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省級衛視表面一派繁榮,實則危機四伏。省級衛視不僅要面對中央電視臺的強大資源優勢的沖擊,還要面對城市電視臺的競爭。特別是欠發達地區因經濟的滯后,還面臨著發達地區的挑戰。陷于三路夾擊攻勢中的省級衛視,要想求得生存和發展并最終進入強臺行列,更是困難重重。
在目前我國眾多省級衛視中,定位取向相似甚至相同的衛視頻道太多,以至于全國幾十個頻道同時播出同一類節目,播放同一部電視劇,不看臺標,頻道與頻道之間很難區分。而縱觀那些有著輝煌戰績的省級衛視,一點重要的經驗就是全力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把品牌當作自己的的立臺之本,以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和品牌資產,形成頻道品牌忠實認同價值。
省級衛視的定位始終是個老大難問題
在人民網傳媒頻道刊發的《省級衛視專業化定位標準體系設計》一文中,有專家指出了當前省級衛視專業化定位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1.定位同質化,特色不明顯
經過多年的發展,各個省級衛視傳播的人口覆蓋范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頻道的專業化定位和個性展現方面卻不盡如人意。省級衛視基本上以“電視劇+娛樂節目+新聞”綜合模式為定位基礎,進行一些加減與組合,離專業化還有很大的距離。
2.追逐觀眾收視需求,缺少媒體個性
在收視率的強力牽引下,我國衛視的“專業化定位”不得不演變為對受眾的追逐,這一被動選擇讓眾多省級衛視鮮有自己的個性。衛視對受眾數量的追求達到了極度過分的程度,離電視媒體信息傳播與社會教育的屬性越來越遠。
3.專業化定位左右搖擺,沒有形成品牌效應
目前多數省級衛視定位經常變化,能保持穩定定位的衛視頻道較少。即使定位頗有創意的一些衛視,由于沒有相關欄目、節目配套支撐,特色也只是空中樓閣,更難說品牌競爭優勢。還有不少衛視定位經常搖擺不定,無法有效突破,形成了自己重復自己的怪圈。
衛視頻道:如何從定位擁擠區走出來?
定位于全國性頻道的省級衛視向來處于尷尬境地,上不及中央臺的顯赫地位和優惠政策,下比不過地方臺的本土化與自由度。“三駕馬車”在省級衛視齊頭并進實屬不易,做新聞論宏大衛視難與央視抗衡,論貼近又趕不上地方臺,由此,省級衛視大都將發展方向鎖定電視劇與綜藝節目。
在“電視劇+娛樂節目+新聞”的定位模式下,大多數省級衛視播出的節目主要集中在新聞、娛樂、電視劇三大領域,娛樂節目以不可阻擋之勢席卷電視屏幕。雖然2012年限娛令之后我國多個衛視重提“新聞立臺”,新聞節目播出時段有所加長,新聞在整個播出節目中所占的比例加大。但新聞、娛樂、電視劇的競爭依然激烈,衛視節目類型單一的問題仍然存在。

不過,我們也要看到,在目標人群調研及既有內容調性基礎上,很多衛視也為自己樹立了較為清晰的品牌定位:例如湖南衛視的“快樂中國”,江蘇衛視的“幸福中國”,浙江衛視的“中國藍”(娛樂縱貫線),東方衛視的“現代、國際、青春、海派”以及深圳衛視的“有志者,跟我來”等等。
衛視頻道與地面頻道如何協同作戰?
相較而言,本省內的省級衛視和地面頻道其實是利益互不侵犯的互補型媒體,由于目標人群以及覆蓋范圍的不同,兩者鮮有正面沖突,而且在內容創作上各自也保留有自己的特點和方式。在衛視頻道和地面頻道的協同方面,湖南、江蘇、浙江、上海都有過很好的實踐,例如,湖南經視就是湖南衛視的內容創意大本營;江蘇衛視的臺柱子孟非曾經是南京電視臺的主持人,在浙江地面頻道耕耘多年的夏陳安就任浙江衛視總監后也創造了很好戰績,同樣來自地面頻道的閆愛華也極力打通衛視和地面頻道的任督二脈,讓雙方互惠共贏。
根據CTR央視市場研究的數據圖表,我們來看看湖南衛視和SMG這兩個廣電集團,在衛視和地面頻道定位上的合作互補。
湖南衛視 衛視+地面頻道定位:平衡型

SMG 衛視+地面頻道定位:均衡型

衛視定位的突破口:節目是基礎
美國有句行話“人們不看電視臺,他們看的是電視”。換句話說,人們首先是根據節目來選電視臺,而不是根據電視臺來選節目。這意味著,任何電視臺品牌的建立都是從節目開始的,節目是創造頻道品牌的關鍵。所以,衛視定位的突破口毫無疑問地落到了節目上。那么,哪些節目類型是最有潛在需求的呢?
1.通過社會屬性細分
低年齡高收入群體對旅游/休閑節目需求大。

各類群體節目需求基本未發生改變。

2.通過價值觀細分
日韓題材和內地題材影視劇,滿足對立性精神需求。

歐美、港臺題材與內地題材精神需求對立性加大。

欄目形式老套、頻道同質化嚴重、節目組合日益缺乏創新,已成為各大省級衛視的一大詬病。但觀眾是不會為此而為您買單,現在的觀眾已經告別了昔日“魔彈論”的時代,觀眾不再是打靶的靶子,觀眾是有著明確需求的個人;不再是任人玩偶的奴隸,是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來獲取信息、娛樂的有著鮮明個性的個人。根據對觀眾社會屬性、價值觀等多個維度的分析,才能制作出合觀眾口味的節目,進而為衛視頻道的定位打下基礎。
衛視頻道定位創新核心:去地方化,打造開放性的資源平臺
“去地方化”,首先要正確理解特色與地方化的區別。
特色興臺,是當前很多電視人的共識,但對特色的認識還存在著誤區,有些省級衛視簡單地把特色當成是地方特色,這是比較片面的。打特色牌當然可以,關鍵是怎么特,特什么,簡單的地方特色不一定就能吸引人,特色的空間是很大的,地方特色或地域特色只是其中的一種而已。
對省級衛視來說,當下頻道定位和欄目設置中首先考慮的不是我有什么可以賣,而是首先考慮市場上需要什么產品,首先找到頻道與節目的核心賣點和市場空白點,然后再將資源和市場相結合,是市場為先,而不是資源為先。只有突破地緣局限,到文化優勢地區去發掘優勢資源,結合本土優勢,組合成自己的主打產品,才可能贏得全國市場。中國有全世界最大的電視受眾群——這永遠是中國電視發展的第一資源。
“去地方化”,競爭力在外部。
近幾年省級衛視改版頻頻,大家都急于從自身找特色、尋優勢,卻往往忽略了來源于外部的競爭力。所謂競爭力在外部,就是要打造開放性的資源平臺。對大多數省級電視臺來說,僅靠本地資源是很難支撐起一個大臺的,這也是一些省級衛視做不大的一個主要原因。衛視一定要做開放式的資源平臺,越向社會開放其活力越強。例如東方衛視則在國際新聞方面充分體現了它與新華社合作的強大資源優勢。
結語
在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的今天,省級衛視面臨的壓力是前所未有的。只有樹立品牌意識,打造強勢品牌,積極開拓和創新,站在更高的角度和維度,才能在這“適者生存”的年代,邁出大步子來。在更加激烈的收視市場競爭面前,挖掘觀眾更深層次的需要和未來潛在的需要,不斷創新節目板塊,整合傳播資源,才能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