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的三網融合之發展機遇
2010-11-01
本刊編輯部 依馬獅廣電網
編者按:伴隨著國家對三網融合的大力推進,一時間三網融合已成為最受矚目的國民話題,但三網融合究竟出于何種背景,三網融合最關注的問題是什么,影響實現三網融合的障礙是什么,又如何解決呢,實現后又能帶來怎樣的改變呢?本組稿就將帶您回顧我國廣電、電信的過去、審視現在的發展、憧憬美好的未來,共同打開三網融合的絢麗世界。
伴隨著三網融合的正式推進,廣電迎來了的網絡建設與雙向化改造的新高潮,由此帶來了其發展至今最大的歷史機遇,但受困于技術封閉落后的壁壘,廣電也存在與電信競爭一敗涂地的巨大風險,如何排除萬難,迎頭趕上電信的發展,并在三網融合中有所作為,成為擺著廣電運營商面前的最大難題。
在三網融合最終確定的試點方案中,廣電獲得了“集成播控權”,將負責IPTV等新媒體內容集成播控平臺建設與管理,包括EPG計費管理、通過有線網開展完整的互聯網接入、數據傳送及IP電話業務等。IPTV播控權的問題一直是廣電與電信在試點方案中爭奪的焦點,誰獲得了對IPTV的有效控制,誰就已經在三網融合中占據了上峰。因此IPTV播控權從屬于廣電系統,無疑表明廣電已經成為了三網融合潛在的最大受益者,獲得了其發展至今千載難逢的趕超電信行業的寶貴機會,有效加以利用,定能借三網融合之機在資金和技術上全面勝出。
因此,廣電前景一片大好,業界紛紛表示高度關注。雖然已經贏在了起跑點,但是廣電想打翻身之仗也絕非易事,從目前發展現狀來看,無論資金還是技術,廣電顯然無法與電信同日而語,更為嚴峻的是,三網融合在帶給廣電絕佳機遇的同時,也帶走廣電一直以來的壟斷地位,只能通過市場競爭與電信進行打拼,但市場推廣歷來不力、市場化程度始終不高的廣電如何沖破這道難關,也成為了決定廣電能否實現絕地反擊的關鍵所在。
造成廣電市場化推廣不利,不能有效進行規模化銷售的最大原因就是廣電所采用的技術體系。我國廣電系統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發展數字電視時,全盤引入了歐洲人制定的數字電視DVB(數字視頻廣播)標準,而這種技術最大的弊端就是依靠技術封閉私有保證其安全性,由此形成了傳統封閉的商業模式,各個廣電運營商自建私有標準,一時間全國出現了上百種的數字電視技術標準,而因為標準私有封閉、之間無法共通,由此導致數字電視機頂盒之間無法通用,機頂盒難以實現規模化生產,由此造成廣電市場化程度不高的現實。而采用這種模式的數字電視技術在過去的十幾年間基本原地踏步,技術進步速度大大落后,成為了限制我國數字電視技術發展的最大桎梏。
封閉私有的技術標準產生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其中最為嚴重的一個就是造成目前電視機廠家生產的數字電視一體機不能支持廣電網絡的數字電視節目,僅能支持電信的互聯網電視(IPTV)。一般市民在購買所謂的一體機之后仍需付出高昂費用購置機頂盒才能收看數字電視,由此大大降低了數字電視的普及速度。這種情況不只在我國出現,即使在數字電視最發達的美國,其國民收看數字電視也需通過機頂盒實現,仍舊無法拋棄機頂盒這個沉重的包袱。就算是蘋果、谷歌等國際IT巨頭,其進軍電視產業的策略也是通過基于開放技術的互聯網電視實現,對基于封閉技術的加密數字電視依然無可奈何。
而如今三網融合大潮襲來,封閉技術標準的弊端更加暴露無遺。由于這種技術的安全性完全依賴封閉獲得,與以開放著稱的互聯網對接后其所謂安全保障將形同虛設,所以封閉技術的廣電網要與開放技術的電信網想實現融合,其難度之大不言而喻。因此,封閉的數字電視技術標準已成為廣電進行三網融合的最大障礙,嚴重影響了我國三網融合的發展進程。摒棄封閉落后的技術標準成為當務之急,但在開放環境下支持加密數字電視一直是個世界性難題,長久以來始終困擾著廣電的發展。
伴隨著三網融合的迅速推進,廣電迎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但是封閉技術的缺陷一直阻礙著廣電有效與互聯網融合,嚴重影響著三網融合的最終實現,有可能造成廣電三網融合之路的全盤崩盤,所以封閉技術不除,廣電將面臨錯失一次發展良機,并有可能一敗涂地的風險,三網融合之路任重而道遠。
三網融合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