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彼得·博格執導,馬克·沃爾伯格、J·K·西蒙斯等演員主演的《恐襲波士頓》即將上映,很多人會認為這是今年繼《倫敦陷落》、《深海浩劫》之后的又一部高口碑災難片。《恐襲波士頓》豆瓣評分8.1、IMDb評分7.4,分數超過七成的災難片,口碑確實夠高。不過高分的最主要原因,正是因為這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作品和好萊塢常規的爆米花災難片不一樣。那么《恐襲波士頓》到底好在哪?
首先,如果給《恐襲波士頓》貼上災難的標簽,那么它有別于其他同類型電影,不玩無腦轟炸,重在事件重現。近年來,各種天災人禍都被好萊塢玩了個遍,今年上映的《深海浩劫》則把鏡頭聚焦到海上油井,其實目的都是呈現大場面,給觀眾帶來更極致的感官刺激,但是,在看過這么多災難片和超級英雄之后,難道大場面的鋪陳真的還是觀眾想要的嗎?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觀眾想看到劇本更扎實、敘事更深刻的電影,所以帶著一般災難片預期看《恐襲波士頓》的話會非常驚喜。這部131分鐘片長的電影,極力重現了波斯頓馬拉松爆炸事件的全過程,編劇為寫劇本做了很多功課,采訪了不少事件中受傷的群眾、警員,經過藝術加工之后一一呈現在電影中。所以影片的前25分鐘會覺得稍顯煩悶,因為在不停的做鋪墊,讓角色依次登場。而隨著爆炸聲響起,電影就開始全程高能了。電影拍攝的鏡頭和真實事件的素材交織,加上讓人緊張、不安的手持攝影的運用,為電影蒙上了強烈的紀錄片質感,從兩名恐怖分子作案、逃亡,到先后被擊斃、抓捕,節奏沒有一刻放緩過,觀眾也只能跟著摒神靜氣看完。虛構出來的災難就算佐以最高超的特效觀眾也知道是假的,但重現歷史事件則讓人身臨其境,體驗到別樣的震撼。
其次是豐滿的人物刻畫讓人過目難忘,演員精彩的表演也值得為他們點贊。和一般的災難片不同,《恐襲波士頓》沒有走孤膽英雄的路數,馬克·沃爾伯格這一次也只是以一名刺頭兒的普通警員身份出現。出場的角色不少,在群像勾勒上足見導演功力,因為每個人物刻畫的都非常豐滿,也異常鮮活。特別是兩名恐怖分子,好萊塢電影的反派往往是臉譜化的塑造,壞的絲毫沒有層次感,不過這部電影中的兩名恐怖分子則毫不吝嗇的給出了很多人性化的描繪,比如白帽子想要一把槍、想開車,黑帽子的固執和偏見,兩個人因為人質逃跑出現分歧的那場戲拍的張力十足;而在空襲之下,導演給出了著墨很多的人性鋪陳,警察悲痛的守著兒童的尸體、警員們在營救群眾時的緊張和悲痛都成功的傳遞給了觀眾。從個人英雄主義上升到全民反恐,帶來了更加動人的力量。
另外一點,是動作、爆破場面極力克制,同時展現出了極高的水準。毫無節制的渲染大場面一直以來都是好萊塢爆米花電影的通病,看多了早已讓觀眾審美疲勞。《恐襲波士頓》在大場面展現上極力貼近現實,顯得非常克制。有不少段落讓人印象深刻,比如在緊張的交火中警察的手槍突然卡殼,又比如影片沒有夸大恐怖分子自制炸彈的爆炸威力——汽車沒有被炸彈炸飛,從天空掉落下來的火星看上去非常真實,最后警察抓住白帽子,那個過肩摔的慢鏡尤為精彩,代表了一錘定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