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擇
1994年那是一個春天,留美“海龜”汪穩功先生回到祖國懷抱,胸懷壯志準備大展拳腳。90年代中期,中國廣電事業蓬勃發展,地方衛視群雄崛起,美國廣電行業媒體巨頭依馬獅集團非常看好中國廣電行業前景。彼時,汪先生是美國依馬獅傳媒集團(現已被NewBay集團收購)代表,被派往中國開拓市場。
畢業于北京大學的汪先生在80年代放棄了大機關的鐵飯碗,作為那個時代的天之驕子奔赴美國留學。八年之后,汪先生從大洋彼岸漂洋過海回到中國,在這片正在經歷經濟轉型的熱土上創業,這同樣需要極大的勇氣和理想支持,即要適應市場經濟初期的混亂,也要學會跟上時代的變化。經過一年的籌備,1995年《廣播電視與制作》(《傳播與制作》的前身)雜志開始發行。邁入新世紀,這本雜志已經成為廣電行業傳媒標桿,依馬獅在中國的事業也進入了第一個高峰,而面對未來,必須再一次做出抉擇。
擺在汪先生公司面前的有兩條路,是繼續做好做精這一本雜志,還是擴大業務發展公司建立平臺,后者意味著必須打開眼界尋求既有前景又能發揮依馬獅優勢的新市場,再次迎接新的挑戰。在老板史蒂夫的鼓勵之下,汪先生做出了選擇,雖然當時總共也就十個人的樣子,但創業的熱情和干勁讓汪先生一往無前。
2001年,適逢三網融合概念剛剛興起,汪先生又創辦了《寬帶網絡》雜志,這是國內第一份以“寬帶”命名的刊物。但實際上,由于政策壁壘等原因,三網融合市場遲遲未做起來,一直到今天,各方面技術的成熟才促成了事實上的融合。而這份雜志也由于先于市場發展太多而不得不忍痛割愛。
與此同時,汪先生還在尋找新的市場切入點,他不斷觀察大企業的發展動向,發現了AV應用的金字塔。這個金字塔以廣電用戶為頂端,家庭娛樂為基礎,中間則是正在興起的行業用戶。AV的行業應用發展非常快,但市場尚未完全成型,特別在行業媒體這一塊還是空白。2002年6月,InfoComm第一次在中國上海舉辦,引起了很大反響,也堅定了汪先生開拓專業AV市場的決心。汪先生參觀了這一整年里全球各地舉辦的專業AV大展,與客戶面對面溝通,并得到了業界廣泛的支持。
雖然準備已經很充分,但《InfoAV China》雜志的創刊還是一波三折。首先為雜志起名字頗費周章。雖然是面向專業視聽行業,但是“ProAV”太中規中矩,已經反映不了當時行業的動態發展趨勢了。當年,索尼提出了IT/AV融合的概念,而且融合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業界普遍認可。如何把信息化的概念融入雜志名稱?汪先生與斯蒂夫反復推敲,最后決定緊跟當時IT發展風生水起,IT和AV融合方興未艾的大趨勢,因此取名“InfoAV”,并圍繞AV的系統集成來介紹技術和行業應用。
眼看萬事俱備,只待2003年將創刊號推向市場,可是一場突如其來的“SARS”給整個進程蒙上了一層陰影。這一年,很多展會被迫取消,一些設在中國大陸的辦公室也紛紛關張。汪先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美國依馬獅公司經過反反復復的討論,要求暫停《InfoAV China》項目。在又一個十字路口面前,汪先生再次選擇了迎接挑戰,他認為:“SARS”只是個短期的困難,終將會過去,而專業視聽絕對是個朝陽市場,我們已經準備充分,團隊到位,這個機會一旦錯過就很難再抓住。
2003,InfoComm并未如期舉行,但是《InfoAV China》頂住壓力在當年初順利出刊。雜志第一期就得到了索尼、德州儀器、科視、DP、Draper、惠普、Jupiter、克萊默、麗訊、南鵬中國、聯盛智能等公司的大力支持。
求索
正如汪先生所預期的,“SARS”雖然引起了全世界的恐慌,但總會過去的。到了2003年中,“SARS”疫情逐漸被消滅,但是人們對于視聽設備的需求卻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因為“SARS”的蔓延,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遠程溝通的重要性,現代化的會議室開始在各地快速部署。而作為業界的第一本紙質刊物,《InfoAV China》一面世就受到了業界歡迎,為企業發布信息、用戶了解信息提供了重要渠道。
2004年,“SARS”的陰霾徹底散去,社會生產、生活重新步入正軌。當年5月在上海舉辦了第一屆中國國際視聽集成設備與技術展,即IS China。展會點燃了業界的熱情,也反映出人們對于產品技術和信息的渴求。據當期雜志記載:“這次盛會并沒有因為由大家所熟知的InfoComm China改名為IS China而受到影響,反而乘著中國經濟發展的快車,規模一下子擴大了近一倍。當時帶到展會的5,000冊《InfoAV China》雜志被搶一空,在投入和受歡迎程度上也堪稱‘第一刊’,成為展會的另一亮點。”
2003年到2006年是奮斗的三年,也是打基礎的三年,隨著業務流程和模式的不斷完善,業務熟練的編輯團隊也已經打造完成。可是看似風平浪靜,往往波濤暗涌。2006年,時任主編突然不告而別另起爐灶,令雜志陷入危機。就此沉淪還是重煥生機,是對雜志及其總舵手汪先生的一次艱難考驗。
接下來兩年里,雜志不斷匯入新的血液,經歷新的磨合。與此同時,新人也帶來了新的思路與創意。到了2007年,《InfoAV China》雜志確立了平臺化發展的戰略,并逐步醞釀雜志與網站改版,評獎與論壇搭建等事宜。這一切改變,令雜志逐漸走出危機,掀開新的篇章。
成長
2008年,《InfoAV China》雜志成功完成改版,以新面貌示人,其中最重要的改變,是開創了“本期關注”欄目。話題是一個雜志的門面,是否能夠駕馭話題,是一本雜志能力與深度的體現,從那時開始到現在,《InfoAV China》每一期都會就一個話題進行深入挖掘與探討,雜志的定位也從最初的提供信息,發展到分析信息與分享觀點。
2008年對于整個行業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奧運會在北京舉辦,成為中國AV行業發展的重大轉折點。首先是開幕式上美輪美奐的投影秀、LED秀,讓人們對于視聽技術有了全新的認識。同時,奧運效應帶來了空前的商機,哪里有奧運場館,哪里就需要多媒體信息技術與設備,而為保障奧運所搭建的控制室,也將AV技術應用水平提到一個新高度。
乘奧運之東風,《InfoAV China》邁出了平臺化、品牌化發展的第一步。同年,第一屆信息化視聽高峰論壇在深圳銀湖舉辦。為期兩天的論壇中,中建國際副總工程師李興林先生帶來了有關水立方LED景觀工程的演講,同時眾多業內專家呈獻了精彩的技術報告,最后的圓桌會議里,資深業內人士共同為行業發展出謀劃策。當年,《InfoAV China》還首度舉辦了信息化視聽行業企業榜評選,通過權威科學的調研統計評出三大榜單,包括:國際企業榜、中國企業榜、代理及系統集成企業榜。
如果說2008是驚喜之年,那么2010年則是充滿幸福的一年。上海世博會的舉辦將中國AV行業發展推向高峰,幾乎所有的廠商和系統集成商都或多或少分到世博一杯羹,關于世博的話題夠大家說上幾年。世博會對于行業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其標桿和示范作用,使專業視聽的應用呈現爆發性增長。
在這個世博年里,第二屆信息化視聽行業高峰論壇以“我們與世博同行”為主題在上海舉辦。這屆論壇特別邀請了參與過世博工程建設的知名AV企業,講述世博項目案例、評述世博會上AV技術亮點,分享AV技術在世博應用的經驗與心得。論壇同期,首次舉辦了十大評選頒獎典禮。
2010年,中國視聽行業發展達到空前繁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InfoComm的發展戰略。2009年,IS China又更名為InfoComm China,2010年,InfoComm Asia最后一次在香港舉辦,2011年起,InfoComm China定于每年四月在北京舉辦。與此同時,2011年的InfoComm China上,《InfoAV China》雜志成為InfoComm的合作伙伴,承擔起InfoComm官方媒體《InfoComm Daily》的采編制作任務。
《InfoAV China》雜志是行業發展的記錄者,InfoComm則是展現行業發展的窗口。透過二者我們可以看到過去十來年間技術和市場的變遷。在過去十一年里,InfoComm也是幾經嘗試和改變,最終找到了切合市場發展的形式。其規模隨著市場發展不斷擴大,最初參展商僅是由國外企業為主體的百余家企業,到了今天,實力雄厚的本土企業開始走向臺前,整體規模已接近200家。對于《InfoAV China》來說,從最初鼎力支持雜志的十幾個老朋友,到現在,舊雨新知已經達到數百家。最為可貴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見證了優秀的本土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這些年來,市場機遇同樣成就了《InfoAV China》,讓她從呀呀學步到走向成熟,從單一雜志成長為集平面媒體、網站、工具書、行業論壇、行業大獎于一體的專業化媒體平臺。關于這十年,汪先生總結道:“我們在合適的時間,做好了準備,見證了行業從起步、成型到發展壯大。一路走來,結交良朋益友,相互扶持與促進,才有今日的成果。”
繼往開來,下一個十年展開在眼前。我們會珍惜今日得來不易的成果,繼續緊跟市場發展,利用新媒體手段完善我們的平臺,把業務做精做強,搭建紙媒、電子網絡和活動多位一體的行業交流平臺,充分發揮依馬獅對娛樂視聽行業的深刻理解,背靠國際立足國內,繼續為行業提供更好、更廣泛的服務。汪先生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