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視節目的安全制作和播出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近幾年來國家對制播安全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電視制播安全需要技術部門和頻道業務部門的共同配合,技術部門在流程規劃、業務保障、人員培訓等方面應發揮積極地主導作用。技術人員也應提升服務理念,配合和引領欄目實現在融媒體環境中的創新突破。
【關鍵詞】 制播安全 政治定位 文件格式 培訓師制度 審片和監控同步性 客戶和用戶
一、引言
隨著“十九大”的召開,電視作為黨和政府主要宣傳媒體的定位進一步確認,對電視節目內容的嚴格把控,對制作和播出的安全要求也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新聞直播類節目更是首當其沖。目前,隨著云計算、分布式存儲等技術在廣電行業的推廣應用,多家電視臺已經開展基于云架構的媒體融合業務探索,電視制播形態進入創新期。但是,不論電視傳播方式如何變化,傳統電視在政策宣傳中的政治定位,決定了在較長一段時間里,電視新聞網絡化制作和直播仍將保持現有的傳統模式。
電視新聞節目制作和播出業務流程涵蓋內容生產和技術保障的多個崗位,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需要頻道和技術部門密切配合,既明確分工,更要全程協作。
新聞制作和播出全流程圖:

圖1
一條新聞要經過素材上載、剪輯、配音、字幕、合成、播出、歸檔等多個環節,節目的剪輯制作是耗時最長的部分。電視新聞的核心價值之一是時效性,要保障新聞快速、安全、高效地制作,需要編輯記者熟練規范的設備操作,需要技術人員做好系統運維保障。目前,新聞節目的制作和播出均為文件化和網絡化,不同公司承建的新聞網,其文件格式、內部流程、運行機制各有特點,做好關鍵節點的業務規劃,實現網絡制作機房的的科學管理和高效運作,是節目快速制作和安全制播保障的關鍵。我們將幾個重點環節的經驗進行總結,與大家分享。
二.技術先行,統一編輯文件格式標準
隨著互聯網普及,拍攝設備多樣化,新聞素材的渠道更加廣泛,既有傳統的專業攝像機,也有手機,網絡IP流,還有電視臺內部不同網絡之間的素材分享等。
各電視臺使用的新聞制播網大多是由專業公司(索貝、大洋、新奧特、AVID等)建設的系統,配套使用公司研發的專業編輯軟件。為提高編輯制作的穩定性,各公司都只針對有限的幾種編碼格式進行深度開發,保持較好的兼容性,直接使用多媒體記錄的文件,常會出現系統無法識別文件,或雖然文件可以瀏覽播放,但編輯過程中經常莫名報錯的現象,甚至造成剪輯完成的節目無法通過報播進行審片,嚴重影響播出安全。

圖2
在節目進行編輯前,必須將素材文件轉換為編輯系統兼容性較好的格式。對文件格式的轉換工作,要在編輯工作開始前完成。不建議編輯記者為了“搶時間”,直接使用網絡文件進行多種格式的混編,這將成倍提高編輯過程出現報錯的概率,影響、甚至造成后續工作中斷。
建立配套的轉碼工作站,安裝經測試運行穩定的第三方轉碼軟件,將互聯網文件或者臺外送交的文件統一轉碼為指定格式。
配置多媒體文件播放器,對流媒體文件通過播放-采集的方式進入素材庫。
素材文件格式的統一,不僅僅大大提升編輯制作的穩定性,也提升了后臺打包服務器文件轉換效率和成功率,使送審的節目快速轉換為文件,到達審片環節。
為提高臺內部不同制作系統之間文件交換效率,我們對不同公司制播系統的文件兼容性進行測試,編制了《電視后期制作系統文件交換格式標準》,規定在輸出文件的系統內部完成轉碼工作,轉碼格式要遵循素材使用系統的要求。

通過技術先行,為編輯記者提供明確的文件使用規范,并對他們進行培訓,大大降低了編輯過程中報錯率。編輯記者切身感受到統一文件格式這項工作的意義,自覺落實,推進了節目的安全制作。
三.技術引領,實現培訓專業化和可持續
一套電視制播系統建設完成,中標公司通常會提供一定量的軟件操作方面的培訓。按照合同約定的培訓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僅對編輯記者進行基礎操作內容培訓,無法完整覆蓋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二是編輯人員流動性大,公司培訓周期短,新員工無法享受公司培訓,工作中主要依賴編輯記者個人經驗互相傳授,使新員工養成諸多不規范操作的習慣,影響節目正常制作。
要消除上述問題,必須實現操作培訓的專業化和可持續性。技術人員對制播業務的運行機制熟悉,對節目制作中出現的問題了解全面,在操作培訓方面,技術部門完全可以發揮引領作用。
通過建立系統維護檔案,對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歸類總結,形成培訓內容。選用業務能力強,表達能力好的技術人員,補充培訓技巧,成為培訓師,承擔對編輯記者的培訓任務,實現培訓的專業化、可持續性。這樣的培訓針對性強,實踐性高,對編輯記者隊伍的節目制作能力提升明顯,同時也體現了技術人員的價值,提升了服務質量,增加了欄目與技術部門的粘度。

培訓內容要結合業務變化同步完善,傳統制作、云制作、直播應急操作、文件化送播等均可納入培訓內容,技術部門將新業務的運營管理內容不斷融入資源池。我們為此編制了《技術維護檔案》,并不斷充實資源內容。
培訓對象逐步拓寬,可以是編輯記者,也可以對技術人員進行培訓,根據工作要求分層級選擇培訓內容。通過培訓師的不斷擴大,培訓師制度的建立,打造完整的培訓體系。

四.技術保障,確保審片和監控的實時同步
1.節目流程中的延時風險
新聞節目要求做到“隨到隨剪,隨剪隨報,隨報隨審”。審核作為節目制作過程的最后一環,是銜接制作和播出的紐帶。審核通過的節目文件遷移到演播室播出服務器,進入播出流程。
節目在審片環節,存在三種狀態:待審、審核通過、退回。每一種狀態,都要先經過系統多臺服務器,完成相應的流程后才能顯示。節目報播到審核,審核通過到文件遷移到演播室等業務,從操作發令到實際完成,有一定的延時,存在安全風險,需要監控手段予以保障。
技術人員一般在技術保障區實施對制播系統的監控,通常采用定時檢查后臺服務器運行狀態,定時檢查演播室播出服務器到片情況的方式。巡檢周期相對固定,與節目制作區也存在一定距離。由于節目提交的隨機性,巡檢周期和節目提交密度不同步,存在著巡檢空檔期節目集中提交的現象。當大量節目集中提交時,容易造成后臺服務排隊現象,情況嚴重時會造成服務器宕機,甚至業務中斷。如果不能夠及時處理,將嚴重影響到片率,威脅直播安全。
要確保節目順利提交,通過審核的文件順利送到播出服務器,技術人員不僅需要實時監控后臺關鍵設備的運行狀態,能夠管理和及時處理相關業務,還需要掌握每個條目審核情況,根據節目審核情況,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啟動應急處理,實現對新聞條目的精準把控。
要達到上述目標,需要技術監控和節目審核兩個崗位實現信息共享。將兩個崗位工作地點集中,是最簡潔有效的方式。

應用遠程桌面等技術手段,在審片區布置遠程監控站點,設立流程監控崗位,專人專崗,明確任務:
·實時監控后臺設備運行狀態,及時排除故障,確保業務流暢。
·掌握新聞條目進程,對受阻條目,及時通知編輯記者按照標準流程處理。
·現場解決編輯記者遇到的問題,協助完成應急操作。
·確認審核通過的文件傳送到演播室播出服務器的完整性。
·協助審片主任落實節目技術指標,如雙聲道、音頻幅度等。
我們將這種同一地點、同一時間、分工協作的方式納入安全制播保障體系,大大地提高了安全保障效率。

五.技術服務,“用戶”變“客戶”
電視制作和播出過程中,由于職責和考核內容不同,頻道和技術部門責任邊界清晰,加上安全制播鮮明的政治屬性,容易出現各掃自家門前雪的現象,在直播中可能出現溝通不及時,產生安全隱患。
安全制播,是廣電行業對電視從業者的基本要求,是頻道和技術等部門共同面對的一項長期任務。技術部門通過主動調整工作思路,加大服務力度,從“有問題,我去解決”變為“技術引路,貼身服務”,實現對節目制播的實時把控,預判分析,提前介入,對隱患進行預消除。
將頻道欄目由“用戶”變為“客戶”,實現服務前置。通過推進新技術的應用,配合頻道新業務落地,在服務中體現技術人員的價值,最終實現技術與節目的雙贏。
網絡技術的進步引領了廣電業務的創新,對廣電技術人員知識結構提出更高的要求。技術能力也是一種服務能力,通過對“服務”認知的調整,技術人員從后臺走到前臺,在電視媒體融合建設中的將發揮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