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矚目的全球首個“超感官空間”——“聲立方”于8月21日至30 日在上海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原2010上海世博會法國國家館)這一歷史地標建筑內隆重上演。本次活動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指導,上海音樂學院及上海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主辦,中國美術學院及上海交通大學協辦;而作為國內首個專業從事音樂工程的創意團隊,費迪曼遜四維團隊也應主辦方上海音樂學院的要求,有幸參與了次此項目的相關系統設計、音響布局、聲學處理等工作。

四大主題:“宇宙,城市,人類,情感”——現場探索“全球首個超感官空間”
第一樂章:《電波協奏曲-Wave concerto》
這是一場聲音起源的探究。變幻的電波聲是一切聲音的初始狀態,是前物質世界的遺物,同時其又是現代工業社會的象征,現代的聲音文明從此起步,聲音編碼承載一切有聲或無聲的訊息。在開場作品中,創作團隊獨具匠心地引入了“無線電交互”這一方式,而由“全息聲”技術展示出的電波滴答、實時交互…仿佛身處于一個前所未有的波場之中,帶給你我的是過往文明,抑或是宇宙之聲、外星訪客…….或許只有你于現場親自探究后,才會有所感悟。

第二樂章: 《城市迷陣- City-Maze》
這是一個關于上海的記憶迷陣,更充斥著每個上海人共同的“回憶”、“聲音”和“味道”,從上海閑話到地鐵呼嘯,從工地噪音到電聲打擊,從城市發展到家長里短….主創團隊更為此面向網友征集了用手機視頻拍攝的生活場景,在極大地豐富了聲音表現內容的同時,更以“手機”這一當代人再也離不開的物品為短劇之線索,將過去、現在與未來交織在一起,令夢幻與現實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的確,城市聲音帶著我們穿梭在這其中,而我們聽到的,遠比聲音本身要多得多…

第三樂章: 《聲影二重奏-Sound-Body Duo》
這是一個虛擬的心理世界 ,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將在一個由人物、聲音、銀幕等共同營造的空間里呈現,我們在現場,看到的不僅僅是舞者的舞姿,借助“聲、光、電”的跨界,現場每個人都將深深感受到的是是舞者的內心世界和對現實世界的態度;在聲與光、光與影的二重奏之下,聽眾們仿佛也進入了舞者的內心,甚至與其融為一體;或許,在這樂章中,我們看到的,也是自己的內心吧。

第四樂章: 《浮生之歌- Spiritual of floating lives》
這是一次對生命的救贖。這浮生之歌,在現場“全息聲”技藝的襯托下,時而肆無忌憚,時而如夢似幻,城市化與信息化進程,使聲音迷失在各類媒介中,源自我們自身的聲音竟成了奢侈品。用聲音來喚醒城市,挽救聲音,也就是在挽救我們自己。

而這四個樂章,陳強斌教授表示,是一個整體,更是一場音樂的“儀式”;對此次展演,其也感嘆道,讓音樂(展演)進入美術館 ,這是意義非凡的 ;最重要的是,我們所處的空間內…周邊的黑幕(聲學模塊),129只音箱….我們從技術和硬件著手,共同搭建的3D(全息)聲音空間,所以說,此次活動還包含了技術的研發——對空間的處理、全息聲音的處理。可以說,這在全球范圍內,也是沒有發生過的;而對我來說,這也是一場探索性的研究之旅。
“全息聲”跨界感官享受,引來各方高度評價
憑借著領先全球“全息聲”等技術的深入應用和現場完美的聲學環境及藝術團隊的精彩演繹,場場展演得以爆滿的同時,更贏得了多方的高度評價:

觀復寶庫創始人柳費國、主辦方上音陳強斌教授、費迪曼遜四維董事長鄒四維合影
“今天看到這樣的演出,我非常高興,能將電腦、音樂和3D(全息聲)系統相結合,這是非常好的嘗試,對未來音樂的發展開啟了一個新的空間,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中國獲“格萊美”獎第一人、上海音樂學院教授 陸曉幸
“非常好!場景制作超出我想象,四個樂章的價值觀也超出了我的想象,制作合成非常棒;同時,演出人員精神狀態和表現出的正能量,讓我非常震撼,整個演出體現了一種精神的感召!”——觀復寶庫 創始人 柳費國
“聲、光、電整體結合的實現效果很不錯。”——上海舞臺技術研究所副所長 周建國
“ 這場表演,作為從技術到藝術的‘渠道’,時和空的音質都達到了,我對(全息)聲音技術的很滿意。”——上海海洋水族館有限公司 總監 羅振鴻
“音響效果很不錯,展演整體的呈現形式也很好。”——上海天文館建設指揮部展示部 朱達一
“很好的嘗試,花費了很大心思。”——上海科技館研究設計院 院長 忻歌
“各方面都很不錯的,從聲效構成、抽象概念等,包括來自四面八方的人聲等,都能夠體會到“全息聲”帶來的音效。”——首科眾籌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副總裁 吳卓瑩
“很好的體驗,涉及到復雜的聲學、光學和影像,并能將這三者的關系和空間很好的融合,特別是現場演出和情感的對接,我很喜歡!”——中國竹產業發展聯盟專業總指導 何根祥
“全新的體驗,仿佛就處在這個場景之中;通過科技手段,提升了藝術的表現力,藝術可以玩的更多更極致”——《東方文創網》
“不僅僅從‘聽’上感受到了音樂,更從視覺上看到了音樂,甚至從觸覺上摸到了音樂;129個音箱的布置,讓我在聽的方面達到極致,不會漏掉演出者發出的任何聲音,我能感覺到所有的聲音都包裹著自己,這也是我對整場演出最喜愛的地方”——《愛活網》
“一小時的表演轉瞬即逝,交互影像和實時處理的音頻尤為亮眼;《聲影二重奏》在利用了“全息聲”等技術的同時,更展現出了極高的可看、可聽性,是一場普通觀眾也能輕松享受的藝術盛宴!”——上海音樂出版社
“聲立方·演后談”,揭秘技術亮點,期待“聲立方”Ⅱ、Ⅲ
8月26日晚,當第四樂章《浮生之歌- Spiritual of floating lives》完結之際,整場演出了落下了帷幕。而緊接著,一場由主辦方上海音樂學院策劃的特別活動“聲立方·演后談”,則進一步延續了此次活動的藝術價值——這是一次深度解析“聲立方”藝術與科技的現場交流活動,以“表演藝術與科技”為主題,聚合了來自音樂、音頻、視覺藝術、新媒體等領域的專業人士、大師與現場觀眾們近百人共享了這場藝術交流盛宴。

本次“演后談”特邀中國數字媒體和錄像裝置的先驅、著名策展人、藝術家胡介鳴先生擔綱主持 ,其表示,在看完了整場展演之后,我更想引出的一個關鍵詞,就是“體驗”,這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一種感官綜合體驗;胡老師同時表示,整個四部的演出,結構還是比較常規的,從宇宙到在地記憶,走向人的個體思考到人的精神、展望等,在此,我想問一下這次演出的導演陳強斌教授,如何在這么一個正常的敘事結構中,在這樣一個充滿“3D(全息)聲音”等高新技術的空間內進行演繹?和一般沒有這些技術的演出區別在哪里?

對此,“聲立方”藝術總監、著名作曲家、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陳強斌表示:“其實,我們每位創作者沒有把問題和角度想得像胡老師問的那么“大”,打個比方,就像為鋼琴寫個作品,這個空間就如同一架鋼琴,當然,;其中有些創作都是很即興的,比如我們的燈光師,我把他稱作“空間光影設計師”,他是反過來構思——包括如何將音響動態、位置、高低頻在此現場空間中融為一體;此外,包括頂部的氣球,周邊的聲學布幔,都變成了我們整體考量中的環節,當然,這些個環節有著專門的團隊來研發:這是費迪曼遜四維團隊,因為像這樣的空間進行專業聲學設計是不同于隨意的演出的。”
此后,胡老師又提出了一個各方都比較關注的問題,現場技術最亮的亮點在哪里?對此,參與此次項目系統設計、音響布局、聲學處理等工作的費迪曼遜四維團隊代表,作曲家、費迪曼遜四維董事長鄒四維以及《電波協奏曲》整體設計、美國音頻工程師協會會員房大磊老師分別從“全息聲”技術和交互設計兩方面來解答了這個問題。

作曲家、費迪曼遜四維董事長鄒四維
鄒四維先生表示:“關于此次展演,我感覺有幾個突破:首先,這是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如此大規模的3D全息聲技術的應用,我去了那么的國家,看過那么多的演出,這是第一次、前所未有的,所以我感覺,陳強斌教授吃了‘豹子膽’,他就敢這么做!第二點,我們的這些年輕作曲家對于時空概念的突破——3D+時間軸,真正做到了四維的空間,這是一次很大的突破!第三,我從未來見過如此多樣的跨界藝術的組合,這太難了!這不僅僅關系到如何在藝術上將其整合起來,變成作品,管理更是難點——如何將這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各種復雜的技術理念融合在一起;第四,此次展演的聲學處理是時尚的、大型的、有效的,為3D全息聲音的表現和此次演出提供了合適的聲場保障!”

主創成員之一、美國音頻工程師協會會員房大磊
緊接著,《電波協奏曲》整體設計、美國音頻工程師協會會員房大磊老師對于此次展演中的交互技術做了生動的分享:“我們在手機上APP將手機上的傳感數據送入電腦,比如浮生之歌,每個演員手中都有平板電腦,作用除了反射光線和讀譜以外,最關鍵的就是內置了APP可以將相關數據讀取并傳送至現場電腦端,并在電腦中予以處理,聲音就會發生效果、頻率、延遲等的變化。”
隨后,《浮生之歌》的演員代表也感嘆道,在現場,我們感受到這樣的氣氛和光影——這形成了一個很奇妙的命題作文,我們每天的表現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很投入一邊演出,一邊加入自己的創作,我們很享受這樣的過程,包括融入了傳統、流行各種聲音、音色、表情去完成了這個作品。

包括《聲影二重奏》整體聲音設計、獨立音樂人楊揚老師、《浮生之歌》整體設計、上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作曲博士徐志博老師、跨媒體設計師達彥以及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教師包為躍等主創團隊代表也與現場觀眾共同分享了此次活動的研發創作背景、歷程。
主辦方同時也表示,此次活動的初衷是發起一項可以常態運行的當代藝術創新事件,并致力于持續推動前行,“聲立方”之后,一定會出現系列的“聲立方”Ⅱ、Ⅲ……我們都能感受得到,上海音樂學院的新興學科-音樂科技,已經在這條前行的道路上走了十三年,之后的“聲立方”Ⅱ、Ⅲ……,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