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卓有遠見者和創新的人,他們站在標準前沿,利用和創造技術推動創新。浮現在我的腦海里的有物理學家特斯拉、發明家愛迪生、立體聲之父布魯姆林和無線電之父馬可尼等。

但現在硬件和軟件方面似乎更側重于再創造和模仿過去的經典(50多年前),而不是創新。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廠家把重點放在更高的取樣率、更好的參數規格、更低的噪聲和功耗,而在那方面我們差不多實現了我們能夠做到的一切。因此下一個創新和發展領域是什么?音樂制作技術下一進展是什么?
專業音頻領域的TSP
我認為即將來臨的大變化之一是利用觸摸屏(TSP)的觸摸屏技術。
重新規劃音樂制作工具現在正當時。我環顧四周,我看到TSP的使用無處不在,從智能手機到收銀機,從汽車到機場售票終端。iPad的快速普及和成功預示著TSP的利用價值。那些懷疑iPad效果的人(在2010年4月推出),可以關注一下Apogee、Behringer、Mackie、PreSonus和其他公司,他們推出了新混頻器或接口,并且他們認為iPad控制不會是曇花一現。當利用iPad作為一些混音器的控制面,就意味著沒有iPad,他們根本不能工作。獨立的app新增到音樂制作和錄制中,如Auria、GarageBand、Novation的Launchpad和Launchkey等各種形式的軟件合成器。例如,GarageBand音樂制作應用軟件用戶可以為每首歌錄制多達八條音軌,并且有許多樂器和音色可供選擇。還可以增加音效,如混響、回音、音量。這都代表了行業發展的方向。
為什么呢?那些引入iPad的制造商意識到在設計新設備時沒有理由要推倒重來。擁有iPad的DSP芯片和接口的屏幕已經存在,只需編寫軟件前端,上傳到iTunes非常簡單,軟件也易于升級。增加了便攜式無線接口的便利性,這使得工程師能夠自由地調整監聽混音或在主控制室混音,而不是依賴于一個固定的控制室,這些都是有巨大的好處的。當然,在數年以前,這似乎還是一個夢。
既然混頻器和合成器已經安裝了TSP,那在音樂制作工作室出現觸摸屏又始于什么時候呢?其實,確實存在。Auria是iPad上觸摸控制的數字音頻工作站。Steven Slate的Slate Pro Audio Raven MTX/MTI 控制器讓我們想要達到的目標成為事實。這些都是漸進型設計,根據各地熟悉的工作流程和視覺設計。即使熟悉了觸摸控制方式,一些工程師也并不急于去改變。我覺得不需要對那些“堅持以自己的方式”的工程師有異議,而是更多地應該控訴設計者沒有解決TSP的現實。有一些任務TSP自然出類拔萃。繪制波形或自動隨手指移動是我喜歡的功能,但有TSP的有些方式令人沮喪,盡管他們認為這是在創新。

像Auria軟件模仿控制臺的外觀,由于iPad的小屏幕尺寸(9.75英寸對角線),當嘗試推過小按鈕,如靜音和獨奏按鈕,可能令人沮喪,它比iPhone鍵盤更小,我曾經按錯了這些鍵中的其中之一。當我的手指模糊我試圖操縱的控制或者按鈕或菜單時,可能會導致錯誤,這在iPhone上可能比較尷尬。即使是在一個更大的屏幕上,像46英寸的Raven MTX,有次,當我試圖去觸摸一個按鈕,由于觸控界面或視差的誤差,碰到不同的相鄰的按鈕。靈敏度是另一個問題,必須加以解決。當我在Raven工作時,有好幾次,甚至當我正在觸控別的按鈕是,一些按鈕才被激活。按鍵才亮起,甚至是我的手指已超過八英寸遠了。
但這些問題將隨著我們前進的步伐迎仍而解。有跡象表明,有幾個觸摸界面設計工作非常好,像Mackie的Master Fader,Apogee的Maestro和Behringer的X32-MIX iOS應用程序。大家達成的共識是不想放太多在屏幕上,保持按鈕大小合適手指,合適我們主要的“輸入設備”。
TSP的缺點
當然也有反對者,有些人認為TSP永遠不會取代混頻器、推子、旋鈕和音樂鍵盤,他們可能是對的。他們認為,觸摸在手機上使用非常好,但不是在工作室。我不知道,他們所說的是否類似于二十年前當有人提出我們可能會電腦錄制,取代調音臺和磁帶。在那個時候看起來似乎是“異端”的論調,但變化的確發生了。
有提到一些正確的異議,例如,沒有觸覺反饋,會有手臂疲勞,界面設計挑戰性大,油膩的屏幕和聲音反射等等。設計師將如何克服這些障礙?可通過學習已在使用中的成功設計。我看到TSP在機場和雜貨店使用,我沒有聽到人們抱怨不準確或油膩的屏幕。(Raven自帶一個屏幕清潔劑瓶)對于TSP而言,最終的輸入設備必須適應人的手指。界面需要設計成適合手指,替代掉鼠標,和較大型調音臺方式大致相同,多個模塊用推子代替旋鈕。觸摸反饋的需求永遠不會消失,因為任何人只要在屏幕上混音或玩iPad會證明這一點。但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塑料鍵盤代替了木和象牙,電腦鼠標變得比Penny + Giles推子越來越普遍,觸摸屏將可能只是一個時間問題。熟悉觸摸屏是其中的關鍵所在。我從來沒有想過我能用軌跡球進行推桿移動,但現在我很擅長了。
TSP在音樂制作中取得成功
我認為想讓觸摸屏技術變得越來越普及主要是廠商應想法設法使觸摸屏適合我們的工作方式,減少很多現有設計帶來的困擾,以及工程師愿意調整到新界面問題。下面是我看到的一些障礙,以及TSP在音樂制作中成功的一些建議。
1、TSP不應該像鼠標和鍵盤。老實說,有一些的確有些任務用鼠標/鍵盤比在觸摸屏上容易。Raven上macros讓人興奮。
2,低延遲絕對至關重要。這是第一道關卡喔。觸摸屏必須提供像旋鈕或推子立即反應。在當今世界,工程師經常使亞毫秒或多重采樣參數來調整,有緩慢或延遲的控制界面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3、界面需要重新設計,甚至是重新想象,利用這一新技術的優勢。這個新的作業面需要提供新的可能性,而不是把同樣的設計搬移到屏幕上。Novation的Launchkey iPad或Traktor DJ,針對延遲、鑲邊等,提供在X和Y軸上用手指拖動變量。
4、TSP必須適應我們現有的工作流程,而不是迫使我們改變一切,才能為我們所用。界面需要進行設計,以使過渡期更快、更簡單、更輕松。我記得RADAR界面看起來大約2英寸遠程即時連接。
5、“越大越好”這句老話可能對于TSP不湊效。具備可同時訪問24至48個模塊的觸摸屏不是真的需要。能夠從一組控制快速遷移到另一個虛擬工作界面可能更為明智。我喜歡僅使用調音臺的某些部分,不需要站起來去調節那些離我八英尺遠的EQ。
6,盡管有些人反對在控制室中使用大的反光材料,但我們卻使用了多年這樣的調音臺界面,甚至在SSL中心部分使用玻璃監控窗口。有辦法解決這些問題。當玻璃屏幕角度適當,自然沒有反射到耳朵,這是至關重要的,可行的。
7、精準度是至關重要的:能夠精確地控制參數,沒有隨機誤差。我必須確認,我觸摸到的就是我想要它完成的那一部分工作。
8、對于TSP的未來和他們將用在錄音室的新功能,我很興奮。更大的iPad出現(蘋果據傳今年發布一款12英寸的iPad)預示著將會有更多的觸摸屏Mac電腦將出現。我能想象在帶有觸摸屏一個21英寸的iMac上運行DAW,角度為30度,擱在我的書桌上,擺放的位置正好在我鍵盤的上方。加上一個大的主屏用于瀏覽,帶縮放功能,或者跳音調整(波形編輯、多點觸控插件編輯)。

Slate Pro Audio的大型觸屏調音臺Raven ,觸屏界面有著相當好的響應能力。支持所有常見的DAW,還有表頭、自定義控制器以及多路輸入輸出和對講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