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融合,幾乎是行業內各種會議繞不開的話題。日前,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媒體融合推進委員會、中國廣播電影電視報刊協會聯合主辦了“媒體融合培訓班”,來自全國各媒體機構的120余人參加了會議。現將此次培訓班上的發言精華摘錄如下。
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中央電視臺原臺長胡占凡:媒體融合存在10個癥結
傳統媒體受眾規模和廣告收入進入下滑通道,在這種形勢下,傳統媒體積極應對:人民日報社推出“中央廚房”,新華社成立融合報道平臺,中央電視臺實行新媒體人員派駐制,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建立“中國廣播云采編平臺”;它們還搶灘未來市場——央視與中國移動合作共建4G手機電視內容聚合與集成播控平臺,湖南廣電重點打造芒果傳媒,上海文廣打造互聯網公司東方明珠。但媒體融合還存在一些問題:觀念不清、定位不準、規劃不足、體制不順、手段不多、人才不夠、技術不強、經營不活、管理不嚴、融資不暢。
鑒于此,需要在戰略上部署:一是建立跨媒體的一體化采編播運營體系,二是建立多媒體產品集群,三是建立先進的技術支撐體系,四是建立跨媒體的多屏傳播平臺,五是建立市場化的產業經營模式,六是建立穩定多元的投融資渠道,七是建立適配媒體融合的體制機制。

中國視協媒體融合推進委員會會長何宗就:媒體融合是一把手工程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這是中央對媒體融合發展的頂層設計,是傳統媒體轉型的方向,也是新媒體發展的機遇。所以,媒體融合發展既注重媒體融合,同時更要看媒體融合的落腳點和最終結果,即構建新型主流媒體。
對于如何實現媒體融合發展,構建新型主流媒體,國內、國際都沒有固定的模式和現成的可借鑒的成功經驗。這需要各單位、部門結合實際情況做出有針對性的設計和部署。媒體融合發展是一把手工程,一把手要充分認識到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一把手和他所領導的決策集團,要做出科學決策。
中國視協媒體融合推進委員會自今年4月成立以來,一直在努力探尋加快媒體融合發展,構建新型主流媒體的路徑、方法,為媒體機構提供參考、支持和幫助。
中國廣播電影電視報刊協會會長梁剛建:電視+新媒體是大方向
曾經看到一條微信說,如今每個人都生活在老馬家,掙的錢交給了馬云的淘寶、天貓,工作、朋友交給了馬化騰的微信。
在電視領域,與新媒體的融合是清晰的大方向。這可以分為幾個層面,一是與新媒體的合作。兩年前《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等把新媒體版權賣給騰訊視頻、愛奇藝等,這樣的做法不但為電視臺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為節目本身帶來了更多的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第二個層面是電視臺本身的新媒體開發。湖南衛視推出了基于互動的社交應用:呼啦。其后,江蘇衛視、浙江衛視、東方衛視、安徽衛視、北京電視臺等也都開發了自己的電視社交平臺“樂享電視”“潮浙看”“哇啦”“海豚互動”和“搖樂搖”。湖南的芒果TV去年底推出,今年6月份完成首輪超過5億元的融資,整體估值超過70億元。第三個層面是電視媒體和新媒體的聯合發展。比如阿里巴巴和SMG的合作推進。這種與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結構式融合發展,會為創新和產業迭代帶來更強大的動力。第四個層面是與電商的融合。東方衛視與天貓合作的綜藝節目《女神的新衣》是邊看邊買的創新案例。不光是綜藝節目,還與電視劇《何以笙簫默》雙屏互動,劇中女主角的服飾、家具都可以即時在天貓下單。
有專家分析,電視面對新媒體仍然有一些獨特的優勢,一是傳統媒體的公信力。第二,高水準的專業能力和主流媒體的實力。包括各城市的電視臺,都是所在城市最專業性的機構。第三,電腦用戶因為屏幕小而“前傾”,不如電視沙發式“后仰”的收看體驗,導致它只是用戶收看電視的一個補充,而不是替代。第四,也是最核心的優勢,是傳統電視固定播出時間帶來的規模性和集體體驗,以及程序感和儀式感。
中央電視臺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李舒東:從實際出發辯證融合
目前是國內媒體融合轉型艱難的探索時期。所謂艱難,一是指融合實踐遭到不少專家學者的批評,如有專家評論:媒體融合的實踐大都停留在“花拳繡腿”式的表面功夫上,只是在內容、渠道和受眾等方面做了簡單的疊加或切換。另一方面,各種媒體融合的見解說法五花八門,莫衷一是。融合發展這項“轉基因工程”沒有范本;怎樣融合,也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一攬子方案。
我覺得,應從實際出發,辯證、全面、客觀理性地對待媒體融合。
1.傳統媒體轉型是一個過程。
轉型是一個過程,包含三層含義:轉型一定會經歷一個磨合期或瓶頸期。第二層含義:轉型是一個波浪式發展的過程,一帆風順的心理預期不可取,過度樂觀主義和極端悲觀主義也不可取。第三層含義:融合轉型是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的過程。
2.國內傳統媒體在轉型上存在三個不平衡。
一是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融合發展不平衡,二是媒體融合起始時間上的不平衡,三是融合實效上的不平衡。由于發展的不平衡,媒體融合就不能一哄而上,一刀切,而應實行分類指導。
3.在轉型中,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關系不是你死我活的關系,而是合作的關系。
在媒體融合轉型過程中,互聯網勢力與傳統生態的碰撞與融合交替發生不可避免,但合作是趨勢。西方發達國家的融合實踐已證明了這點,我國的融合實踐也正在證明。
4.在轉型過程中,媒體之間主次地位已在悄悄發生變化。
根據《2015廣告主投放全景調查》數據,2015年CCTV、省級衛視和省級地面臺依然會成為主要選擇,然而在滿意度方面,某中央級媒體已位于省級衛視和省級地面臺之后,這是一個重大變化。主流媒體與非主流媒體不再會一成不變,據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5年新媒體發展報告》,新媒體進入新階段的六大標志中,包括的微傳播正成為一種主流傳播,就是例證。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周慶安:選準內容突圍的正確方式
傳統主流新聞媒體遭遇速度、深度、維度和效度四方面的挑戰。速度:第一時間的權威新聞報道或分析;深度:一種整合多個媒體報道的綜合深度;維度:基于人所不知的數據和背后邏輯的新聞梳理;效度:基于地理和用戶信息的新聞服務。
面對這些挑戰,2015年,傳統主流新聞媒體的新媒體探索主要表現在新聞“物流平臺”的樣態更新、“新聞眾籌”推動的時效性提升、復雜單一體驗向簡單新聞體驗轉變、多種報道形態的“媒介融合”、受眾定制和“媒眾互動”的深化等。在內容突圍上主要包括:互動—媒體讓渡部分內容生產的權力,聚合—平臺和內容雙向融合,定位—受眾信息的采集分享和加工利用。媒介融合下的內容生產方式的突圍包括:眾包和眾籌、數據挖掘、聚合重組、編輯部改革。
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趙子忠:廣電新生態正在構建
從實踐看,面對互聯網技術和應用飛速發展,現行管理體制存在明顯弊端,主要是多頭管理、職能交叉、權責不一、效率不高。同時,隨著互聯網媒體屬性越來越強,網上媒體管理和產業管理遠遠跟不上形勢發展和變化。所以,主要是要構建廣電媒體融合的新生態。2009年12月28日中國網絡電視臺正式開播,首期上線的內容包括首頁、客戶端、新聞臺、體育臺、綜藝臺、愛西柚(播客臺)及愛布谷(搜視臺)。提供包括電影、電視劇、紀錄片、財經、探索、健康、氣象、家居、旅游、教育、民族、音樂等內容服務。2014年3月30日,上海文廣整合改革方案實施,“大文廣”撤銷事業單位建制,變身“小文廣”,這些都是探索和嘗試。
在類型化發展方面,傳統媒體從廣播到“窄播”進行了探索。類型化電臺最鮮明的特征是“窄播”,即注重細分市場,定位精確,針對穩定而特定的受眾提供特定的節目內容。在廣播新媒體的發展過程中,除了實現上面提及的類型化,另一個重要的導向就是社區化、社群化。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后,廣播尋找到了新的平臺——APP。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的迅速普及,使得廣大用戶可以更加便捷地接觸和消費廣播內容。在平臺建設方面,目前有以下模式:社會化的UGC模式、正版長視頻模式、網絡自制劇模式。
國雙科技公司聯席總裁續揚:做好全媒體大數據平臺建設
融合媒體的發展一定是多個終端、多元產品、深度服務,核心在用戶數據,在一定意義上,數據就是資產。在互聯網時代,廣電媒體的數據應包括自有平臺數據+互聯網數據:網站+APP+OTT+IPTV+有限電視,還包括微博微信、貼吧論壇、音視頻網站、搜索引擎、問答平臺等。何宗就針對廣電行業提出從IT到DT的概念,并提出大視頻平臺應該是以節目為主的內容匯聚與分發平臺,運用云計算技術匯聚傳統廣播電視節目,運用大數據技術為廣大受眾提供個性化服務。我是非常贊同這個觀念。IT以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為主;IT要讓人變成機器,要求每樣事情遵從同樣的標準、要求一致;DT以服務大眾、激發生產力為主,DT要讓機器像人一樣工作,要求每樣事情都是獨特的、與眾不同的。
我們搭建全媒體大數據平臺的方法論包括:數據采集—大數據框架—響應型分析—診斷型分析—戰略型分析—預測型分析—全自動分析,在此基礎上,我們設計了全媒體解決方案,這一方案包括:PC端、APP端、TV端的解決方案,節目的互聯網分析解決方案,收視率+的大數據解決方案,輔助決策管理的解決方案,最后達到數據整合可視化。不僅如此,傳統的收視率管理復雜多元,缺乏統一整合,難以找到融合出口,國雙科技的“收視率+”全媒體管理平臺解決了這些難點,無論在策劃、預熱、播出、播后哪一個階段,都能精準知道你的用戶,你的傳播力、影響力、融合力,將主動傳播與用戶傳播有機結合起來。
浙江新藍網絡傳媒有限公司副總林剛:要居困思危 學會取舍
對于媒體融合,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談:看清形勢。我們常常以傳統媒體自身的優勢為榮,比如我們常說的內容優勢,但在新形勢下我們壓力更大,傳統媒體在運營、版權、帶寬等諸多方面存在壓力,但這種壓力卻成為網絡的好牌。擺正自己。正確看待自己是做好融合的前提。我們有優勢,但我們也存在問題:在體制上,各自為政,尤其在管理機制上,乏力改造;在手法上,同業競爭,媒體價值的暴力開發、優勢內容的過度依賴等,簡言之,融合不等于山寨,我們要居危思困:一是學會取舍。舍——版權銷售流,取——流量變現;舍——節目攝制,取——個性轉播;舍——本地商戶,取——4A品牌;二是強化網絡傳播。三是借勢周邊。四是突破。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趨勢,努力做到渠道市場化,標準全球化,管控一體化。積極創新,建好渠道用戶基礎、產業融合基地,抓好資本運作實體,包括機制、移動、內容三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