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計是“無中生有”。古曰:“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少陰,太陰,太陽”。簡單地講,人為制造假想,由虛假開始,并把假想發展到極端,最終轉化為極度的真實。

由于信息不對稱,有線最大的“無中生有”就是有線有節目內容,其實有線只是電視信號的傳輸商,有內容的是電視臺;這種假想被有線發展到極端,即走向內容集成,最終將假想轉化為現實。
互聯網喜歡玩概念,多數概念是從“無中生有”開始,逐步由假想變成了極度的真實。網絡電視機如此,IPTV也是如此。
CNTV只是央視的一個機構,并不能完全代表央視,但CNTV不斷地聲稱自己就是央視,誘使有線敵視央視,最終CNTV真成了CCTV。
多部美劇大片組成點播產品,白天只是點播片花,晚上才可以點播,起名“午夜好萊塢”,副標題“拍攝在美國、播出在中國”;首先,午夜產生神秘感;其次,好萊塢有很高的知名度;最后,副標題產生新片的錯覺,其實是“無中生有”。同樣,將與證券、財經等相關的內容組合成名為“股市神算子”新產品,副標題為“開盤得神助,收盤獲快樂”……。
互聯網企業用假數據的開機率唱衰有線,也是采用“無中生有”,旨在讓有線失去信心。
在許多情況下,“無中生有”類似于“小題大做”。夸大倭寇的問題,如延時、抖動;領導家里“小故障、大服務”,明明一人可解決的,派十人;向“額娘”夸大IPTV的后果。演繹OTT掌控門戶的威脅,直接上升到政權的顛覆活動;把美國的故事當中國的故事講……。
特別提醒同仁,在智慧城市、智慧社區、物聯網中,順著“互聯網+”和工業4.0的還,敞開自己想象的翅膀去講哪些似乎是“無中生有”但又符合巳有科技邏輯的故事,故事跨的學科越多、越是精彩。此外,有些對己不利、看似“無中生有”或荒唐的故事,要認真對待,也可能是未來的事實;如,“有線與移動合并”,“取消額娘封號”,“有線被徹底OTT”,“有線全面破產”……。
今天關于市場運營業務的第103個問題是:你現在腦海里有哪些符合邏輯、看似現實的、“無中生有”的故事?在你的記憶中,有哪些當初是“無中生有”、后來成為現實的故事?你能編個與有線業務相關、符合邏輯、看似真實、“無中生有”的故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