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喜歡影院板塊
原因一:利潤穩定
在電影行業眾多板塊中,放映業務的利潤是最穩定。
在影院服務保持的情況下,影院票房收入高低只與影片質量成正比。好影片多,影院票房就高。
影院板塊是票房收入的第一持手人,加之廣告收入、賣品收入及其他收入,利潤穩定是影院板塊的優勢之一。
原因二:財務模型成熟
相對可預期的票房及賣品、廣告收入,可預期的固定開支,使得影院板塊的財務模型最為成熟,利潤收入可較為準確預期。
原因三:現金流好
作為票房收入的第一持有人,影院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一臺ATM機,每天有較為穩定的現金流入賬。
影院對于上游結算還有一定的賬期,可以短期持有全部票房收入款。
當前影院板塊的巨頭
2012年全國破11億的院線有6條(排名第七的院線,票房收入7.8億,北京新影聯,被中影參股。),其中中影星美和中影南方新干線被中影控股,所以影院板塊的巨頭有這么5家,中影集團(簡稱“中影”)、萬達院線(簡稱“萬達”)、上影集團(簡稱“上影”)、金逸傳媒(簡稱“金逸”)和大地院線(簡稱“大地”)。
說明: 國內影投公司所投資影院大多會注冊到多條院線。如$星美國際(00198)$ 所投資影院并非全部加入中影星美院線,有部分加入中影南方新干線、中影數字、上海聯合等。$博納影業(BONA)$ 所投資影院就近加入地方院線,$橙天嘉禾(01132)$、$華誼兄弟(SZ300027)$ 也是如此。
巨頭市場占比
影院板塊五大巨頭票房總占比為71.55%,巨頭中以萬達業績最為突出,以4.03%的影院數量,占據了15.07%的票房比例。

巨頭運行模式
模式一:控股型(中影)
通過控股和參股的方式,占據市場份額,達到行業巨頭的影響力。
缺點是較少參與院線經營,院線各自為政,直接結果是對院線的控制力較弱。
典型事件:2012年中影主導的五大發行商逼宮未遂事件。
模式二:獨立擴張型(萬達)
具有很強的管控能力,統一品牌,統一經營,品牌效應顯著,具有很高的話語權。
模式三:自建和加盟并重型(上影、金逸、大地)
對自建影城管控力較高,加盟影城控制力稍弱,競爭力和發展潛力主要依靠自建影院。相對比較容易被改變格局和超越。
共同點:以院線為基本單位,以自建影院為核心突破。
表中統計到的26家影投公司,新建影院合計301家,新增銀幕1965塊。占2012年全國新增影院的38.34%和新增銀幕的51.13%。
說明的問題:影院投資主體的變化。影院投資的主力軍主要轉向大的投資公司 。可以預期即將上市或已經上市的影視傳媒公司將會是投資主力,如:中影、上影、金逸、萬達、博納等。
2013年影院開店趨勢預期
投資主體:以原有活躍的影投公司為主體進行投資;
投資區域:一二線城市近郊、重點三四線城市;
投資影院:全部數字廳,3D影廳增多,多種樣式巨幕廳增多;
投資數量:影院投資數量持續增長,不會減速。
數據來源
1)票房數據采用2012年中國電影票房數據 ,來源:電影專資辦公室;
2)影院數據來源藝恩;
3)影投公司部分信息來源與網絡及其對外公開紕漏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