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電影產業的高速發展,我國影院的建設逐漸細分化。EBOT藝恩日票房智庫于近日發布數據,近1個月內新增影院74家,其中4-6廳的中型影院數量達29家,中型影院逐漸成為近期開業的熱點。中型影院成“寵兒”的主要原因是制作成本低,面積小租金費用較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節約成本。其次,中小城市的市場空間有限,建設中型影院也能夠物盡其用。

我國的影院建設速度過快,一些影院已經趨于飽和。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北京影院數量達到169家、銀幕數963塊, 平均2.2萬人就擁有一塊銀幕,人均銀幕數居全國一線城市之首。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去,不僅通過減少影院的建設面積來降低成本,推出特色影院也成為“時尚”。據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副巡視員趙志勇介紹,目前北京的電影院已經趨近于飽和狀態,為了擴大市場空間,政府將引導多品類、細分化的主題影院。
今年初,北京成立了三家特色影院,中國電影資料館小西天藝術影院、耀萊成龍國際影城五棵松店、新影聯華誼兄弟影城望京店分別放映藝術類電影、經典電影和兒童電影。
為了吸引觀眾,這三家影院播放的特色類型電影價格普遍較低,國產片的價格僅為10元/張,海外引進的電影票價是20元/張。
北京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院院長陳少峰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特色影院的建立有助于推廣藝術電影,并為其提供了放映平臺,低價售票也是吸引人們走進影院的一種方式。但是由于文藝片的受眾人群較少,以及政府推出了相關扶持政策,特色電影的發展仍然困難重重。
“想要通過影院細分化來吸引關注,除了在影院建設、播放影片的類型上有一定的考慮,還可以利用非黃金時間段,提供不同的觀影方案。或者制作一些電影‘通票’,借商業電影拉升藝術電影的票房,提升我國電影的文學性,通過不斷制定新的觀影方式,出‘奇招’引人入勝,才能使影院獲得長遠的發展。”陳少峰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