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中國廣播電影電視聯合會會長張海濤
張海濤: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
很高興參加第二十三屆媒體融合技術研討會,同大家一起探討媒體融合的新變化新趨勢,分享新思想、新技術。首先我代表中國廣播電影電視聯合會對出席本屆研討會的各位來賓,同仁和各位來自海內外的嘉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和由衷的感謝。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傳媒行業正在 經歷一場深層次的變革,以移動互聯網為代表新媒體快速崛起,帶來媒體格局深刻調整和重大變化,傳統媒體面臨支撐力影響力和輿論力弱化的嚴峻挑戰,轉型調整 和融合發展是中央著眼鞏固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壯大主流思想所做的重大部署,也是廣大媒體生存發展的必然選擇。
技術創新是技術發展的重要支撐,媒體融合需要技術創新的帶動和引領,但媒體融合的首要問題并不是技術本身,而是觀念和體制機制的問題,如果說廣播影視數字化是廣電的第二次創業,那么當前媒體融合是繼廣播影視數字化之后第三次創業。產業發展的經驗值得總結和借鑒。
2003年全國開始推進有線電視由模擬向數字整體轉化,通過數字化擴大廣播影視服務內容、服務領域,服務質量和服務方式,是數億電視機成為集公共傳播、信息服務、文化娛樂、交流互動的信息終端,為城市現代化、社會信息化做出積極的貢獻,當時我們的目標到2015年基本實現全國有線電視數字化,現在已經過去12年,有線電視數字化率已經超過80%,基本實現當年確定的目標。在廣播數字化的進程中也出現許多成功的典型和經驗,同時也經歷一些困難,其中最核心最困難的問題不是技術問題,也不是資金問題,而是觀念和體制問題。
昨天晚上到了杭州,晚上在一起聊天,說起時間過的很快,記得2002年12月20日, 在蘇州開了一次全國的有線數字電視一次工作會,這一次應該說中國有線電視數字化帶有里程碑一個會,這一次會第一次提出中國有線電視整個推動的方式和布局, 第一次提出四個平臺的理念,當時的想法。就是、內容平臺、傳輸平臺、用戶平臺和監管平臺。在之前中國有線電視模擬向數字轉化到底怎么轉化,大家摸索很多, 走了很多彎路,一直找不到中國國情有線電視數字化發展之路。
2002年12月20日蘇州會議應該說為探尋中國有線電視數字化,真正起步于蘇州,蘇州會議在中國有線電視數字化當中非常重要的會議,我印象深刻,2002年12月20日 上午做了一上午的報告,講中國有線電視模擬向數字的轉化,談思路、談想法,為什么建四個平臺,四個平臺是什么作用,它們之間是什么關系,結果上午講完,下 午江蘇省廣電和我一起到基層去看廣電的情況,那天下午是討論,我沒有參加,晚上從基層回來的時候,我們的杜總和王聯走到我房間去,下午大家情緒非常激動, 對上午總局四個平臺的想法應該說態度非常激烈,所謂態度激烈不是擁護你的激烈,是對總局四平臺的想法反對持反對態度,第二天上午繼續討論,分組討論,我就 改變做法,我說明天上午大會討論,不分組了,誰有意見咱們充分聽取各家的意見,在蘇州2002年12月21日上午,這么一個會場,坐在上面誰發言誰上臺,第一次感受到那種思想的碰撞、觀念的碰撞,力的碰撞,我感受不到,文化大革命66年的我15歲,那時候并沒有感受,那是第一次感受到那么一種感覺,一個領導干部坐在臺下你的一些說法,得到大部分人的反對,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反對,當時在2002年 四個平臺出來之前,有線電視數字化一直是網絡公司在做的事情,那時候網絡公司叫唯一,是唯一一個承擔的事情,上撐天,頂天立地,上面拉節目,下面抓用戶, 但是當時的體制政府不允許的,廣電做節目只有播出去后才有做節目的權利,所以網絡公司做節目從政策上國家的大政策是不允許的,所以想法是現實的。第二個當時總局網絡中心就是一個干將,沒有一個用戶,所有用戶都在城市,都在華數,都在每一個城市,那個時候又想通過行政整合抓回來又做數字化,那個時候所有人都 是在各地整合網絡全國2億多用戶談何容易,總局從國情出發,從實際出發,把整個鏈條分成四段第一段 節目內容平臺,有媒體,有電視臺來做,第二傳輸平臺當時網絡公司來做,第三個用戶平臺,接入平臺,各個城市發展。再一個監管平臺,在這個鏈條上做的怎么 樣,由政府來監管,過去中間的傳輸平臺過去是唯一,因為整個鏈條都是它,后來分成四個平臺從唯一變成之一,模擬向數字轉化是一個行業的技術轉型,在轉型過 程當中,遇到真正確實有技術難題,科技司都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從來沒有因為技術阻礙這場變革,最大的困難是來自思想觀念、利益、體制和機制,這13年我們走過來,各地發展不一樣,當年都是一樣大,都是一起離開家門,通過13年的歷程不一樣了,華數現在成了500億 市值的上市公司,各地由于觀念不同,認識不同,自覺的程度不同,因此最后的結果不同。模擬向數字整體轉化是技術行業整體轉型,現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 不僅僅是技術,模擬向數字轉化是技術的轉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是行業的轉型。行業轉型給我們帶來思想、觀念、體制、機制方方面面帶來的碰撞變化將是 巨大的。
從2002年12月20日 在蘇州會議那種碰撞后來到了青島開全國第一次全國有線電視會議的時候,劉英山(音)在會上講話,我們在會上部署了,那個時候多少人反對總局的方案,多少人 對思路提出質疑,包括華數當時老總就是曹強(音),最后調整好,最后想明白,總局整體轉換這套模式是對的,所以及時做了調整,現在看華數已經和很多城市已 經拉開很大的距離。大家在模擬向數字轉化過程中經歷10幾年,回過頭媒體融合大家一定要有思想準備,首先轉觀念,轉思想,在這方面不轉,恐怕很多方面整個行業的轉型就是一句空話。
借這個機會說一說模擬向數字轉化遇到這么大的 阻力。為什么對江南寧市陳夢娟(音)多次表揚,多少人提起數字化皺眉頭,困難總比辦法多,一說數字化頭都大,就是陳夢娟(音)當時文化局局長來到廣電,她對廣電確實不熟悉,就是看了我這個講話到北京直接到辦公室,對這個事情想聽聽對有線電視數字化的想法,我跟她講了什么是數字化,什么叫整體轉換,如何轉換這個思路,想不到一個剛進這個門的人,用了100天的時間實現整個南京市78萬戶的模擬向數字轉化。她不懂,她不是干廣電,所以轉換也好,融合也好,轉型也好,問題不在于技術,不在于資金,在于思想和觀念,在于責任。現在世界一體化,全球信息化,在這種大勢情況下,廣電在走這種專業化、封閉式的路子已經確實不行,大家應該有這種緊迫感、責任感、使命感,應該有一種新的理念,新的觀 念來面對這種變革,只有這樣才能和時代同行和祖國同進和人民同在,否則我們這個行業就非常困難。
在廣電這個位置上整整工作15年,97年9月30日到2012年9月30日,現在在中國廣播電影電視聯合會當會長,聯合會本來叫廣播電視協會,到了協會當會長之后,2013年1月7日,但是整個廣電將近31家協會,所以感覺到廣電本來行業是一個整體,結果社會組織一大堆,后來考慮到如何發揮系統的優勢,整體的力量,把這些協會聯合成廣播電影電視聯合會,過去是一個行業組織,現在聯合會就成立樞紐型的行業組織,一共現在所屬的理事單位有249家,其中一級協會25家,二級協會55家,省級協會85家,協會學會,86年成立廣播電視學會,2004年改成廣播電視協會,去年5月29日 改成聯合會,學會、協會、聯合會經歷三個轉型,實際上是不一樣的,學會是一個學術的研究機構,它是盤點總結梳理已經走過的歷程,學術研究,協會是行業組 織,行業組織是行業,貼近行業服務行業,是和行業相生相伴相隨,所以現在面臨整個行業重大的轉型,行業轉型,社會組織也有這個責任和大家共同為行業的媒體 融合貢獻我們的力量。和聯合會應該急行業之所急,幫行業之所需,解決行業之所難,這一次ICTC的 會議本身是聯合會下面技術委員會具體在浙江杭州組建,這一次做了大的調整,過去把作為有線電視傳輸這么一個平臺擴充了一個媒體融合的平臺,所以聯合會要關 注行業的熱點、焦點、難點、重點,同時要關注行業的冷點、盲點、空白點。現在廣電兩大重點:一個媒體融合,重點、熱點、難點。第二個在關注2862個縣,現在2862個縣應該說在整個進程當中是最困難的,地面網絡電視整合70%網絡被整合,以盜版為生,郡縣制天下安,從秦始皇時期中國就是郡縣制。我1982年當廣電縣委書記,那一年對廣電基礎作用認識非常深刻,所以縣級廣播電視只能加強,如何度過難關聯合會正在走這個路子,正在走2862個縣,怎么樣讓它進,現在換個思路找出路的想法,用產業化解決貧困化。成立了節目教育中心正在做這個事情,今年有望解決500個縣,每年解決1000個縣。聯合會重點、熱點、難點,再一個冷點、盲點、空白點,2862個縣是我們抓的另外一點。
最后代表聯合會再次感謝各位嘉賓的到來,感謝 業界的大力支持,感謝浙江省新聞出版局,浙江廣電協會等單位的默默付出,希望個嘉賓各位專家暢所欲言,開放交流,為廣播影視的繁榮發展媒體融合提供更好的 思路,既能讓大家學習和引進先進技術,又不斷提高廣播影視技術的水平,開發更多國情的新成果,引領中國廣播影視行業的升級發展。
廣電人昨天和今天廣電人創造的,有信心有能力迎接挑戰,創造廣播影視的新輝煌,祝廣播影視明天更美好,祝大會圓滿成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