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的中美貿易戰,中興通訊成為第一家躺槍的高科技企業。4月,美國商務部宣布,將禁止美國企業向中興通訊出售任何電子技術或通訊元件,這一禁令為期長達7年。消息宣布之后,國內一片嘩然,中興通訊隨即發布消息稱美國的這一制裁讓中興通訊陷入了崩潰,一家全球員工達8萬人之多的企業,瞬間命懸一線。
經過兩個多月的反復談判和協商,事情有了轉機,6月5日的最新消息稱,中美雙方已完成初步協議解除對中興的禁止令,但將裁罰約14億美元的罰金。中興雖然逃過了一劫,但代價可謂巨大。

這一事件給國人帶來的心里震撼,影響也是相當深遠。作為一家全球聞名的高科技企業,中興擁有雄厚的技術實力,但僅僅美國一個封殺令,這么一家大公司就毫無回旋余地,探究根本實則是中興的芯片都來自美國,沒有了美國的芯片,中興立馬癱瘓。
中美貿易戰一開打,美國就將矛頭直接戳向中國“缺芯”的軟肋,一劍封喉。
再來看看我們專業視聽行業。這些年,盡管中國品牌在不停地走出國門,取得了驚艷的成就,也在各類展會中嶄露頭角,像LED這樣的展會甚至會占據展館的半壁江山。但真要落到實處,在大型的國際國內項目活動中被人信賴的恐怕大多還是國外品牌。巴可、科視、NEC、索尼、松下……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全是來自國外。TI的芯片壟斷了整個大半個投影機行業,與之抗衡的LCD技術也跟中國的企業沒有半毛關系;大屏顯示領域,威創、??颠@些企業盡管市場占有率并不低,但機芯的核心技術仍然不在我們手上,三星、臺達,揚明,三菱,他們仍處于產業鏈的上游;就連中國企業最為自豪的LED,充其量也只能是組裝優勢。
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對于中國企業來說,這就是最大的隱患,也最值得我們反思。居安思危,核心技術的欠缺,引發了企業家甚至國家層面的焦慮。就在中興事件之后,格力董事長董明珠表示,格力要長期持續發展,就必須掌握核心技術,并表示即便投資500億,也要把芯片研究成功。正如董明珠所說:“當我們能夠掌握芯片,而且我們能把高端芯片拿下來的那一天,我們就可以服務全球了。” 《中國制造2025》的國家戰略就是要以加快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進程。
要真正做成世界級企業,核心技術必須要掌握。習主席說: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我們中國人喜歡談模式創新,喜歡集中力量辦大事,甚至不惜政府資源配置對某些領域進行突擊突破,前些年的光伏產業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依靠政府補貼最后搞得一地雞毛,甚至還出現了某些專門騙高科技補貼的機構,真的是讓人汗顏。
當然,我們也不要妄自菲薄,這些年像華為這樣專注、認真、敢于創新的企業越來越多。更多的企業正在真正走向世界舞臺,掌握核心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