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演講實錄:
杜百川:各位早上好。
現在大家都說壓力問題,壓力有各種各樣的壓力,到底怎么辦,實際上最后要我們重塑廣播架構。很多現在對互聯網+抱有一個比較恐懼的心理,好多都要把我們+掉,實際上這是理解問題。互聯網+理解關系提一些看法。
互聯網+原來三種提法,一種三網融合,一個互聯網+,一個媒體融合。一個從網絡層面,一個從業務層面,一個從媒體層面。三網指通訊網,廣電網和 互聯網。互聯網不是一個實體網,在通訊網或者廣電有線電視網的寬帶上,實際上可以稱為通信+或者電視網+,為什么說電視+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原來通訊網和電視網的業務轉向互聯網的方式也是互聯網+的辦法,互聯網+應當說不是一個不變的互聯網+,互聯網是一個變化的過程,非常簡單 的,舉個例子像馬云的阿里巴巴,他現在是用互聯網+的思維成功了,但是你要現在再做一個阿里巴巴,那是不可能,因為他變,生態環境因為阿里巴巴的出現互聯 網本身也就變了,而且在互聯網上失敗,過程當中失敗的要比成功的要多的多,所以說互聯網+有不同的描述,像互聯網思維,互聯網+,互聯網模式等等一系列的 說法。不是一個簡單的這么理解的。一定互聯網+就是現在運營模式,不是這種問題。
從我的觀點來看,我國媒體不會完全市場化,從現在來看,原因也非常簡單,因為互聯網+并不是一個互聯網實體+,因為中國對傳媒還有不同的要求, 電視事業制,互聯網實體又是國際化的,而我們要求電視實體還要有51%的廣電資本等等。這兩個差別就說明我們不可能采用互聯網實體+來解決廣播電視發展問 題,相反,廣電首先要+上互聯網,才能做互聯網+,盡快的+寬帶、+互聯網,才能做剛才國務院提到那些互聯網+的內容,同時也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只有互聯 網實體+,最后是一個什么情況,三大塊。節目制作、傳輸、接收,現在節目制作可以把所有臺的節目制作都放到云上沒問題的,臺最后只剩下播出。第二傳輸現在 也可以都放到云,因為公共傳輸,前段都放在云臺上,接收現在還有一個虛擬終端,基本上也在云上,這樣一來不管什么云都用,最后造成一個什么效果,廣電最后 只剩下節目播出和內容,剩下可能什么也沒有,包括云服務仍然誰主導的問題,誰主導做云服務的問題,最近中央網信半在這個月發布了加強黨政部門云計算服務網 絡安全管理的意見,對云服務的提供制定了相應的安全管理措施。說明對于廣電來說云服務也要有相應的管理措施,什么東西應當在,什么應當不在,我們也討論我 們用的RS,PS這幾個關系究竟在什么場景下用應當有我了解。
實際上現在互聯網的管理和廣播電視的廣播也是有不一樣,如果正面消息叫正面系數,負面消息叫負面系數,找到一個消息所用的步驟,點三次才能找到 消息,叫搜索深度,經常可以發現在互聯網負面消息遠多于正面媒體,研究表明負面消息對人的吸引力遠大于正面消息,如果完全市場化。年輕人逐步從傳統電視轉 向網絡。一個人一直看負面消息,一個人一直看正面消息這兩個的狀態是不一樣的,所以說對青少年有非常大的影響,所以建議一定要建立一個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 互聯網媒體也好,要有一個統一的評價評估機制和管理機制,政策應當逐步統一化。
不管是互聯網+,還是現在說的電視+,都應當是優勢互補,一體化向正確的方向發展。這個在習近平講話里面非常準確,實際上“+”還有包括融合、 改造、吞并的意思,應該如何融合?向什么方向改造?誰吞并誰就有一個主體問題,廣電做好廣電+互聯網+智能+Wifi,互聯網不僅不會成為我們的壓力,而 且成為我們廣電發展的動力。
OTT,談OTT色變,美國一個咨詢公司叫Parks Associates認為2015年是OTT年,去年年底到今年,世界許多公司密集開始開展OTT業務,標志著原來區域性的電子服務,各個國家的電視非常 區域性的,我國電視到別的國家幾乎沒有,優于NETFLIX業務全球擴張標志著原來區域性電視業務已經成為全球化的業務。整個視頻收入1850億,所有定戶的收入在1040億,OTT服務才40億,也就是說僅用戶這一塊也只是領頭,并不像有的人傳說現在OTT已經把視頻業務全部吃掉,不是那么回事。這是非常準確的,今年調查報告的部分,現在只是仍然占總數的領頭。從市場預測來看,2018年美國OTT市場是現在的2倍或者3倍,有一個估計差,不像有些人說的那么厲害。
什么因素支撐著美國OTT市場發展。第一智能普及。第二消費者意愿和手段齊全,美國大部分的家庭都是付費電視用戶,而且發達國家當中最貴的。也 很少公共服務的這樣的內容提供,不要錢內容很少,美國人愿意付費給OTT,OTT比一般付費電視要便宜,手段也多樣,老年人也會用。第三數字內容市場比較 健康。同時擁有全球領先媒體、娛樂、技術和新興市場的生態系統,為什么OTT在美國會發展,就是因為這幾個相互促進產生的結果。第四FCC日前通過網絡中 立法規,將寬帶歸為公共事業,防止寬帶提供商關斷或阻礙數據流,以往這是妨礙OTT業務增長的明顯因素,業界認為“網絡中立是OTT提供商的重大勝利,這 將鼓勵投資和促進增長。Netflix在美國市場的成功。
現在美國OTT上分眾市場,現在OTT跟Netflix競爭不可能,就是在分眾、體育、專題、影視等僑民、少數民族和特殊人物,從本質上來說 OTT最貴,根據美國咨詢公司研究報告:在歐洲、德國的有線平臺大概每戶86歐元,衛星是33歐元,地面數字電視是20歐元,IP電視比有線略高,大概 89歐元,但是waptv每個69歐元,原因要用CTN,CTN在中國普及率不高,另外一個價格比美國相對要高。第二用戶量大的時候廣播比OTT便宜。
成熟程度來看中國數字市場的生態成熟程度大概在30%幾,美國達到80%幾。這個報告是世界經濟論壇的2015年,應當比較準確,從這個角度說中國和美國數字生態系統和寬帶普及率相差非常大。所 以流媒體業務在中國普及率非常困難。原因很簡單,1、寬帶普及度比較低,2、消費者有很多免費內容,付費意愿比較低,3、內容和生態系統成熟比較低。4、 網絡立法相對滯后。到目前為止電信法還沒有。5、流媒體業務和原來的電視業務差別不大,規定有七個牌照,七個牌照的內容差別有多大很難說。
寬帶電視,今年目標新增FTTH,光纖到戶要8千萬戶,4G要覆蓋城鄉和鄉鎮,三大運營商通過基礎設施超過4300億,不知道是有線電視的多少倍,這個壓力確實比較大。工信部公布寬帶用戶超過7.8億,固定寬帶接入用戶突破2億戶。
可以寬帶狀況2015年統計一張表,比較虛擬運營商、有線電視、電信運營商和移動四個比較著名四大網絡現成的狀態,收入的平均變化可以看到有線 還要比電信和移動要高,而投入有線在平均水平,而移動因為現在正在轉換4G,投入比較高的,從這個角度說實際上電信的壓力也不小,而且這個上面還有個非常 有意思的,FTTH,FTTC和LTE或者無線不同覆蓋率生存能力,這張圖非常有意思,是今年寬帶報告里面。
可以看到光纖到戶的生存能力不到40%的時候就不行了,可以看到光纖到戶的臨界點在44%,注意一下這個叫凈現值,把未來20年的光纖投入掙的 錢乘一個系數,最后看投資是正還是負。移動比較好一點,逐步建立到44%,光纖到戶也有非常大的問題,對于自己和村來說,這個是原來拉絲拉夫馬其頓來算 的,可以作為一個參考。
2015年4月研究報告認為美國有線電視比想象當中的要更穩定一點,就說現在輿論上、媒體上呈現的有線電視一落千丈,但是實際上真正去調研生存能力比它現在的輿論要好一點。
下面一個來自互聯網電視,網民規模發展實際上不是很高,是48.8%普及率,略高于全國平均值,全國平均值是47%,網絡視頻增長率今年6月到 去年年底的增長率只有6.5%,增長率也不是很高,從這個普及率來說還略有下降,2013年61.3%,2014年66.7%,網絡視頻的增加不像有人說 的那么嚴重,而且中國的寬帶從世界排名來說,這個是世界經濟論壇的排名,中國在固定寬帶排51位,數字大概13.6%,移動寬帶大概占21%,這個數字有 人覺得可能有點低。下一個就是華為提的數據,寬帶狀態里面,國家平均37%,城市52%,郊區農村21%,有的人又覺得略高,因為這個的寬帶到底什么是寬 帶的定義不一樣,大概是2兆就叫寬帶,而世界各個國家寬帶定義不完全一樣,這個比例就會有非常大的區別。
互聯網電視對傳統電視的壓力隨著普及率會提高。另 外一個來自于視頻。移動視頻將來占70%互聯網能量,移動用戶達到10億用戶用了11年,移動寬帶只用了5年,工信部發布9月通訊月經濟運行情況表示我國 通話量連續九個月負增長,手機上網連續9個月實現三倍增長。移動互聯網將來會成為主要的競爭對象,手機網絡視頻去年半年增長率在13.3%,全國移動視頻 的增長根據伴隨移動視頻播放的增長,傳統電視觀看有所下降,法國和俄羅斯從2013年開始,英國和美國從2014年開始,中國從2015年開始。一個標志 性數據就是全球廣告的投放,全球移動互聯網廣告投放比例在美國已經超過50%,全球在明年就會超過50%,說明廣告最跟市場走,哪個市場走的快就到到哪怕 區別。但是LTE廣播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因為LTE,因為EMBSMS只能60%用在廣播,還有40%用在UNIKS(音),將來移動仍然離不開廣播, 廣播也要解決跟移動的關系。歐洲想了一個辦法把地面數字電視和LTA在同一個發射機發射,比如說DVPT28兆,LTA用了5兆,可以在不同的時序給廣播,這樣用廣播來補充直接手機可以搜,用LTE的廣播,用自己的廣播設備大幅度的補充。
下一個壓力來自下一代電視升級的壓力,ATSC明年出來傳輸的標準,ATSC3.0,有幾個非常有意思的特點,一個不同馬力不同覆蓋區域同時或 者單獨覆蓋。第二乘峰覆用,可以把不同的功率疊加在一起,先搜最高那個,搜下來以后延遲一段時間把下面抵銷掉,視頻分層覆蓋,采用IP協議。采用廣播交互 推送相結合的變化,我國下一代地面電視標準制定的壓力來自如何處理和互聯網移動和無線網的關系。
深入研究無線廣播電視移動和無線技術的融合,加快我國NGB—標準的部署。最后是否來自視音頻升級的壓力。HDR超高清和侵入式的視音頻。三張圖明顯左右兩張不如中間一張,即使把左右兩張圖清晰度提高一倍,感覺沒有中間那張好,很多人認為HDR對圖像的改進遠高于清晰度,主要的標準化目前正在制定,關鍵制定新的廣電轉換特性和電光轉換特性,也就是俗稱GAMA,GAMA是傳統的東西,現在制定新的東西。
音頻里面值得關注非常有意思的東西,以前以通道為基礎的音頻,現在新出兩種,一種以對象為基礎的音頻,一種以場景為基礎的音頻,對象為基礎的音 頻根據揚聲器位置,來算出每個揚聲器應當發多大聲,然后造出音源,這種方式是新的方式,這種方式已經相應國際標準已經采用。還有一種以場景為基礎的音頻, 叫高階聲界,是一種數學模型,用具有不同方向性這樣的函數表達空間的強度,比如說一階是各項通訊,再加三個系數XYZ形成空間的描述,甚至是麥克風可以采 用跟系數相應的麥克風來實取,比如說像球型高階的麥克風,這樣跟剛才一樣,現在聲界重現每一個喇叭在每個求斜函數相加,最后來還原我的生產。這樣 Qualcomm已經有4階處理芯片。已經進入實用狀態。
最后一個收視習慣,自主點播現在越來越改變原來廣播頻道這樣的東西,正因為自主點播的趨勢改變傳播生態,同時改變我們的管理,我們什么時候只能 放多少外片,什么時候不能放什么,這個在點播面前完全失效,現在大多數智能電視機和其他機頂盒已經出現點播的菜單,這樣的改變使得我們必須改變我們的管理 方式。同時也會改變一些以前廣以收視率為基礎的,搜索啟動率,搜索播放率,評介參數都會改變。
互聯網、廣電、通信、媒體和娛樂正在重構。三網融合正從試點到全面推開,使互聯網、廣電和通信的界定逐步模糊。但互聯網和通信向電視進軍速度遠遠大于廣電向互聯網和通信進軍的速度。
所以重塑媒體融合架構下的廣電新體系,應當將來的任務,有幾條:
1、加大對廣播電視基礎研究,包括電視制式,圖像、聲音、壓縮、傳輸、遞送和用戶體驗等方面的投入,提高中國廣電在國際電視領域話語權。
2、加快制定高清、超高清發展規劃,完善媒體融合環境下的電視標準體系。
3、逐步區分大眾和分眾木也和投送方式,大眾節目重點提高質量和用戶體驗,分眾節目重點提高投放精準度和效率。
4、深入研究與移動、無線和互聯網融合途徑和下一代電視體系架構,加快與SDN/SDV/NFV,云、大數據社交媒體等新技術的整合。
5、做好“電視+互聯網和“電視+智慧”,成為寬帶中國、互聯網+、物聯網、智慧城市和智慧家庭等項目的推動主力。
6、建立統一的媒體評價指標、方法和體系,完善互聯網、云平臺以及混合架構等新架構下的媒體評價方法、安全和管理體系。
7、進一步完善廣播電視和電信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營造公平公正競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