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是世界廣播電視的發展趨勢,是推動我國廣播電視增量發展的有效途徑。今年是國家廣電總局確定的“數字發展年”。今年1月11日,李長春同志對廣播電視數字化工作做了重要指示。3月2日,陳至立同志聽取匯報,研究協調我國有線電視數字化工作的推進措施。3月25日至26日,中央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在青島召開了全國有線電視數字化推進工作現場會,劉云山同志到會并作了重要講話。4月8日,國務院下發的《國務院2004年工作要點》明確要求加快推進全國有線電視數字化。4月28日,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在山東青島召開全國有線電視收費管理工作座談會,學習青島有線數字電視資費調整的做法和經驗。這一系列舉措標志著廣播電視數字化已經由廣電“獨唱”進入了社會各界“大合唱”的新階段。山東青島有線數字電視已完成小規模試點、中規模推進階段,進入了大規模推廣階段,目前正一個小區一個小區對有線電視用戶進行數字化整體轉換。廣東佛山已確定了整體轉換方案,有線數字電視用戶發展很快。上海、北京、天津、重慶、大連、蘇州等城市有線電視數字化進程加快。在轟轟烈烈的整體轉換過程中,一定要明確廣播電視數字化的發展宗旨,那就是公共服務與營利服務要并重。
確保公共服務是我國廣播電視數字化發展的基本目標。廣播電視是我們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是我國最普及、最便捷的信息載體,確保公共服務是數字化發展的基本目標,主要任務有:(1)確保安全播出,確保政令暢通,宣傳闡釋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讓黨和國家的聲音傳入千家萬戶,讓中國的聲音傳向世界各地。(2)縮小數字鴻溝,確保普遍服務,讓每一公民只要想聽就可以聽到廣播、只要想看就可以看到電視,讓每一位公民享受到數字化帶來的現代生活。(3)確保公共新聞信息服務、公共文化教育服務。1998年我國政府已簽署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200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已批準《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我國廣播電視應當承擔兩個國際公約規定的義務,為公民提供公共新聞信息服務、公共文化教育服務,維護公民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權益,滿足社會大眾的公共需求。青島推進有線數字電視成功的秘訣就在于此,他們從當地黨委和政府推動電子政務的迫切需求出發、從當地居民對文化娛樂和資訊信息的迫切需求出發,將有線數字電視建成為既提供豐富多彩的廣播影視節目、又提供大量的及時的便捷的新聞、政務、生活等各類信息服務的進入千家萬戶的多媒體信息平臺,提高城市的信息化、現代化和居民的文明素質,通過增加節目內容、增加服務項目,通過嚴格的價格聽證會,提高有線電視基本收視維護費。如果說有線電視的出現結束了我國聽廣播看電視不收費的歷史,那么,數字電視的出現將提高聽廣播看電視的資費標準,但是與公共電信、公共教育、公共交通等服務資費相比,廣播電視公共服務仍屬于低收費范圍。
拓展營利服務是我國廣播電視數字化發展的根本目的。廣播電視是大眾傳媒的一種,是文化產業最具活力的組成部分,也是信息經濟、娛樂經濟和知識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不斷推進,人們在提高物質生活質量的同時,對精神文化和資訊信息的需要越來越迫切,選擇的范圍越來越廣,消費能力越來越大,鑒賞水平越來越高,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廣播電視作為人民群眾日常生活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最大限度地滿足境內外聽眾觀眾多樣化、專業化、個性化的精神文化和資訊信息需求。根據“歐洲數據”全球電視公司今年3月30日在法國戛納國際電視節目交易會上發布的全球電視受眾調查報告顯示,2003年人們平均每天看電視的時間為3小時39分,比2002年增加15分鐘。電視劇類(包括電影、戲劇、連續劇等)仍為各大洲最受歡迎的節目類型,占收看比例的41%,娛樂節目類占34.5%。我國中央電視臺在2002年對全國電視觀眾進行抽查的結果表明,看電視仍然是人們日常閑暇時間中最主要的活動項目,平均每日收看電視的時間達2小時54分,比五年前增加了43分鐘,比十年前增加了56分鐘。觀眾們收看得最多的電視節目類型依次是:天氣預報、國內新聞、電視劇、國際新聞、電影、大型直播類節目、綜合文藝類節目、新聞評論類節目、法制類節目、歌舞音樂類節目。拓展營利服務就是要從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業的消費者的不同需求出發,提供新聞、電影、體育、游戲、購物、培訓等多樣化、個性化、對象化的付費頻道、視頻點播和各類數據信息服務,開辟新的盈利方式和收入來源,真正滿足和引導人們的精神文化和資訊信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