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4K佳作,獲得了索尼4K杯2016專題類一等獎,4K杯評委們對于該片簡潔的評價,很好地詮釋了其成為佳作多方面的理由:本片記錄了塔克拉瑪干大漠深處克里雅人的生活,在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下,克服重重困難,通過4K全方位多角度展現了豐富的人文細節和生態風光,鏡頭內容豐富,意境悠遠,堪稱佳作。

這部名為《沙漠最后的守望者》的4K佳作是怎么煉成的?日前,北京臺技術指導趙新生老師、攝制組成員DIT郭豪珺以及攝像師魏伯寅,從不同的角度向我們講述了拍攝前后的故事。這一個個五味雜陳的小片段,仿佛一點點墨彩匯聚,漸漸地勾勒出一幅大漠悠遠、胡楊粗獷、人文豐富、歷史廣闊的4K畫作。
迫切與行動
曾經在遙遠的年代,有一條絲綢之路,周邊分布著一座座名叫樓蘭、尼雅等等的小城,西出陽關,駝隊就走在滿載輝煌與斜陽的古道上;而今,斷壁殘垣前的駝音仿佛回蕩依舊,但歷史無情,時間無聲無息地扼殺了沙漠中一個個千年的繁榮。放眼唐宋,大漠中的綠舟已屈指可數。
機緣抑或使命?北京電視臺總工辦、制作部聯合北京新紀實、日本NHK、和田電視臺一起開啟了一個長達一年的4K紀錄片的拍攝之旅,拍攝位于新疆于田以北沙漠腹地一個名為達里雅布依的村莊,拍攝這些與世隔絕地生活了400多年,至今仍過著半定居、半游牧生活的克里雅人。

在馬斯克研究、嘗試向火星移民的今天,克里雅人仍然在如此艱苦、原始的條件下生活,他們是怎樣的生存狀態?他們有什么樣的期待?他們的未來在哪里?通過大量的前期準備,攝制組拍攝思路逐漸明晰,節目主題逐漸呈現并豐滿。
實現這個宏大的拍攝計劃是漫長而艱苦的,北京臺制作團隊六次進出沙漠,拍攝了時長達1百多個小時12T的素材,彌足珍貴。

不同于一般城市或鄉村拍攝,危險的路況與有限的交通工具是此次拍攝設備的制約因素,類似于SONY F65一類大型的4K數字電影攝影機只能忍痛割愛,攝制組更需要便于長時間記錄的靈活機動的4K設備,而且在可能的情況下保證多機位。
制作團隊經過多方考慮與論證,選擇了一臺SONY PMW-F55作為主機位錄制4K XAVC 25P;一臺SONY PXW-FS7搭配SONY E卡口28-135mm變焦鏡頭,作為輔助機位錄制4K XAVC-I 50P;一臺SONY A7S2搭配SONY A卡口大三元鏡頭組,作為兼顧低照與靈活性的機動機位,錄制4K XAVC 25P。
鏡頭方面考慮,頻繁更換鏡頭很容易造成CMOS的損耗,為此降低拍攝進度、影響畫面影像、或者損失器材得不償失,于是,優異的定焦組電影鏡頭只好被排除在外。
另外,團隊還配備了索尼微單A7R2用于風景延時攝影、入夜村莊星空以及工作視頻拍攝;大疆航拍器一主一備,拍攝沙漠風光、古城遺跡等4K航拍視頻;2臺Gopro4以懸掛、車載、手持等方式記錄婚禮、生產、走親訪友等活動行進鏡頭,等等。
數年后,當時光回溯,人們會看到北京臺2015年的數次進入沙漠拍攝是一次歷史賦予的使命,因為這片由克里雅河發育的綠洲,其原生態將慢慢消失。
政府對達里雅布依非常關懷,為了提高牧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政府對這里的牧民有搬遷安居計劃,已有少部分牧民搬遷入住到縣城附近;政府還有修路計劃。達里雅布依距于田縣城240公里,道路艱辛,攝制組每次單程14個小時的車程充分體會到這種艱苦的跋涉。但是,如果修了公路,克里雅人陸續搬遷,原生態的東西還會存在嗎?吞噬樓蘭的沙漠會悄悄地運動到這里嗎?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難道《沙漠最后的守望者》制作團隊艱辛的拍攝,不就是要用4K的視角宏大、紋理精細去留住那大漠深處的一抹絢麗夕陽嗎?

夏季酷暑中的婚禮
攝制組于2015年5月第一次踏進達里雅布依進行前采,8月第二次進入后開始大規模拍攝,拍攝的主人公之一是從烏魯木齊回家的大學生庫爾班汗,以及她特地趕回參加的那場哥哥的婚禮。
攝制組趕上的這場婚禮,是當地兩大旺族的一次聯姻,在大漠中實屬盛況。達里雅布依全鄉三百多戶一千五百多居民,分布在300多公里的克里雅河流域,據趙老師他們目測,出席這場婚禮的達六百余人,說場面壯觀并不為過,是當地難得一見的大型婚禮。
攝制組為此詳細布置了多機位拍攝計劃。
考慮到沙漠中的室外光比大,即便是14檔寬容度的索尼PMW-F55也會出現部分鏡頭高亮溢出,這就要求攝制組考慮使用不同的機型,充分利用Log模式記錄的優勢,分別兼顧大光比與低照,最大程度的保留圖像細節,在后期將不同類型圖像數據進行色彩匹配和校正。
宰羊,是婚禮開始前的重頭戲。攝像師按照拍攝慣例,早早在紅柳土坯的房頂上架設機位,做好拍攝準備。出乎意料的是,或許是老朋友、老相識們久久不見,甫一相見,熱烈的問候與說不完的話題,包括宰羊前的磨刀等準備工作極其漫長,攝像師在正午的毒陽曝曬下,沒遮沒攔的苦等兩小時之久,終于中暑倒下。
宰羊開始了,其他人接著拍。攝像師魏伯寅穿著黑色的鞋,熱到什么程度?熱到需要左右腳輪流抬起降溫的程度。在當地的夏季拍攝,身體消耗非常大。
一場大型婚禮,人數眾多而人流不斷涌動,場面亮點頻現而變幻,雖然是多機位拍攝,但有限的人員與設備仍然顯得捉襟見肘。作為拍攝主機的索尼PMW-F55,也不能像拍攝一臺晚會一樣,架在那里一動不動,一些晃動鏡頭的出現也在所難免。但是換個角度考慮,作為一個追求真實的記錄片來講,這種感覺也是真實生活的體現吧。

婚禮中的人們
索尼PXW-FS7作為PMW-F55的輔助機位,主要以拍攝中、近景為主,同時還要兼顧抓拍與多角度機位變換,攝制組采用了固定拍攝與肩扛移動拍攝兩種方式。這種情況下,運動鏡頭25P的低幀率問題就十分明顯了,雖然采取50P錄制會加大存儲卡負擔,攝制組經過反復比較權衡,在索尼PXW-FS7的具體使用上,選擇了3840x2160 XAVC-I 50P 4:2:2 10bit的質量錄制。
婚禮上人數眾多,膚色不同,有些克里雅人有歐洲人一樣的白膚色,有些則是很黑的膚色。在色彩空間的選擇上,攝制組統一采用了索尼S-Gamut3.Cine色域搭配S-Log3來記錄,這個選擇來自經驗和測試。攝制組曾在《唐卡》那部紀錄片的攝制中,使用過S-Log2拍攝和調色,但是發現對于膚色的還原相對不太理想,后期也很難校正回來。經過對幾種參數模式測試,最后發現使用索尼S-Gamut3.Cine/S-Log3有很棒的色彩還原效果。實際拍攝后,后期還原眾多的人物膚色都是比較舒服的,對于色彩也達到滿意的程度。

新娘
事實上,我們覺得索尼S-Gamut3.Cine/S-Log3非常接近攝影機的原生色彩,除了在膚色還原上更加準確,對于高光細節的還原度也有所提升。
迷茫與希望
在達里雅布依這個大漠深處有著原始形態的村莊,怎么用鏡頭記錄不同的人物各自的生存故事,記錄人們內心中涌動的走出沙漠還是留下來的矛盾糾結?這些始終是該片關注的視角。大學生庫爾班汗是攝制組拍攝的重點人物之一。
在庫爾班汗家中,媽媽特地為女兒做一種叫庫麥琪中間夾羊肉的烤餅。坑里的沙子燒燙了,媽媽把提前和好的面做成面餅,埋到沙坑里烤。過上半個小時左右烤熟了,媽媽撥開坑里的沙子取出烤餅,敲打著去掉粘在上面的沙土,女兒和家人開始品嘗家鄉的美食。
拍攝中,主力機型索尼PMW-F55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主機位,一般以全、中景別的固定鏡頭為主,攝制組搭配了安琴16-42mm和30-80mm的Optimo輕型變焦鏡頭組;燈光方面,配置幾乎為零,95%依靠自然光拍攝。
還是在庫爾班汗家里,女兒和媽媽坐在一幅色彩鮮艷的紅色掛毯前面,媽媽白色紗巾配黑色服飾,女兒黃色紗巾配靚麗的紅色上衣,母女貼心地交談著,女兒長長的睫毛下似有淚光閃動。。。服裝服飾的質感都非常好,中遠距離多種層次很豐富,臉上表情細節還原的很細膩。

庫爾班汗母女
當然,這只是PMW-F55的正常發揮而已。
事實上,索尼PMW-F55低照特別好,接近14檔的寬容度將高光和暗影環境很好地再現,可以把暗部的細節做的很好。
攝像師魏伯寅對此深有體會。有一個在昏暗室內的拍攝場景:一位大嫂講述當地成人禮的儀式環節,講述中要穿上當地民族特有的服飾,帶上特有的小帽。這座用泥和紅柳枝圍起來的房子,只有一個特別小的窗戶,照進微弱的光線,室內光線很暗,屋里只有一盞瓦數很弱的小燈泡。攝像師嘗試著讓她站在床上,更接近窗口,并借著窗口撒進的弱光拍攝。結果拍完后,大家對呈現的畫面還原比較滿意。在本片日本版《謎的民》中,日本導演更真實,不經過后期調整而直接采用了這段鏡頭。

克里雅婦女在低光環境中
這個小故事充分體現了PMW-F55低照度與高感的完美結合。
孩子永遠是一個民族的希望所在,是紀錄片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當孩子們呼嘯著從沙丘上沖下來時,用PXW-FS7拍攝孩子們河水中嬉戲達到了滿意的效果。

拍攝河水中的孩子們
秋天里的守望
秋天。沙漠中的胡楊,綻放著熱烈與燦爛,陽光下灑落一地金黃。
在胡楊最漂亮的季節,大學生庫爾班汗、三年級小學生吾麗妮莎汗都到學校上學去了,買提庫爾班大爺則一如既往的在胡楊林里、在克里雅河畔放著羊。放羊是他一生的工作和生活,甚至,買提庫爾班可能是最后一位還在堅持傳統牛羊交易的克里雅人。
在外景拍攝買提庫爾班的活動,使用索尼PMW-F55是合適的選擇。在Log模式下,大的寬容度的灰的畫面,對于沙漠的拍攝還是足夠用了;此外,由于PMW-F55在高光方面的寬容度更大一些,所以攝像師拍的時候基本上選擇向右曝光一點,回來調色再將這些細節拉回來。

放羊老人買提庫爾班
當然,如果都能用F55按部就班地拍攝放羊的買提庫爾班大爺,拍攝他走在找羊、放羊的路上、翻越沙丘、喝水休息以及對著鏡頭講述等畫面,就過于理想化了。
由于雙方的交流需要翻譯這道中間環節,買提庫爾班講完一段話,卻掌握不好等待的這段時間長短,老人就上路前行了;形勢所迫,抱著三腳架去追是不可能的,PMW-F55也只好上肩了。就這樣,沒有肩托的PMW-F55,居然在攝像師肩上拍了不少鏡頭。難怪攝像師魏伯寅開玩笑地說,習慣了感覺還挺好用,因為PMW-F55的重量分布很合理。
當然,在沙地下陷的路段,肩扛PMW-F55也不可能,只能采用Gopro加手持三軸穩定云臺智云拍攝。
沙漠拍攝,氣溫是必須考慮的因素。就是夜間氣溫很低的冬天,中午都能達到20到30度;所以在日照充足的白天拍攝沙漠外景,包括買提庫爾班放羊的一系列活動軌跡,攝制組更傾向于選擇亮調、高調的拍攝方式,更好地體現沙漠的干燥、炎熱的感覺。

在是否選擇RAW格式的HDR拍攝上,攝制組則根據實際情況考慮問題。雖然RAW畫面擁有非常豐富的細節展現,帶來的畫質提升是明顯的,但沙漠中RAW拍攝面臨著諸多問題:攝制組最終選擇的并不是PMW-F55 RAW格式;沙漠中面臨隨時斷電、電力不穩、電力續航問題;存儲問題;此外,沙漠中浮塵很大,相當于有密度而減小了光比,使反差降低,如果不是強烈的逆光,并不是強烈需要HDR內容。
買提庫爾班大爺的電話響了,意外的驚喜發生了,大爺剛剛得了一個孫子。買提庫爾班臨時決定去看孫子,而攝制組也臨時決定,繼續拍攝這場突如其來的戲外戲。
這就是沙漠中生存的克里雅人的生活與故事。觀眾們將透過一個個精彩的畫面,欣賞到這部精彩的紀錄片,感受其呈現的濃郁的地方風情、濃重的艷麗風光、攝制組那濃濃的情懷以及對歷史、對沙漠守望者的尊重與欽佩。當然,其中的困難與艱辛只有親歷才有切身的體會,透過本文也只能夠了解一二。
滿滿的情懷 充足的收獲
北京電視臺在4K技術上起步較早,自2009年承接天安門8:1大屏幕制作始,在4K的前后期技術上日趨完善,堪稱經驗豐富,拍攝和制作得心應手。但在沙漠中拍片,他們絲毫不敢大意,不敢放過任何一個備戰細節。
PMW-F55、PXW-FS7、A7S2雖然均為SONY公司的產品,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畫面風格差異,何況攝制組最終選用了11種設備,如何將不同機型的畫面風格匹配好很關鍵,這就要求DIT進行嚴謹的測試,統一畫面風格,并在調色軟件中完成基礎匹配,以確保其可用。
沙漠對DIT進行數據備份與整理來說是一個噩夢級的工作環境,無處不在的沙塵與隨時可能中斷的電力供應,都會影響數據備份的安全。本片拍攝中,數據備份采用傳統的一主一備方式,選用了筆記本電腦和不需外接電源的大容量移動硬盤,以充分保證數據安全。
大至對每款設備反復論證,小至主力機型電池數量能夠保證一天十小時的拍攝任務,電源接線板、充電器等保證所有電池在一夜能夠完成充電,延時攝影等配備長供電系統。機器高低搭配,鏡頭長短搭配。
總之,原則上,要以最優化的配置、最高的使用效率來記錄片中豐富的人文故事與獨特地理風情。

攝制團隊合影
他們做到了。經過一年的辛勤耕耘,攝制組收獲了記錄達里雅布依寶貴的12T數據、100多個小時的影像素材;收獲了豐富的實戰經驗;收獲了片片胡楊林擁有的往事滄桑;收獲了達里雅布依孩子們一雙雙淳樸善良的目光……
目前,北京電視臺制作團隊在緊張而有序地工作,經過精編,統一字幕、包裝、調色、配音及音樂合成后,完成全片制作,第一階段有三部不同功能的成片呈現。
在日本,已經播出了日本版本《謎的民》,影片入圍了東京國際紀錄片提案大會(TokyoDocs 2015),反響熱烈。
預計北京電視臺紀實頻道將于6月28日播出30分鐘版本《沙漠最后的守望者》。
預計今年晚些時候北京電視臺將推出90分鐘《沙漠最后的守望者》版和《The Keriya》國際版。
我們即將看到這部4K佳作,其精彩值得期待、其努力值得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