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9日,百視通新媒體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掛牌上市,成為國內第一家實現廣電新媒體可經營性資產整體上市的公司,宣告借殼廣電信息重組成功,開創了主流廣電體系新媒體企業上市先河,被譽為“廣電新媒體第一股”。
日前,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宗明就百視通上市與文化體制改革的話題接受本報記者專訪。
“不是僅僅將過去的事業體制做一些企業化運作,我們更大意義還在于做大做強。”
問:國有廣電系統的第一個新媒體上市,作為主管單位怎么看?
答:新媒體時代的來臨是不可避免的。百視通上市,從國家層面來講得到了中宣部、國家廣電總局、中國證監會的全面支持。從上海來講,上海市委市政府以及相關各個部門,無論是監管部門還是職能部門,都非常支持這種新的探索與嘗試。
百視通上市過程中,我們也有很多感觸。不僅僅在于全球最大IPTV用戶規模的獲得,也在于其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百視通現在已經在往“走出去”的方向努力,包括輸出技術標準、運營模式、駐地服務等,并拓展到了法國、印尼等地。這正是文化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和趨勢,因為我們不僅僅希望將過去的事業體制做一些企業化運作,更大意義還在于做大做強,把中華文化的巨大魅力通過新的技術平臺傳播出去。
“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特點就是文化與各種資源的融合發展。”
問:百視通的上市,是否可以看成上海文化體制改革的一個縮影?
答:上海文化體制改革起步比較早,涉及面較寬。1996年,上海電影和廣播電視進行整合,我們稱之為影視合并;2000年文化局和廣播電影電視局合并,我們稱之為文廣合并;2001年上海推行管辦分離,把文化廣播電影電視局和文化廣播電影電視集團進行分離。
百視通上市,正是源于2001年上海五個臺,即三個電視臺,上海電視臺、上海東方電視臺、上海有線電視臺,加上兩個廣播電臺整合,組建了當時的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組建集團后,上海開始研究,除廣播電視本身原來傳統業務外,必須要有新業務拓展。上市的百視通新媒體股份有限公司,實際上是在8年前就針對整個電視業所出現的新動向進行了及早的謀劃,使得百視通在較早的時候就可以先行先試,造就了8年后的今天可以問鼎資本市場,實現新的跨越發展。
百視通的成功上市,應驗了一句話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特點就是文化和科技、文化和金融、文化和各種資源的融合發展,這是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特色。
“文化體制產業的發展才剛剛開始,還有更長的路要走。”
問:上市后,百視通未來發展可以怎樣預計?
答:文化體制改革很重要的目標趨向,一是內容創作,推動原創,推動輿論領導能力的提升,推動核心價值體系的傳播。另外,我們也認識到文化具有產業的屬性,產業一定要遵循產業發展的規律,要符合市場體制的規則和要求。文化產業發展才剛剛開始,還有更長的路要走。
百視通一邊在上海發展,一邊向全國各地拓展,同時沒有時間差地展開國際合作。這是因為一開始它從來沒讓自己有過壁壘,有過封閉。從一開始,它就是一個獨立的市場主體。因為我們傳統媒體向新媒體領域突破的時候,沒有非常成熟的經驗可以學,一開始就沒有固化的,所謂不可放棄的,所以,它所有的資源在開放平臺上的集聚,是市場的選擇,是一個開放的成果。它的開放性決定了今天它成為一個完全意義上的市場主體。
百視通上市,有利于進一步釋放它更多的能量,它下一步還有很多計劃,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