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錄音到制作的完全數字化,體現了聲音的革命。雖然至今仍有許多關于數字聲不如模擬聲溫暖等等類似爭議,然而筆者認為,這同其它事物一樣,人們總會在高速發展和變化中懷舊經典。在這樣的情結中,技術上的不斷超越與進步也總是勢不可擋,令人振奮。
那么,集成一個全數字的系統需要哪些特別的考慮呢?筆者希望能以一個小型數字錄音棚為例,就自己一些經驗嘗試探討一下。
一 首先最值得關注的,當然是音質表現
1.完全的數字化大大減少了聲音信號在傳送過程中可能遭受的損失,只要誤碼能夠被完全糾正,那么不論進行多少代數字復制,都不會影響最后一代的聲音質量。所以在一個全數字的系統中,A/D轉換以前的源信號和A/D轉換顯然是決定數字聲頻信號質量優劣最重要的環節,因此是否能接近音質表現的極限就要看話放和轉換器的質量了。數字調音臺通常提供模擬和數字兩種接口,每個模擬接口自然也就帶有A/D轉換器和增益調節,其性能體現每個調音臺各自不同,因此選用帶數字接口的高質量話放,將信號經過話放放大后再轉換為數字信號與調音臺的數字接口相連是個不錯的選擇。
在筆者的例子中,選擇了帶有AES/EBU數字接口的AMEK Pure Path DMCL—雙通路話放壓限器。它的特點是聲音純凈而平滑,極為干凈,確實符合Pure Path的名字,另外它的濾波器功能和壓限功能都很強大,HPF在20~300Hz頻點范圍可調,LPF 2.5~28kHz范圍可調,壓縮比例控制可從1:1到40:1任意選擇。當然最重要的是它極高的指標和確實優秀的音質表現,所以大可不必擔心聲音的指標會在這一環節中有所下降。對于數字接口選擇,通常各類專業音頻設備都有各種接口的備選件,可以根據需要定購。
2.在一個數字系統中,定制一個采樣率和量化分辨率的標準十分重要。在節目制作之前,我們必須先決定采用一個采樣率值和比特深度作為節目標準,系統內所有設備都設置到這個統一的標準上來。
采樣率的選擇決定了最大有效聲頻帶寬。我們知道,人大概可以聽到20Hz~20kHz頻寬的聲音。在民用CD上采用44.1kHz的采樣率,它允許20kHz音頻頻帶的全部使用。這里我們選擇48kHz的采樣率作為標準,可獲取更寬的頻帶—在全數字化系統中,必須固定一個采樣頻率作為標準,系統中所有設備均鎖定到它上面。這樣做是為了使來自一個設備的數字聲頻可以不經轉變或無音質損失地直接傳輸到其它設備上。如果需要,我們也可以選擇88.2和96kHz的采樣率,帶寬可達40kHz左右(有研究表示,高于20kHz的信息對聲音質量也是重要的,能夠使人腦中χ波興奮,而這個χ波與滿足和放松的狀態相對應)。
量化分辨率,即每個樣本的比特數決定著數字聲頻系統的信噪比或動態范圍。CD所采用的16比特線性PCM能提供超過90dB的動態范圍,20比特可達116比特,24比特可達140dB(人耳的痛閾通常被認為在130dB~140dBSPL)。系統中的每一個設備均有最高24比特的量化分辨率選擇。至于噪聲問題,除去音頻有損壓縮以及一些DSP可能引入的噪聲外,可能產生的噪聲來自量化誤差造成的量化噪聲,通過計算我們可以得出使用非顫動的A/D轉換器信噪比S/N大約稍稍超過6dB/比特,因此16比特對應S/N大約為96dB。但是由于現在普遍在A/D轉換中引入高頻顫動處理,因而隨之引入了高頻顫動噪聲,使信噪比下降大約6dB,不過通過噪聲整形卻可以將量化噪聲轉移出頻譜的絕大部分可聽范圍之外。
從以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在一套模擬的音頻系統中關乎音質的許多指標上的棘手問題在全數字的專業音頻系統中,只需簡單的選擇一些基本參數,就可以有效控制,甚至獲得高到幾乎達到人耳極限的音質指標。只要你處理得當,在聲頻數據的處理、傳送、記錄諸多過程中幾乎可以不受任何損失。
二 其次需要重點考慮的是各種設備間的兼容性。如果在構建一個數字系統之前,充分考慮它們之間的兼容性,不僅會避免很多麻煩,甚至會帶來很多便利。合理利用才能充分發揮,不論硬件軟件,對兼容性如果考慮不周很可能會導致非常糟糕的后果,這在數字設備之間是個很突出和嚴重的問題。這包括文件格式兼容與轉換,接口兼容,各個廠家間的特殊協議,制式兼容等等很多方面的內容
1.目前專業音頻界產品繁多,一般說來同一系列或同一廠家產品間會充分考慮其格式兼容性,其它的就不一定了。尤其現在數字錄音常采用硬盤紀錄,即使用數字硬盤錄音機或音頻工作站,那么文件格式的兼容與轉換就成為突出的問題。Protools、Fairlight、Nuendo、WaveFrame 、Open TI、AKAI DD-8、DEVA (Broadcast Wave)甚至一些大型調音臺制造廠商生產的配套的硬盤錄音機例如Euphonix 的R1,這些文件之間怎么交流呢?對于任何一個工作站,在存儲時首先要考慮PC平臺和Mac平臺各自支持的格式,然后就要看不同軟件究竟支持哪些格式了。雖然有些麻煩,但也是不得已的事,打個比方說,你的棚里只有Protools,但你拿到的是Nuendo的節目或素材,那么可以通過OMF文件進行轉換;又例如,你計劃在Nuendo上進行編輯,但你錄音是錄在R1上,那么可以通過AES31文件進行交換。OMF也好,AES31也好都包含了音頻文件以外的各種定位和參數信息,這是文件轉換的核心,僅僅能導入音頻文件的每個片斷是沒什么太大意義的。
 |
在這里,筆者推薦TASCAM MMR-8數字硬盤八軌錄音機。在美國已有許多電影公司選用它作為標配的錄還音設備。如果你看一下Universal(環球)電影公司的設備清單,就會發現它的十個錄音棚,以及ADR錄音棚、擬音棚全部使用MMR-8作為數字錄還音設備。這主要是考慮到它的接口能力和文件格式轉換能力:(1)MMR/ MMP可以重放16比特或24比特的ProTools 5x, 4.x and 3.x, Fairlight, WaveFrame, Open TI, AKAI DD-8, DEVA (Broadcast Wave), 和OMF等多種文件格式的音頻。(2)MMR-8錄音時可以直接錄成16 或 24比特 ProTools 4.x ,WaveFrame, Open TI文件格式。(3)MMR/ MMP可以將文件格式轉換輸出成ProTools, WaveFrame, OMF或Open TI文件格式。
在我們的棚中,選用8進8出AES/EBU數字音頻接口與調音臺連接。背板上有一個68針SCSI接口可用來與工作站進行數據交換。另外它帶有一個可熱插拔的硬盤,你甚至可以錄完音后拔下來直接給音頻工作站編輯。
2.對于接口的選擇也要事先考慮清楚,這點相對比較簡單。弄清每個數字設備支持哪些接口格式,提供哪些備選件,預先做一個合理的安排,特別是對調音臺與周邊設備之間接口的選擇,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費。一般的小型數字臺都能提供8通道AES/EBU、ADAT、S/PDIF等接口卡選購件。
3.廠家出于各種考慮,很可能強強聯手,就某些產品間制定些特別的協議,例如Studer Vista調音臺與CB Electronic同步系統,它將CB的控制軟件裝進了調音臺內部計算機,通過中央的界面和模塊控制同步系統,這對于用戶來說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而其它調音臺和一些同步系統在配合工作中則可能需要很多磨合,甚至為此花更多的錢增加一些選購件。
其實,在一個全數字的音頻制作系統中,充滿了各種可能性,如果在構建一個系統之前充分了解設備各方面的特點,就有可能充分發揮這些特點,真正體會它們各種強大的功能尤其是它們之間兼容合作的能力為聲音創作帶來的無限新的可能性,使工作更高效、操作更直觀。這里筆者仍然以我們的錄音棚為例,我們選用YAMAHA DM2000數字制作調音臺,除了考慮到它強大的制作能力,還特別考慮到它與Pro tools (Nuendo)一起工作的能力。它完全可以作為Pro tools (Nuendo)的控制臺,不論是通道設置—I/O、level、mute、pan、solo等,還是縮放(zoom)、選區(select)、打點(loc)等編輯功能或是自動化控制(Automation),甚至工作站的插件也可以通過它編輯。當然遙控所有帶有Sony 9芯接口設備的track arming、transport、punch in/out、pre/post Roll、loop、location等等更不在話下,操控界面也很直觀友好。試想,錄音制作時只需簡單按幾個鍵就能在調音臺上切換控制不同的設備,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