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我國旅游演藝領域快速發展。據統計,從2013年到2017年,我國旅游演藝節目臺數從187臺增加到268臺,增長了43%;旅游演藝場次從53,336場增加到85,753場,增長了61%;旅游演藝觀眾人次從2,789萬人次增加到6,821萬人次,增長了145%;旅游演藝票房收入從22.6億元增長到51.5億元,增長了128%。
近年來涌現出的一批非常優秀的旅游演藝作品,如:知音號、大唐倚夢、“印象系列”、宋城千古情、駝鈴傳奇、長恨歌、文成公主、滿秀、大漢伊人等都十分深入人心,很多還肩負起了帶動當地旅游市場的使命。
當然,快速發展的同時,旅游演藝市場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相關部門對此進行了規范。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印發了《關于促進旅游演藝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了支持旅游演藝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文化和旅游部28日召開的第一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規司副巡視員周久財對《意見》進行了解讀。

向專業化、品牌化、規模化方向發展
周久財表示,與我國豐富的文化資源相比,旅游演藝的種類還不夠多;與蓬勃發展的文化和旅游產業相比,旅游演藝的潛力還需進一步挖掘;與日益提升的文化和旅游消費需求相比,旅游演藝水平還需要不斷提高。
對此,《意見》將推進旅游演藝的轉型升級作為首要任務,強調提升創作生產水平、推進業態模式創新、壯大演藝經營主體,并明確了一系列的政策方向。具體包括樹立精品意識,加強對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等相關題材創作的扶持;支持各類經營主體利用室外廣場、商業綜合體、老廠房、產業園區等拓展中小型旅游演藝空間;鼓勵成熟的旅游演藝經營主體通過股權融資、并購重組、品牌連鎖等方式整合相關旅游演藝項目等措施。
對于主要發展目標,《意見》明確,到2025年,旅游演藝市場繁榮有序,發展布局更為優化,涌現一批有示范價值的旅游演藝品牌,形成一批運營規范、信譽度高、競爭力強的經營主體。旅游演藝產業鏈更加完善,管理服務體系基本健全,在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彰顯,對相關產業行業的綜合帶動作用持續發揮。
“要推動旅游演藝不斷向專業化、品牌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周久財表示。
挖掘文化內涵 推進模式創新
伴隨著旅游演藝產品市場的持續升溫,一些問題也逐漸顯現。例如由于一些旅游經營主體急功近利、“一擁而上”,導致旅游演藝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存在內容質量不高,甚至內容低俗、庸俗、媚俗等現象。
對此,《意見》把規范有序作為發展旅游演藝的重要基礎,強調加強節目內容審核、加大市場監管力度、牢牢守住安全底線,并有針對性地明確了政策界限。
周久財表示,由于旅游演藝的跨界性特點,旅游演藝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邊界模糊、責任不清、監管不夠的問題。為此,《意見》強調,加強對轄區內旅游演藝活動的監管和節目內容審核,督促指導轄區內旅游演藝經營單位建立和完善節目內容自審制;嚴格演出市場準入,要求旅游演藝經營主體應按有關規定取得《營業性演出許可證》或《演出場所經營單位備案證明》;強化節目內容審核,建立健全對旅游演藝節目內容意識形態審核的工作機制;嚴格實施文化和旅游領域“黑名單”制度和嚴重失信主體退出機制、聯合懲戒機制。
此外,旅游演藝市場還出現了內容同質化的現象。對此,周久財指出,實踐證明,對于文化和旅游市場來講,差異就是競爭力,簡單復制的產品很難形成可持續的生命力。
對此,《意見》特別明確要推進業態模式的創新,鼓勵發展中小型、主題性、特色類、定制類旅游演藝項目,形成多層次、多元化供給體系。“在旅游演藝領域,不少企業大膽嘗試,探索出很好的發展道路,積累了很多經驗和模式。
但并不是已有的模式就夠了,只有在符合市場需求的前提下,在挖掘文化內涵、創新表現形式、做好科學規劃運營等方面進行更多的探索和創新,旅游演藝市場才能持續健康發展。”周久財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