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D”將不絕于耳,直到它出現于我們的眼前。我認為對電視和視頻行業來說這是好事情,對你我也都是好事情。
克雷格·約翰斯頓
現在什么東西推動3D?答案是影院業主的反擊。隨著家中安裝大屏幕和極好的音響系統,以及藍光、有線電視、衛星和IPTV正提供真正的高分辨率內容,影院業主發現了人們在家中尚無法得到東西:影院3D。2009年大片“阿凡達”和迪斯尼的“圣誕頌歌”即為證明。
與此同時,在電影制片人依然能證明在最適合標準的電影票價的情況下,無論是在膠片上拍攝還是使用高分辨率視頻系統拍攝高分辨率視頻技術已經成熟,這使得3D制作在經濟上可行。
兩眼間距和會聚
如我們所知,3D要求一對攝像機并行置于3D系統上產生場景的左眼和右眼視圖。這兩臺攝像機的精確對準極為重要,觀看非精確對準的3D畫面你將會頭暈。
在膠片上拍攝3D,你能在人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仔細地校準這兩臺攝像機,但在你取回已沖洗的膠片前,你確實不知道校準是否正確。
至于視頻,你能夠實時檢查該校準,并在拍攝前校正它。在視頻和膠片中,我們都熟悉焦距、光圈、聚集和變焦等術語。至于3D,我們必須了解其它兩個術語:兩眼間距和會聚。
兩眼間距(IO)是兩臺攝像機(或鏡頭)之間的距離。該間距決定3D效果的極端程度,而且不同的焦距鏡頭需有不同的間距,從攝像機到被攝物的距離不同該間距也不同。3D系統提供兩眼間距調整。
3D系統內的這兩臺攝像機成微小角度相對放置,因此在某距離外它們的取景嚴格相配。該調整即會聚(Conv),而在3D中,在該會聚點鏡頭內的被攝物看上去位于屏幕上。
比該會聚點較接近攝像機的被攝物看上去位于屏幕前,而較遠的被攝物看上去在屏幕后。
在用膠片拍攝3D時,依靠經驗和仔細的技術決定IO和Conv。而當你從洗印室取回膠片時,你才知道實際的效果。
在用高分辨率視頻拍攝時,IQ和Conv可于拍攝前在3D監視器上優化。而對于多機位拍攝,IQ和Conv能在各個攝像機對之間得到匹配,并能在拍攝期間實時調整。
3D攝制人員進行工作其中有一些關鍵問題。首當其沖的是鏡頭技術。3D系統內左和右攝像機上的鏡頭必須精確相配。現在3D拍攝人員不得不依靠最好最好的鏡頭,而在拍攝前的攝像機準備期間,他們混搭鏡頭以獲得最佳的配對。
歷史重演?
這令我回想起高清拍攝的初期,其時足以用于高清拍攝的為數不多的鏡頭價格令人咋舌。但鏡頭制造商利用他們在制造這些早期HD鏡頭的經驗,生產出更負擔得起的高性能鏡頭。我認為3D將推動鏡頭技術的發展,而更進一步的是,我認為本地3D制作將有一席之地。直到最近,3D系統及與3D制作相關的其它設備還只能從小規模的3D制作公司獲得,它們出現在租賃公司的清單中。進入3D制作的煉金術正在開始越來越成為常識,而可承受的3D后期制作系統可從為你提供2D后期制作系統的同一批公司獲得。
知道這個是重要的,即你能以HD拍攝和編輯,但目前以SD分發,同樣地,以3D拍攝的素材可使用僅僅來自其中一臺攝像機的畫面(通常是左眼看的一臺),以2D分發。此3D就緒的素材可先擱置,等到消費者準備好3D觀看時即可使用,這也許比你想象的要快。
1月在拉斯維加斯舉行的消費電子展(CES)尚未開幕。由于大屏幕HDTV廠商想趁圣誕假期清空其2D屏幕的貨架,他們還尚未宣傳新的產品。但我認為我們將從拉斯維加斯聽到大量與3D大屏幕電視機有關的消息。游戲制作商多年來一直在提供3D游戲,因此雖然可能缺少用來觀看的3D視頻產品,但可接通游戲機作為3D顯示器使用。
這就是說,我可以打賭,不用等很長時間我就可以觀看3D本地新聞。B&P
3DHome聯盟發布3D家庭觀看要求
消費電子公司和內容提供商組織3DHome Consortium公布了消費電子協會(CEA)工作組用于制定數字3D標準的關鍵文件。
2-3D分配、存儲和傳輸指導組制定的“3D數字接口要求”文件,包括源設備(如機頂盒、媒體播放器、PC、臺式電腦)和接收設備(如3D電視機和監視器)之間的3D視頻數據的數據接口的功能和特性的要求。由于2D接口足以用于立體3D,它關注非立體3D內容。“ST4-03 3D主動快門式眼鏡數據庫”和“ST4-04 3D被動眼鏡數據庫”文件有助于標準委員會了解將與3D系統互動的各種產品。
此聯盟還著手開發一個3D主動和被動眼鏡的數據庫。在制定互操作性和設備間接口的標準時必須考慮這些眼鏡。
ESPN,Discovery, Sony和IMAX將啟動3D電視網絡
美國發現傳媒、索尼和Imax公司將在2011年推出3D電視網絡,將3D技術帶入更多家庭。另外沃特·迪斯尼的ESPN也宣布將在晚些時候推出自己的3D電視網絡。發現傳媒、索尼和Imax將組建一家合資公司,由索尼和發現傳媒負責提供內容,不過投資規模目前還不清楚。發現傳媒表示,他們的3D電視頻道與ESPN的不同,ESPN只能在有賽事時才會轉播,而發現-索尼頻道將7天24小時廣播。ESPN與發現傳媒都是高清電視技術的早期支持者。而體育節目又是推動人們購買高清電視機的主要動力。發現傳媒的高清節目如Planet Earth(行星地球)也培養了很多高清電視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