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同聲傳譯的含義
同聲傳譯又名即時傳譯,顧名思義,是指基本同步的語言翻譯。翻譯工作由翻譯員負責完成,同聲傳譯設備只是提供操作的介面。換言之,配備同聲傳譯設備后,這些設備組成的系統并不能對語言執行自動翻譯,必須由傳譯員翻譯。
當說不同語言的人會面,或召開國際性會議時,由于雙方或者多方語言無法溝通,必須由翻譯員進行溝通。下面以1+2語種(即一種母語加兩種翻譯語言)舉例說明同聲傳譯的過程和意義。
二 傳統會議翻譯模式
常見的是A、B兩國代表會談,各自有本國的翻譯員陪同。A國代表發言時,B國翻譯員將其內容翻譯為本國語言,B國代表聽到翻譯后的內容作答,A國翻譯員再將其發言翻譯為本國語言,我們把這一個過程簡化成原理圖如圖1所示。
另外一個常見的現象是A、B兩國代表會談,但只有1個翻譯員負責傳達所有的會話,我們把這一個過程簡化成原理圖如圖2所示。
如此一個過程可以清楚的看到,翻譯過程至少占據了整個會談的一半時間,而且翻譯員成了整個會談交流的核心。由于這種會話是面對面的形式,代表們的口形、肢體語言都一目了然,所以相對而言這種翻譯比較準確,如果會談語種不多,這種翻譯的方式還是可以接受;但對于3種語言以上的國際性會議,這種傳統的翻譯方式已經不能滿足要求。這時就需要一套同聲傳譯設備,每位代表佩帶一副接收器和耳機選聽,不管發言的代表是何種語言,都基本有一個與之對應的翻譯員作出指定語言的翻譯,這就是同聲翻譯設備的作用。
三 現代同聲傳譯模式
A、B兩國代表會談,A國代表發言時,翻譯員A將其語言翻譯為B國語言,B國代表幾乎是同步聽到翻譯后的內容,并及時作答,翻譯員B再將其發言翻譯為A國語言。同樣,A國代表幾乎是同步聽到翻譯后的內容,并及時作答,我們把這一個過程簡化成原理圖如圖3所示。
如此的一個翻譯過程,可以清楚的看到,會談的時間是及時的,因為利用了電子系統進行語音的傳譯、交換和分配,花在翻譯工作上的時間只與翻譯員的反應速度有關。
四 同聲傳譯的傳輸方式
同聲傳譯系統的核心技術是多語種旁聽信號的傳輸(分配、發送與接收),主要由有線與無線兩種方案構成,而無線傳輸又分為電磁波方式和紅外線方式兩種。
1.有線傳輸方式
有線傳輸也分為模擬和數字兩種方式,通過從譯員室、機房敷設到各個旁聽位置的多芯電纜,傳輸多路模擬音頻或一路數字音頻信號實現。有線傳輸具備設備造價較低、不易受干擾、音質良好、保密性高等優點,但系統布線復雜、日常維護比較麻煩,多數應用在固定安裝使用的場合。
有線模擬傳輸受功率分配和負載阻抗匹配的制約,通常采用定壓式音頻功放傳輸,所以每一種語言至少需要使用一對絞線,造成了一個龐大復雜的布線系統,電磁干擾、通道串擾以及電平衰減限制了整個系統的信噪比。圖4所示為一個典型的1+3語言同聲傳譯模擬傳輸系統圖,可以看出,因為需要傳輸總共4種語言(1路母語加3路傳譯語言),所以需要至少4臺定壓功放,經過至少4對總線傳輸到每一個席位的選聽器。
廣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