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本人撰文《從DTTB的國際態勢反思我們的經營方略》,對國外數字電視地面廣播(Digital Television Terrestrial Broadcasting,下簡稱DTTB)的運營總趨勢進行了分析,得到的結論是:將DTTB冠以“移動電視”,不過是為了迎合人們變化了的生活方式,過度渲染移動化服務的新型電視媒體而已。然而,人們不僅需要在公交車上看電視,更需要多元化電視業務的服務。既然DTTB能用于移動式接收,必然也能用于固定式接收。那么,從技術功能的角度上看,讓移動/固定電視、手機/便攜電視、無線/有線互通電視等多種運營模式,因地制宜地進入推廣,通過多樣性的個性化窄播服務,以免費/付費經營的同步增值與增量,組合集成為更加廣闊服務空間的DTTB廣播體系。這才是DTTB的全勝贏家。在此前提下,固定式接收的問題留做下期討論,而“移動電視”的公交車運營模式已經談得太多,且不適用于戶外廣告空間非常有限的非大都市地區,因此,本文側重談談“移動電視”的另一運營分支——“手機電視”。
2005年中國移動電話用戶是3.84億,只少許低于全國廣播號稱4億臺電視機的擁有量。但如果計算實際開機數量和開機時間,手機一定大大高于電視機。因此,當我們在運籌帷幄DTTB的時候,就不能不去關注如此巨大的“手機電視”潛在市場。而且,廣電還有《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管理辦法》的政策性保護,完全有理由在做好DTTB的廣播服務的同時,對服務人群進行層次化細分,進而針對不同的人群結構和不同的個性化需求,開展面向手機用戶的分眾式廣播。
一. 何為“手機電視”
一年以前,英國最大的移動通信公司Vodafone聯手Motorola和20世紀福克斯影視公司,制作了一部專為手機使用的電視劇《24:陰謀》,在13個國家對手機用戶同時上演,這部劇情的特點是快節奏、多視角,短小精悍,緊扣心弦,令人看了一部就想下一部;隨后,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斥巨資攝制手機互動情景劇《白骨精外傳》,計劃拍攝365集,每集5分鐘,現已進入后期制作,不日將與手機觀眾面約,相信也與《24:陰謀》同理。這決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手機電視”的歷史必然。因為以手機看電視,明顯區別于傳統電視,主要表現在:
(1)收視方式不同,它是圍繞個性化需求而個人獨自看,而且因為屏幕小而不可遠看;
(2)手機功能的主體不同,它的功能是以雙向通信為主,不可因為作為輔助功能的電視而貽誤正常通信;
(3)受眾收視習慣不同,它將受到通信等主要功能、小型化后的供電能力、受眾對手機的依賴程度、與手機相聯系的個人習慣、閑暇時間的特征等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主動收看電視的時間不會太長,而被動收看幾乎不可能,這就是說,根本不適應廣告經營模式;
(4)受眾群體不同,傳統電視針對的受眾多為休閑,換句話說傳統電視是“有閑階層”的,而“手機電視”是“有忙階層”的,忙里偷閑隨身帶著看,而且在“有忙階層”中還可以進一步細分,而被細化的人群層次結構正是窄播服務的用武之地。
當然,用人們已經接受的傳統電視去比擬“手機電視”,以此包裝與宣傳它的業務,尚屬未嘗不可。然而,以傳統電視內容和傳統電視體系去設計“手機電視”的運營模式和技術體系,顯然將付出探索的代價。
由于“手機電視”的內容源頭已經發生了衍化,要看“手機電視”的人群更加趨向于匹配個人生活習慣的電視內容,而不僅僅鐘情于作為工具的“手機”。從內容到服務,如果把“手機電視”局限于“手機”樣式的花樣翻新,又是“以偏蓋全”。隨著人們“數字化生存”的深化,穿越“手機電視”的發起與應用,新型的“手機電視”接收工具還會出現。“手機電視”將推動和發展與其伴生的一族終端,比如便攜式電視接收機、PMP、PDA、筆記本電腦、GPS圖示儀(私家車與私人游艇)等等。這些便攜的數字化終端都是時尚的“年青”尤物,比起60多歲高齡的電視機,顯然生命力更強、更旺。這已為BBDO所進行的市場調查所充分肯定(詳見上期的視頻終端需求調查)。
除此以外,合理的“手機電視”業務應該構造在一個什么樣的網絡上,同樣是不可忽視的重大抉擇。還不能認為長出莊稼的土地,就一定適合這種莊稼的生長。同理,確實是在ICT網上創造了“手機電視”,但那是因為在2001年初,國際電聯(ITU)定義了“新電信環境”的概念,當民營化(Private)、競爭化(Competitve)、移動化(Mobile)、全球化(Global)形成全球電信的總趨勢時,全球ICT的業務總收入因之降到了谷底(詳見圖1),而恰恰就是在這個2001至2002年的下降拐點上,萌生出最初的“手機電視”,足以見得并不是“手機電視”要出現在這個網絡上,而是這個網絡需要“手機電視”的出現。再者,當隨后(2002年9月)在廣播網上出現DVB-M(或DVB-x)的手機電視模式以后,DVB項目組還沒有來得及在赫爾辛基、柏林、米蘭的三者之間選定運營實驗場地,國際電聯無線電部門(ITU-R)就以超乎尋常的工作效率,采納DVB-H(DVB Handheld)為“手機電視”的推薦標準。這一切只能表達一個潛臺詞:最初出現的“手機電視”,那是ICT的戰略突圍!
由此可見,服務于“手機電視”的全系統就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一個手機,或一種網絡,更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電視節目。根據“手機電視”的受眾需求和經營需要,全系統的業務供應鏈,應由“內容(分眾廣播)→服務(廣播/窄播)→網絡(運營模式)→顯示(便攜終端)”所組成,這4大基礎要素的分層結構,縱向合成,構建了“手機電視”的整體。任何取其一或取其一部分,以傳統電視的橫向理念來描述“手機電視”,不僅將“手機電視”引入誤區,而且將貽誤DTTB的天賜良機。
二. 電信的單網手機電視
由于ICT對“手機電視”的迫切性和敏銳性大大高于廣電,因而在國內還是電信率先提起了“手機電視”。從2004年初起,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的各地方公司與央視公眾、上海東方龍、廣東衛視等王牌電視媒體相繼合作,推出了基于WAP門戶網站的手機電視業務。但是,它們依托的是2.5G或2.75G的網絡結構,即利用中國移動GPRS/EDGE網絡或中國聯通CDMA1x網絡,為手機用戶提供在線直播或點播的流媒體音/視頻服務。此種無線數據網絡技術與互聯網技術同出一轍,已經非常成熟。然而,暫不談此方案從行業管理上看是否可行,僅從技術體系上看就不可行。理由有三:
1.帶寬不夠。以中國移動為例,目前采用的是2.5G可變速率數據連接的視頻服務。當占用8個時隙時,理論上最高傳輸速率能夠達到171.2kb/s。但是,根據實際無線運用環境,GPRS分別選取CS1(9.05kb/s)、CS2(13.4kb/s)、CS3(15.6kb/s)、CS4(21.4kb/s)的4種編碼方案來適應不同業務,目前的GPRS還只支持CS1和CS2,最高速率僅為115kb/s,再考慮各種開銷和信道編碼等因素,中國移動2.5G的GPRS服務寬帶僅為25kb/s;中國聯通也同樣,采用2.75G的CDMA1x服務寬帶也不過為60~70kb/s,可是要達到QoS的視頻服務質量,即使采用目前最好的視頻壓縮編碼技術,如H.264或AVS,至少要以現有手機還原成為QCIF(176×144像素的通用圖像互換格式)的圖像,而所需穩定凈荷帶寬至少要達到128kb/s以上。所以,還仰仗著最高傳輸速率可達1.92Mb/s的3G。
2.不能廣播。即使在移動通信網中引入了3G,甚至采用了“4G”的WiMax(World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基于IEEE802.16的微波存取全球互通無線寬帶技術),仍然還是以網站式的點對點的點播服務,勢必造成網絡傳輸中大量重復的數據負荷,不僅造成網絡資源的無謂浪費,還將累積形成“信息漏斗”而為難網絡的均衡管理,只有實現點對多點(PTM)的網絡多播或組播方式,才能緩解網絡的擁塞。而國際互聯網流媒體聯盟(Internet Streaming Media Alliance,ISMA)新近通過的3G組播/廣播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