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攜手新疆電視臺譯制中心共建中國首個大型譯配網絡
2005-12-12
本刊編輯部 依馬獅網
2005年11月,中科大洋成功中標 “新疆電視臺影視劇譯制網絡項目”,為 “西新工程”增加了一個美麗的音符,也開創了國內大型譯配網絡的先河。
新疆電視臺譯制中心承擔著為全區少數民族觀眾提供民族語言節目的譯制任務,每年有超過1000小時的影視劇和電視片被翻譯成維吾爾語和哈薩克語,傳送到全疆1000多萬少數民族家庭,預計2006年節目量將達到3000小時,而現有設備基本已達極限;而且,在譯制過程中,抄寫臺詞、翻譯、校對等工作目前均采用“錄像帶—鋼筆”的工作模式,而分配這些任務也完全依賴人工操作;最重要的是,由于傳統的視頻設備與音頻設備無法互連,所以即使能夠完成視頻的網絡化編輯,也只能依靠錄像帶作為載體與現有音頻工作站進行節目交換。要改變現有工作模式以提高效率,用戶方需要建立一個視頻、音頻、文稿編輯一體的網絡化環境。
憑借豐富的廣電經驗和強大的系統集成能力,中科大洋在激烈的競爭中得到了用戶的認可:“我們看重的是大洋在視頻、文稿系統建設中的豐富經驗;并且我們也注意到大洋近幾年在音頻制作以及視音頻系統互聯互通方面取得的成果?!毙陆娨暸_譯制中心的負責人如是說。
的確,在200余臺的工作站點中,文字工作站點使用了大洋專門為譯配工作研發的編譯軟件,該軟件使用unicode編碼,支持維、哈等少數民族語言輸入,可以完成抄寫、翻譯、校對、審看等工作;更加出色的是,這款編譯軟件可以實現臺詞內容與時間線的同步聯動,用戶可以通過臺詞內容迅速定位到相應的視頻畫面;上載、剪輯、字幕制作站點配備了大洋新近推出的D3-Edit視音頻一體化非線性編輯工作站,高質視頻和24bit音頻信號的上載在一臺D3-Edit上即可實現;在配音、擬音、混音等站點,采用了Merging Pyramix音頻工作站。在所有工作站點中,調用的視音頻文件都保存在中央存儲體中,實現了無帶化、基于文件的素材、節目共享;并且創造性地借助XML格式標準交換文件,實現了未經合成的節目工程文件在D3-Edit與Pyramix之間的互換,消除了廠商間的壁壘,也消除了視音頻編輯的壁壘。
中科大洋
譯制網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