活的方式在發生變化……有一些人把自己自封為互聯網。
  我告訴你,我們恰恰把互聯網用足用好,我們是贏家。

智能家居

視聽科技視頻號 廣告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