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視覺革命:卡梅隆潛心研究3D技術
嚴格說來,早在2001年,觀眾就可以在大銀幕上看到詹姆斯·卡梅隆執導的3D電影了——這部電影和泰坦尼克也有關系,是一部關于這艘輪船的紀錄片《深淵幽靈》。這部電影標志著卡梅隆正式扎入了3D立體影像的領域,之后就是長達十年的潛心研究,并且在2010年前后帶來了新一輪的電影視覺革命,這個革命的口號就是“阿凡達”。
十年的研究讓卡梅隆創建了屬于自己的3D立體系統和技術“Fusion Camera System”,這其中包括一套3D拍攝設備,一套播放設備,以及3D影像的全新行業標準。2011年,卡梅隆和他多年的合作伙伴文斯·佩斯聯合成立了Cameron-Pace Group,開始將3D技術正式推向全世界。而Fusion Camera System,也成為全球公認的最優秀的3D系統。

卡梅隆在《阿凡達》片場工作
卡梅隆多年的好友,也是《泰坦尼克號》和《阿凡達》的聯合制片人喬恩·蘭道曾說:“當我們幾年前剛剛開始投入到3D技術的時候,我們就開始討論是不是可以將《泰坦尼克號》制作成3D版再次上映,讓那些沒有在電影院看過這部電影的新一代觀眾有機會體驗一次。”
“我要保證3D轉制可以做到令人信服,我對最終效果毫不妥協”,卡梅隆說,“我的標準就是,要達到這部電影看起來和原本就是使用3D攝像機拍攝的效果一樣。”為此,他們走訪了多家公司,測試題是茫茫人海中的場景和運行中的船舶。最后敲定合作的公司主要有三家Stereo D、Venture 3D和Digikore VFX。
精益求精:樹立后期轉制行業標準
參與《泰坦尼克號》后期轉制工作的Stereo D公司的創始人William Sherak,非常清楚這次與卡梅隆合作的使命,“現在還沒有3D轉換的行業黃金標準,所以我們就應該建立起一個。這項技術如今已經達到相當的水平,足以實現卡梅隆的期待:他希望在3D環境下,觀眾是電影的一部分,而不只是一個旁觀者。”
在制作特寫鏡頭的時候,大家的工作尤其小心。“Stereo D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制作那些面孔,讓他們變成真正的立體模型。當然,一張張的臉就要一張張去建模”,視覺指導青木一郎說,“3D讓觀眾和電影角色更加親密了,如果轉制哪里做得不好,就會被很容易地感覺出來。”
整部《泰坦尼克號》的幀數差不多有295000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約300名計算機藝術家,耗費了1800萬美元和超過75萬的工時,以精確的深度和廣度,把原來的攝影畫面制作成立體圖像。

事實上,如卡梅隆自己所說,他通常是“非常反對”傳統電影轉換成3D的。“如果當年在拍攝《泰坦尼克號》的時候就有3D技術,那么我會毫不猶豫地使用”,卡梅隆說:“大多數3D轉換更像是2.4D級別、糊弄人的東西,而我們則要確保《泰坦尼克號》的3D轉制版本是2.99D。”
卡梅隆作為《泰坦尼克號》的導演,一直在密切監督3D轉制的質量,監督的時候是以幀為單位——他的狀態和1997年執導這部電影時沒什么區別。但是相比起1997年“誕生”時的艱辛,3D轉制的“重生”可以說得上是無比甜蜜了:天文數字的超支,前所未見的新技術問題,開天辟地的宏大實體場景,這一切的困難,都留在了16年前。

注:什么是深度地圖?
“深度地圖”(Depth Map)是將二維畫面轉化為立體畫面的過程中,用于標注圖像空間位置的一種手段。具體形式表現為單獨的灰度圖像,尺寸和原始的2D畫面相同,不同層級的灰度表示在畫面中不同對象的深度,顏色越深,表示這個對象離基準深度越遠。雖然深度圖是一個很強大的手段,但是它很難標注透明的部分,對一些被大量遮擋的物體也比較難有精確表現。這些對象就要個別對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