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光加速3D電視普及
2011-01-05
本刊編輯部 Strategy Analytics
還記得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VHS和Betamax錄像帶格式大戰嗎?當一種新消費包裝媒體格式的普及處于緊要關頭時,格式的推出并不總是順利。
藍光碟就是一個最新的例子。它于2006年與HD DVD格式進行了一場激烈的競爭,最終于2008年獲勝,而HD DVD以失敗告終。
現在,僅僅在2010年消費電子展推出3D藍光一年后,它率先使3D進入家庭。
當前零售店約有30部3D影片,而主要的消費電子廠商(索尼、Panasonic、LG、三星、東芝和Vizio等)已生產播放器。
全行業的共識是推出3D格式成功的關鍵。去年春季,藍光碟協會(BDA)組成一個3D工作組開發3D規范——所有廠商使用的3D格式藍圖,僅僅用了8個月,此規范就得以贊同和完成。
自從推出以來,2D藍光也受到提供影片下載和流媒體的基于因特網服務的挑戰,對是否需要一種新包裝媒體格式或它能否在當前的聯網世界中生存持有疑問的人數眾多。其他人則相信3D可能成為藍光格式起決定性作用的特征。
隨著新年開始,利益相關者正在集中精力于消費者的認知,以及3D播放器和電視機的滲透及可獲得內容的數量。
電影制片廠也在考慮庫存影片的2D轉3D,認為這是增收的機會。隨著轉換技術不斷提高和成本下降,把更多的影片轉為3D的興趣將更大。
但這需要時間,因為技術還不成熟。
格式推出的另一個主要要求是3D影片的選擇更廣,而許多人士則稱這依賴于市場上有更多的3D播放器和顯示器——使制片廠更商業可行地發行更多的內容。一旦有3D電視機和播放器的家庭數量眾多,則制片廠準備好、愿意和能夠用3D內容支持家庭觀眾。
在初期還難以估計3D播放器和3D電視機的市場滲透率。2010年感恩節假期,美國購買家電的消費者中,只有5%買了3D電視機,12%買了藍光播放器(不一定是3D)。
就3D藍光而論,好萊塢的技術界仍在努力工作。
2010年,3D制作工作流程、3D字幕系統、創作系統及有關工藝必須得到開發以便填充內容流水線。
第二年,消費者可能開始看到更先進的3D菜單設計。
特藝(Technicolor)已經開發出藍光3D Java互動工具和3D菜單服務。目前的菜單是初步的菜單,菜單和它后面的圖像之間有深度,但對菜單本身則無。第二年中新互動水平不僅來自更先進的互動體驗,而且來自一種3D互動體驗。
隨著行業前進,還要求供應鏈協同,比如從創作到質量控制。
3D電視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