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臺內廣播電視節目生產的技術規劃工作探討(上)
2010-10-28
高舉國 新疆廣播電影電視局 依馬獅廣電網
一. 前言
二十一世紀,隨著廣播電視節目生產規模的擴大、傳播方式的多樣化、新媒體和新業務的不斷涌現,廣播電視節目的生產正逐步向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方向發展。信息化使得廣播電視節目的產生、傳輸和共享變得更加高效、便捷、安全,同時對節目生產的技術規劃內容、廣度和深度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臺內節目生產的需求趨勢分析
1.多元化的廣播電視節目需求
高清數字電視,給人們帶來高清晰的視覺震憾和5.1聲道環繞立體聲的聽覺享受,隨著大尺寸高清晰顯示設備價格的降低,面向固定用戶的高清電視節目將逐步得到普及,對高清電視節目的需求量將越來越大。
面向互聯網電視(廣播)、IP電視(廣播)、移動多媒體廣播、3G手機等新媒體用戶的各類新聞、財經、體育、娛樂類視音頻節目的需求量也將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到來變得越來越大。這類節目針對特定人群的需求,具有專業化、個性化、多樣化等特點。
2.節目生產信息化
依賴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使臺內用于節目生產的硬件、軟件、信息、節目素材的共享成為現實,使節目生產崗位的工作人員能夠按照權限共享網絡中的軟件、硬件、節目素材資源,實現高質高效的內容資源信息化管理,實現節目資源的可訪問、可控制、可管理。
3.節目內容的知識產權保護
針對視聽節目盜版侵權現象和違規傳播行為,就節目生產源頭而言,生產單位需要主動研究節目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在規劃時早做安排,在節目生產的各個環節中加強產權意識,運用版權保護技術,提高各類視頻和音頻節目內容的版權保護能力。
4.更加靈活、開放的節目采集、制作和傳播方式
信息時代,廣播電視節目信息的采集、節目制作、播出和交換發布方式由自給自足的封閉或半封閉的節目生產方式向開放的、多渠道的方式轉變。擴大信息采集的渠道和節目素材的通聯共享范圍,為節目制作提供更多的素材選擇空間,實現跨部門的節目制作;通過多種媒體播出發布渠道,滿足多種播出方式、多種接收終端對節目內容的需求。
三. 臺內節目生產的技術規劃方法探析
技術規劃經過全面和有針對性的調查研究,以需求為出發點,著眼長遠發展,統籌兼顧,通過專家研討、會議、決策等形式,按照系統方法提出節目生產技術規劃的整體目標、階段目標;根據目標,針對不同階段需解決的問題,確定出各階段的主要任務和工作重點;制定出實施步驟和保障措施。
(1)調查、研究
通過收集臺內節目生產規模(節目套數、總播出時間、播出語種)、節目種類、設備情況、業務種類、應用系統、節目生產人員及基礎設施等各方面相關信息;總結以往節目生產過程中的各類經驗和教訓;綜合考慮政策、地域環境、用戶消費取向、臺內技術力量、經濟條件等因素,兼顧臺內宣傳、業務發展計劃,通過分析節目生產需求、業務內容和生產定位,根據生產規模、質量要求、現有基礎設施情況,研究節目生產平臺的架構、應用系統的組成、基礎設施的建設。
(2)提出整體目標、階段目標
技術規劃工作應針對不同的業務需求、不同的生產規模、不同的質量要求、不同基礎條件進行綜合分析,提出整體目標、階段目標。
整體目標須圍繞實現國家和廣電行業的總體規劃目標以及經濟社會和信息、文化發展規劃來制定。階段目標要結合實際發展情況來確定,前一個目標要為后續目標的實現做好鋪墊,并與整體目標實現無縫連接。
(3)確定主要任務、工作重點及實施步驟
分析研究各階段的可能出現的需求,圍繞解決節目生產面臨的重大問題,圍繞節目生產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業務流程一體化、運行管理的信息化等生產要素,確定各階段節目生產的主要任務和工作重點。實施步驟應是沿著已確定目標的方向,按照先基礎后應用、先近期后長期的順序對目標進行分解,在考慮未來發展的同時應兼顧經濟發展水平,做到量入為出,制定出符合實際的實施步驟。
(4)制訂保障措施
保障措施是確保節目生產的技術規劃工作能夠落實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應從節目生產方案、制度建設、管理流程、經費計劃和經費籌措渠道、資源整合利用以及運作協調機制、技術支持、人員培訓等方面情況進行考慮,制定出較為全面的保障措施。
規劃制定好并開始實施以后,原定的目標、主要任務、工作重點、實施步驟有時也需要根據實際變化進行相應的調整,這時就需要制定相應的措施或建立必要的機制來保證這種調整工作的順利進行,這在信息時代顯得尤為必要。 (未完待續)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