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即將于8月10日上映的3D電影《拯救第365天》在本市舉行新聞發布會,該片導演亓梅曉攜國際技術團隊核心成員亮相。本報記者現場專訪了負責影片3D鏡頭指導的聯合導演英國人馬克(Mark Pinheiro),請他基于本片的制作暢談了3D技術在未來電影中的應用。
馬克(Mark Pinheiro)曾在獲2012年奧斯卡最佳視覺特效獎影片《雨果》的技術團隊中擔任要職,更參與制作了《古墓麗影》《X戰警:背水一戰》《達·芬奇密碼》《哈利·波特與鳳凰社》《蝙蝠俠前傳2:黑暗騎士》《納尼亞傳奇:凱斯賓王子》等諸多好萊塢大片。他向記者介紹:“影片根據中國‘年’的傳說改編。而這部由中方投資的3D國際特效電影請來了強大的世界知名特效團隊,影片由中、美、英等12個國家的286名國際動畫和特效大師傾力打造,讓全片的3D效果成為最大亮點。我們從開始設計到最后完成全采用全3D技術實現,讓技術、美術與概念融合在一起,非常完美,所以就連小孩子也看得很舒服,很享受觀影的過程。”
馬克細致地向記者講解了本片3D特效的亮點,“我們創新性地提出了‘TBRE 3D概念’。TThru Face即脫屏3D,零距離的觀影感受。BBright即絢麗的畫面,目前觀眾所看到的3D電影都存在著畫面光線暗淡、色彩不鮮亮的實際問題,我們在技術上去解決色彩和亮度衰減的畫面問題。RReal即逼真質感,真實呈現。通常情況下,3D電影平均每幀畫面的合成素材最多不過40至50層。《拯救第365天》共1200多個特效鏡頭,平均每幀畫面由近100層的素材合成而成,呈現出畫面質感真實和傳神的細節表達。EEnjoy即舒適觀影。看過3D電影的觀眾都或多或少地有過不舒適的觀影感覺,我們依據人體的視覺原理和視覺生理特點,有針對性地對3D鏡頭、人物動作、色彩設定等關鍵環節進行了縝密、科學的技術設計。”
采訪中,馬克直言全3D技術將引領電影發展方向,“如今的3D電影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由3D技術拍攝制作,還有一種是由2D影片轉到3D,對觀眾而言是很難區分的。如果影片中的角色和背景是分開的,而背景中沒有景深,那么很有可能是2D作品轉成3D影片的;如果除了角色和背景之間有景深,背景中的物體之間,角色和角色之間也有景深的話,則全3D制作的可能性較大。對于未來,全3D技術將會運用到電影的每一個角落,為觀眾打造更優質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