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電視的現在和深入思考電視未來的,一定會關注我們SMG現在在視覺形象上所做的工作。無論是網絡媒體還是傳統的電視媒體,有一樣東西非常重要,就是品牌。從藝術和品質的角度去看,品牌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從心理學來看,整個視覺給觀眾的體驗、感受、舒適和美感;另一方面是主持人的品牌傳播效應,主持人視覺形象是SMG品質管理的重要環節,是系統綜合實力的體現,宗旨在于提升品牌形象。事實上,SMG建立視覺管理體系作為衡量標準,是對自己的挑戰,也希望通過這項工程帶動整個集團的質量管理、品牌管理。通過實際工作來看,結果比我們想象的要更扎實、更全面、更深入。
因此,在《傳播與制作》這個平臺上,把我們的經驗作為一種實踐知識,通過媒體傳播出去,供同行分享,共同提高電視臺的品質和品牌,很有意義。
——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技術總監汪建強

標準為綱
2016年“史上最火”的中超聯賽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繼體奧動力宣布采用上海廣播電視臺(簡稱SMG)視覺管理方案作為中超全部240場比賽公共信號制作質量監控體系(PQC)標準后,更邀SMG技術PQC團隊為中國國家男子足球隊主場賽事、中超各輪焦點賽的電視轉播進行現場畫面質量指導和保障。這是對SMG視覺質量控制工作的高度肯定!畫面質量和轉播水平得到全國數億觀眾乃至英超轉播方IMG贊嘆的中超、國足西安“生死戰”轉播之幕后英雄——SMG視覺形象委員會由此浮出水面。
這一切,都離不開SMG領導高度重視、常抓不懈,員工積極參與的技術培訓以及近年來開展的SMG熒屏視覺精細化管理體系建設工作。
2011年初,為建立健全SMG熒屏視覺形象監督管理長效機制,在時任臺黨委書記(現任上海廣播電視臺臺長、SMG總裁)王建軍、臺黨委副書記林羅華的親自指導下,成立“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電視播音員主持人熒屏視覺形象工作指導委員會”(簡稱SMG視覺委員會),啟動“SMG熒屏視覺精細化管理體系建設”專項工作。
SMG熒屏視覺精細化管理體系建設工作,包括演播室出鏡視覺管理“三定”體系和圖像質量控制(PQC)體系建設兩部分,是國內首個電視熒屏視覺管理標準的構建嘗試,也是國內廣播電視行業內第一次以熒屏視覺形象為主體,通過理論與實踐,以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技術與藝術相融合的理念,對直接影響熒屏視覺效果的各個工作界面進行梳理和整合,打破各個工種散點式運作的現行格局,為現代電視節目制作建立高效、協作、有序的整體化管理體系樹立了標準。
截至2016年4月,SMG技術管理部已完成8本《演播室出鏡視覺管理手冊》制定,覆蓋7個主要頻道、21個演播室、逾百名主持人;3本《公共信號制作視覺管理手冊》制定,覆蓋足球、馬拉松、馬術3項體育賽事。對攝像、燈光、造型、舞美、視頻調像、后期制作6個專業技能工種的技術關鍵點進行工藝研究,并積極跟進4K、HDR、VR/AR等新型視覺技術的項目實測。其中,“演播室精細化熒屏視覺形象管理體系”、“大型體育賽事(足球)轉播公共信號制作質量管理體系”兩項軟課題研究獲上海科技情報所鑒定為國際先進水平,“上海廣播電視臺熒屏視覺精細化管理體系構建”項目獲2014年度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以第一財經為試點制定《演播室視覺管理三定手冊》
2011年初,為建立健全上海廣播電視臺熒屏視覺形象監督管理長效機制,根據臺領導要求,“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電視播音員主持人熒屏視覺形象工作指導委員會”成立,并于同年3月頒布下發《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電視播音員主持人熒屏視覺形象工作指導委員會章程》,正式啟動“提升主持人熒屏視覺形象、健全臺、集團視覺形象監管機制”專項工作,確立了“制定標準、給予指導、監督考核、專業培訓及協調統籌”的五大工作方針,并建立顧問專家和指導老師兩大專家成員庫。其中,聘請全國性的業界領軍人物為顧問,從理論培訓層面推進工作;聘請在燈光、攝像、美術和視頻等崗位上頗有建樹并具備豐富經驗和理論知識的集團內專家為指導老師,從實踐操作層面予以指導。同時,通過與國際一流技術團隊、顧問專家的接洽、交流、合作,視覺形象委員會引入國際先進技術經驗,積極推進面向臺、集團各單位、頻道的“提升熒屏視覺形象項目”。
視覺形象委員會根據對調研情況的分析評估,綜合考察各頻道社會影響力、綜合實力、技術團隊架構基礎,以及對熒屏視覺提升的迫切性等條件要素,選擇第一財經演播室作為首個試點單位,于2011年6月啟動“第一財經演播室燈光視覺提升”項目,在日本NHK視頻與燈光技術專家組的協助下,對第一財經四個演播室所涉及到的16個欄目的燈光、攝像、圖像技術進行整體改善,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在充分總結經驗、提煉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燈光、攝像、造型三大界面工種的標準模塊提煉,制定了《第一財經視覺形象三定手冊》。貫徹和推行熒屏視覺形象的整體化工作思路,以第一財經頻道為主體,以燈光、攝像、造型、舞美、視頻技術五大工種為抓手。初審版本的前期信息收集整合、編撰籌備工作歷時2個月,覆蓋一財四個演播室16檔欄目、15位主持人;首次根據欄目要求明確界定燈位、布光、機位和景別,主持人妝容、體態和服飾風格等方面信息,通過“定光、定景、定妝”,將燈光、攝像、造型三大界面的要素以標準模塊的形式予以規定,采用燈光、攝像SOP(作業流程標準)、PSA(服飾風格規律分析系統)等國際標準模塊為依據,對主持人的熒屏出鏡形象進行技術上的數據量化處理。在手冊的編撰、修訂過程中,根據第一財經四個演播室提升視覺形象的具體需求和實際執行情況進行深入剖析,注重科學的數據采集和信息分析,將成功經驗迅速提煉、形成反饋,并不斷完善。2011年11月初,《第一財經視覺形象三定手冊》正式編撰完成,同時確立了第一財經主持人熒屏視覺形象出鏡規范標準。



以足球賽事為試點制定《大型足球賽事公共信號制作視覺PQC手冊》
2015年,SMG視覺委員會啟動PQC機制構建,以視覺為切入點,在既有演播室圖像視覺管理體系的基礎上,向外場大型文藝節目制作、體育賽事轉播拓展,逐步推進對圖像技術質量及視覺呈現效果進行集成管理的整體架構建設。
作為SMG圖像質量控制(PQC)體系建設的首個試點,足球賽事電視轉播公共信號的圖像質量控制(PQC)專項工作自2015年8月啟動,于2016年1月完成體系構建,同步制定《SMG足球賽事公共信號制作質量管理標準》,在實踐的基礎上,針對足球賽事轉播提煉出一套系統、專業、快速部署的標準化執行方案。
《SMG足球賽事公共信號制作質量管理標準(2016版)》具體包括:賽事轉播流程、公共信號制作流程、圖像質量控制體系、畫面設計標準四個方面。其中,圖像質量控制(PQC)體系部分綜合考慮了聯賽常規情況(最簡10攝像機位)、焦點戰賽事或賽會情況(含蜘蛛攝像機的16攝像機位)下各環節的管理標準及關鍵技術要點,細分為:轉播技術制作標準流程,包括:轉播技術制作流程、轉播系統整體框圖、轉播車內系統框圖、轉播信號格式;硬件設備及標準技術流程,包括:設備列表、標準操作流程;場地環境參數及視音頻修正,包括:視頻質量主觀評價、賽場光照條件分析(含燈光布局分析)、攝像機層次及參數調整原則(疲勞測試參考值);音頻質量主觀評價、體育場頻響分析;安全播出預案管理,包括:視音頻、監看、同步應急預案。
同時,建立評估反饋機制,以技術指標(客觀評價)、藝術指標(主觀評價)、過程質量控制為維度,制定針對足球賽事的圖像質量控制(PQC)評價簡表。
《SMG足球賽事公共信號制作質量管理標準(2016版)》的制訂,從操作標準的層面:通過定量體系結合標準模塊的形式,為賽事轉播出鏡畫面提供參照規范,對視音頻參數修正的技術方法進行了標準化梳理,解決了足球賽事直播中常見的多機位色調不一致、色彩失真的問題;從管理系統的層面:對賽事轉播的各項流程、轉播團隊的分工和職責、轉播系統的搭建和轉播視覺質量控制體系、安全播出預案起到整合作用,掃除了各操作界面間的盲區,解決了賽事轉播過程中各個環節管理切入點的問題;從崗位培訓的層面:具備公共信號制作標準操作流程任務書的功能,能夠實現賽事轉播各環節工種、專業崗位人員的準入培訓和快速部署。
2016年初,中超聯賽版權方官方宣布,以SMG視覺管理方案確立作為中超聯賽電視轉播質量監控(PQC)標準;3月底,確立為中國國家隊賽事主場全媒體轉播質量監控(PQC)標準。
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技術總監汪建強:

關注電視的現在和深入思考電視未來的,一定關注我們現在在視覺形象上所做的工作。無論是網絡媒體還是傳統的電視媒體,實際上大家都是在做電視,一定離不開電視本身。電視有一樣東西非常重要,就是品牌。從藝術和品質的角度去看,品牌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從心理學來看,整個視覺給觀眾的體驗、感受、舒適和美感;另一方面是我們的主持人。在年度會議上我專門提到我們為什么重視視覺形象,宗旨就是打好品牌。而為了打好品牌,除了第一個方面外,另外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主持人。主持人的形象是至關重要的,主持人不是代表個人,他/她代表的說小點是一個欄目,說大點就是整個SMG的品牌。主持人的品牌傳播效應非常大。視覺形象委員會的工作做得那么細,我覺得是很有意義。但這個事情真的做起來很難,因為不同的欄目都要做到,而且要求長期堅持,每個環節都要把握好。這是整個系統綜合的體現。三定是三個緯度綜合的系統評價,是一個要求大家按照它工作的系統工程。事實上,SMG建立視覺管理體系作為衡量標準,做三定、做PQC,是對自己的挑戰,也希望通過這項工程帶動整個集團的質量管理、品牌管理。
包括視覺委員會首任高華主任、現任分管的霍秋林主任在內的相關同志,做了大量的實際工作,結果比我們想象的要更扎實、更全面、更深入。因此,作為一種經驗,作為一種實踐知識,通過媒體傳播出去,供同行分享,共同提高電視臺的品質和品牌,很有意義。
原來我們都是關心硬指標,但這個就不一樣,它是品牌品質最終的結果,從結果去看問題。這比原來的要求更高、更切合實際。原來硬指標不錯,但出來的產品未必就好,關鍵就看使用的人怎樣去用,怎樣去管。我們包括書記和臺長在內的臺領導,對這個工作都非常重視。今年我們要在往年的基礎上,有一些新想法和新舉措,推動這個工作。
我們講品牌,實際上講兩個事情。第一是品質,沒有品質就不會有好品牌;第二是長期經濟效益。品牌為綱,是核心,通過這個核心帶動整個電視品質品牌的提升。從屏幕的延伸來看,我們會大屏小屏全面考慮。我們有了現在這個基礎,延伸到小屏會比較順利。當然,小屏和大屏是有差異的。如何把握,需通過實踐進行調整。從內容分類來看,我們是把新聞作為切入口,延伸到其它類別的節目。另外,我們也可能延伸到4K、3D和以后的VR和AR。這些都要以此為基礎。
我們和索尼一直長期合作,從標清、高清到4K UHD,都合作的非常好,我期待在融合媒體尤其是在手機視頻方面,索尼也有很好的解決方案,共同迎接互聯網時代的挑戰。
上海廣播電視臺技術管理部副主任霍秋林:

視覺形象委員會的成立,是我臺的一個創新舉措,是SMG品質化、品牌化管理的一個手段,這項工作從2011年開始,是把下面比較零散的工作狀態系統化,通過視覺形象管理結合技術手段,確保它達到一個基本的品質水平。具體落實單位是我們技術管理部,視覺形象管理技術性比較強,同時又是一個藝術創作的過程,因此我們和一線節目部門有非常強的互動。我們通過這種方式,從技術標準、工藝流程層面拔高到應用層面,使其藝術創作、藝術再現達到更好的狀態。
我們從幾個方面實現這一目的。首先是規范制定,我們針對不同的工種,對它們之間的協同方面需要把控的技術指標,包括一些操作原則,制定一些規范,然后不斷完善,《三定手冊》的雛形就是這樣出來的。其次,還有對工藝流程的研究。在我們制定規范的過程中,我們對采用什么樣的手段達到什么樣的效果的必然關系、邏輯關系非常重視。我們對整個新技術的引入以后,生產工藝如何適配,都研究的比較早。尤其是對圖像質量控(PQC)的建設,里面的這一塊也沉積了工藝流程研究結果。這通過制定推行如制作圣經、運營規范等實現,同時我們還加強對一線操作人員的培訓。從去年開始,一些與電視制作之間相關的工種,包括燈光、攝像等,我們已經在全臺范圍內實現持證上崗。另外,我們打下了基礎,還要出產,從技術上來說,就是我們提供了一個工具,需要業務部門、一線制作單位進行協同,這些工作包括PQC機制、《演播室三定手冊》、公共信號制作手冊等。
同時我們也在不斷拓展,通過實踐取得了一些新的進步。原來《三定》面比較聚焦、關注的是主持人或某幾個主持人的展現方式,接下來,我們要使管理規定適合節目樣態的需要,形成對圖像技術質量和視覺呈現效果進行集成管理的整體架構。首先是在體育賽事直播方面,逐漸向外拓展到比較復雜的、需要大規模協同或耗時較長(如馬拉松比賽)的公共體育信號制作等方面。在這些方面我們都做了相應的研究,提出圖像質量控制PQC的概念,在去年推出了足球比賽轉播的標準手冊。體育賽事直播中雖然有三定的內涵,但和原先的三定手冊之間還是有差異。體育賽事的電視轉播是大型的開放空間,環境不可控,這和原先的三定都在演播室內、出鏡對象是可控的、主持人化妝完全到位、燈光效果也完全受控等不一樣。從總體的視覺管理架構來說,《三定手冊》具體落實到各頻道專用的新聞播報、訪談類演播室方面對外的出鏡效果,如對服裝、化妝、置景等做一些規定;PQC機制和《公共信號制作手冊》主要針對大型綜藝演播室、大型體育賽事和其他外場節目制作,這是我們目前正在進行的工作。
接下來,大型綜藝類節目的品質保證也要進行前期鋪墊和研究。這方面包括兩項,一是對觀眾較多和燈光復雜的場景如何做一些技術方面的指導,提供一些防范性、提示性的條例;其次是復雜的真人秀節目,拍攝設備的移動性很強,光源更復雜,可控性更差,如何保證這類節目的品質,又是一個課題。這些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們要提前進行相應的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互聯網轉型是SMG的一大重點,我們的節目以后不僅在大屏上播,有些還要送到小屏上去,小屏一樣要保證畫面的品質。小屏有自身的呈現特點,必須根據這些特點,制定相應的制作工藝。例如,在小屏上觀看正常轉播的球賽,由于球小,會看到較累。適配小屏這些特點,如何既經濟又符合要求的去呈現?小屏的內容來源廣泛,有些不是自采的,必須做一些處理,處理時要基于什么規范?比如小屏內容審查,在某項活動轉播中,為預先防止觀眾席上敏感的、不當不雅內容傳播,我們是否可突出主體,使背景模糊?這是我們目前的應用需求,也是視覺形象委員會必須考慮的后續課題,希望出一個相關的標準。我們新聞中心馬上要出一個24小時新聞直播流的概念,它就是對大屏和小屏兩塊屏,大屏以OTT呈現,小屏以APP應用呈現。如何保證大小屏內容品質,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我們還處于前期研究階段。對制作系統,我們可能做一些前期規劃。內容審核力度以后會越來越強,現在有很多智能管理工具,它們對圖像層面的檢索和判斷比較難以實現,工作強度很大。我們現在考慮一些可能性,就是利用元數據,快速低成本地解決問題,而且只要源可控可信,工作強度就大大降低。
電視臺既有優勢的拓展也是我們重點考慮的。UHD、HDR以及配合畫面效果的全景音頻再現等都是我們重點關注的方向,基本上列入我們的工作計劃,已經和索尼合作,測試HDR制作流程。現在可供選擇的顯示屏技術和制造工藝在不斷進步,把更好的視覺體驗帶給觀眾,是電視臺當仁不讓的工作,而且電視臺還必須是主推者。
總結說來,我們的總體思路是從點到線到面乃至到體,把各個工種相對比較獨立、不成體系的操作規范通過三定由點串成一條線,互相配合、聯動和協同,落實到具體的生產,然后往面推,推進到藝術創作的崗位上去,和各欄目的導演形成一種有效的配合,而且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從面對電視屏為主,進一步過渡到面向小屏的信號發布,形成相對輕量化的技術要求,適配新的應用場景。
與索尼深度合作
索尼高清影視學院院長國以鈞:

SMG與索尼長期合作,是索尼在中國、乃至全球的重要客戶。在SMG高清/后高清發展階段、在SMG熒屏視覺形象精細化管理體系建設過程中,索尼高清影視技術學院(HDA)有幸成為合作伙伴,與SMG共同策劃并實施了HD單機/演播室攝像與技術全臺輪訓、HD/3D/4K精英培訓、配合基于演播室欄目和轉播類節目制作相關規范與標準的制定、在大型節目中共同進行課題研究與測試并獲得豐富成果。
SMG全臺HD輪訓始于2009年,單機培訓封閉式,每期3-4個班、每班30人、每班分四五個小組、每組都要配備攝像機/三腳架/監視器等全套設備,實操為主。之后也進行了演播室培訓,面向視頻工程師,還邀請日本總部攝像機設計專家作為講師過來做專項培訓。以后每年,進一步實施了針對各頻道攝像骨干的精英班培訓,內容著眼在后高清/跨媒體等發展,除索尼新技術、新解決方案外,聘請國內、港臺以及日本方面的專家講學。持續三年的全臺輪訓、定制培訓等為SMG高清開播后高清節目生產提供了質量保證和技術支持,精英培訓為進入后高清時代進行了預熱和儲備。
做好節目,除設備與技術培訓外,成功開展咨詢服務也是雙方合作的又一亮點。結合SMG設施的升級改造,如《第一財經》從標清升級到高清,SMG在提出培訓的要求以外,還提出在標準和規范制定方面索尼能否提供幫助和服務,參照國外BBC、NHK等演播室的情況,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同等水平。HDA推薦、協調NHK專家組到上海進行考察、做出評估報告和項目方案,并最終被SMG選擇。從2011-2012年半年時間里,NHK燈光、舞美、造型乃至技術中心負責人組成的項目專家組多次到臺里,每一個演播室、每一個欄目實地調燈光、調機位、確定色溫、主持人服裝等,同時配套組織講座和workshop,最終形成了內部規范《三定手冊》和《調像手冊》。手冊之后延伸到其他頻道和欄目,實現了全臺出鏡主持人形象標準化,演播室燈光、機位、各種參數標準化,視覺形象呈現達到空前的水準。這是索尼給SMG提供的在技術培訓和技術支持之上延伸的咨詢服務。SMG在這方面非常重視,全臺有視覺形象委員會主管,各頻道都有視覺形象總監。SMG的節目,主持人屏幕形象賞心悅目,演播室運行管理都很規范,得到國外專家贊賞,走在國內同行前列。
基于調像技術與現場數據形成PQC,HDA在這一過程中也實際參與配合,組織實施海外考察與培訓。今年中超轉播全面采用PQC,SMG負責。
索尼/HDA和SMG的合作是全方位、深層次和成功的,《三定手冊》、《調像手冊》等也引起了其他臺的興趣,我們和SMG一起為深圳臺、解放軍電視宣傳中心、廣西臺等單位進行過專場介紹,還向央視、北京臺、重慶臺、四川臺、廣東臺、山東臺等進行過介紹,還有不少單位專程到SMG參觀考察。
近年來在SMG相關綜藝和體育轉播中,HDA根據SMG要求,提供包括4K EFP/Demo 6等平臺,成功進行4K相關同播、下變換、多媒體、HDR等課題的測試與研究,為超高清節目生產與運營打下了基礎。
在與SMG的合作中,HDA努力提供服務并得到認可,同時也學到了很多東西、自身也得到了鍛煉和提高,厚望新的合作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