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平板、電視、電腦,現代人的生活根本離不開這些設備。有了它們,我們的工作變得簡便快捷。但請閉眼想象20年前人們的工作環境,你每天背著笨重的電腦工作,忍受著閃爍刺眼的顯示器,還有高輻射對人體帶來的傷害……這就是在液晶顯示技術沒有被大規模應用前人們的工作狀態。液晶顯示技術,讓我們的工作生活變得更加輕松便利。
說起液晶技術就不得不提到液晶,也許這個詞對大家并不陌生,但它的起源和歷史一定讓你大吃一驚。1888年奧地利植物學家賴尼鐵茲在研究膽固醇的結晶特性過程中,發現該物質在溫度變化過程中,表現出奇特的熱熔性質,同時具備了液體的流動性和類似晶體的某種排列特性。之后,德國物理學家奧·萊曼詳細研究了它的光學特性,發現了這種白濁物質具有多種彎曲性質,認為這種物質是流動性結晶的一種,由此而取名為Liquid Crystal,即液晶。

雖然液晶早在1888年就被發現,但是真正實用在生活中卻是在80年后的事情了。1968年,在美國無線電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RCA)的沙諾夫研發中心,工程師們發現液晶分子會受到電壓的影響,改變其分子的排列狀態,并且可以讓射入的光線產生偏轉的現象。利用此一原理,RCA公司發明了世界第一臺使用液晶顯示的屏幕。“利用液晶材料可制造顯示器”這一信息的發布,標志著液晶正式邁向商業化。


隨著研究與發展的深入,液晶顯示技術被越來越多人關注。但由于液晶產業發展對技術和支撐產業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就全球液晶顯示器產業格局來看,形成了以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為主的“三足鼎立”的產業格局分布。
我國開始研究液晶顯示技術的時間基本與世界是同步的。在上世紀70年代初,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長春物理研究所就率先研制出液晶顯示屏。但在70-80年代期間,液晶顯示研究計劃未能列入國家科研攻關計劃,研究工作出現了低潮,逐漸拉大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直到上世紀90年代,情況才有所改善,LCD相關機構發展到10多家,但總體來說,早期企業的研究開發力量比較薄弱。
其實早在1980年,北京電子管廠就從美國引入了一條TN的液晶生產線。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國內并沒有真正發展起來。到了1998年,吉林彩晶從日本又引進了一條第1代TFT—LCD生產線,然而這條生產線也沒有真正投入量產。
直到2002年前后,由于亞洲金融危機,韓國現代出現了一些財務狀況,決定把液晶顯示部門出售,我國企業京東方通過對現代TFT業務的海外并購進入到TFT—LCD產業,2003年收購完成后,京東方投資建設了國內首條第5代TFT—LCD生產線。2005年,京東方北京第5代TFT-LCD生產線投產,填補了中國大陸液晶顯示產業的空白,結束了中國大陸的“無自主液晶顯示屏時代”,翻開了中國自主制造液晶顯示屏的新篇章。從整體來看,2005年應該說是中國大陸進入TFT—LCD的一個產業元年。
2008年3月5日,時任的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了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作用;而新型顯示器被列為報告所涉重大高技術產業化專項的第一項。隨著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振興規劃、戰略性新興產業決定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不斷頒布和實施,在京東方等企業積極推動與努力下,整個顯示行業由原來的韓國、日本、中國臺灣“三足鼎立”格局轉變成韓國、日本、中國大陸、中國臺灣的“三國四地”產業格局,中國企業的行業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得到極大提升。
2015年6月,在全球最大顯示專業盛會美國顯示周(SID Display Week)上,京東方推出全球首款10K大尺寸超高清顯示產品,而就在2015年年初,日本公共廣播機構NHK還曾表示,8K就是真正的終極技術,將不會有任何技術超越它。京東方副總裁張宇在接受采訪時說:“原本采用a-Si技術是無法生產10K超高清顯示屏的,但是現在京東方已經突破了技術瓶頸,這是液晶顯示技術新的突破。作為全球首款10K超高清屏,在顯示領域中國無疑是全球領先的。”

京東方82英寸10K超高清顯示屏亮相2015 SID(左為10K豎屏,右為10K橫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