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用力?嗯?轻一点原神宵宫,尿口扩张videos,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精品爆乳接种 ,荡公乱妇HD电影中文字幕


微博

QQ

聚焦2016“互聯網+”時代電視節目

—— 本文為聚焦2016“互聯網+”時代電視節目推新創新研討會發言摘錄

2015-12-09


中國記協黨組書記翟惠生:新聞要講歷史 文藝要講文化 服務要講科學

  所有的電視節目應該三個輪子一起轉,哪三個輪子呢?新聞必須要講歷史,文藝必須要講文化,服務必須要講科學。新聞必須要講歷史。換句話說就是我們要講好故事,新聞是當日發生的,但是作為報道新聞的人必須要把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弄明白,不懂歷史的,做出來的新聞是膚淺的,懂歷史的,做出來的新聞是能夠沉淀下來的。比如,現在說宣傳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五中全會開完了以后,媒體都在報道能生二胎。五中全會的實質是這個嗎?不是,生二胎只是它理念的落點之一,是極小的一個落點。五中全會的精神是什么?是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我們做任何電視節目,講歷史,就是奔著問題去和奔著回應問題去,奔著問題去是你的勇氣,能夠回應好這個問題是你的水平,這就叫講歷史。要把最難的新聞做出歷史感。

  文藝必須要講文化。這事太大了,不是小事。文化需要引導,我們現在一些電視人就是講究迎合,老說市場接受不接受,現在市場的接受度是你前10年、20年甚至30年引導出來的,以后的市場不要光迎合,一定要引導。這里有各類形態的文化娛樂節目,像××秀這種節目,全是跟著風,一窩蜂跑,沒什么可持續性。電視劇市場每年也有幾千集劇根本沒有播出,不過今年出現了《瑯琊榜》,讓我們看到了經典和文化的融合。好的東西一定有市場,要有長遠眼光。服務必須要講科學。服務是什么呢?實際上是一種科普??墒乾F在我們的科普,比如天氣預報,里邊有好多不科學的東西,這就是誤導。天氣預報經常說“受不利天氣影響,霧霾產生”,什么叫“不利天氣條件”?是對驅霾不利的天氣條件,并不是天氣不好,我們的表述一定要科學。不光是服務類型節目,別的節目也有類似問題,一說就是“領導第一時間”,什么是第一時間?怎么界定?科普不光是科教頻道的事,哪個頻道都可以有科普。只要你是給觀眾服務,你就要講科普,這才是真正的換位思考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如果電視人都做到了這條,內容傳到網上,能不被點擊嗎?

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董事長馬國倉:從“互聯網+電視內容”到“電視內容+互聯網”

  會議的主題是“互聯網+”時代電視節目的推新創新,其實推新創新不只是電視界,也是我們所有媒體人必須思考的一個命題。當今社會,我們處在一個信息發達的互聯網時代,對于傳統媒體人來說,這更是一個機遇和挑戰并存的時代,只有抓住機會,直面挑戰,勇于推新,善于創新,才能贏得未來。

  當前,新媒體渠道+電視內容產品,已經成為許多節目的標準配置,實現了電視臺、網站、微博平臺、觀眾甚至是廣告客戶間的多方共贏。但是僅僅這些還遠遠不夠,我們的愿景和努力的方向應該是從“互聯網+電視內容”逐漸轉變到“電視內容+互聯網”。

  首先,用互聯網思維創新節目。思維之變對電視創新來說至關重要,互聯網思維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提及,傳統媒體在“互聯網+”時代更應該認識和理解它。用戶思維是互聯網思維的核心,也是實現電視節目創新升級的最好推動力。從觀眾到用戶,是電視媒體需要轉變的,用戶思維要求電視在節目生產的各個環節都要以用戶為中心去考慮問題,要讓用戶參與到電視節目鏈條的每一個環節,從需求收集、產品構思到產品設計、研發、測試、生產、營銷和服務,抓住用戶心理,把握用戶需求,站在用戶的角度思考,以用戶需求為導向。

  其次,借互聯網渠道推廣節目。手段創新在互聯網時代是尤為重要的推廣方式。互聯網等新媒體具有更加貼近用戶的傳播渠道,這是電視所缺少的。隨著互聯網“原住民”和“移民”數量的越來越多,將互聯網渠道與電視跨界整合,能夠使電視節目更加廣泛、更加深入地達到用戶。“搖電視”、微信、二維碼、APP等傳播渠道,能實現電視節目的二次傳播,實現手機屏和電視屏的對接和互動,打破電視和觀眾“分離”的困境,重新搭建電視與用戶之間的橋梁??缙梁献骺梢哉f是電視融入互聯網的重要方式,從一屏到多屏,跨屏互動無疑給電視節目未來的創新和傳播探索出了新路。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管理司副司長、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秘書長王丹彥:用好IP理念,助推“品質制勝”

  當前,IP概念在業界炙手可熱,它是運用互聯網思維整合媒介資源的典型應用。在此背景下,一批具有鮮明的代入感和話題互動特征的新型創作發端于網絡平臺,拓展了電視節目創作與傳播的空間,甚至倒逼電視節目的品質升級。

  IP的第一特征就是它的市場屬性具備傳遞性??梢孕纬僧a業鏈上的多個產品市場,而各個產品之間的市場開發又能形成一股合力,共同為這個IP服務,共生共存。比如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系列,這一檔節目雖引進于韓國節目模式,但節目組依據本國國情和參與節目的明星家庭的個人特點,對節目進行了較為成功的本土化改造。該節目現已播出至第三季,獲得了良好的播出效果,第三季的冠名權更達到了4億元。有數據顯示,由第二季衍生出的電影《爸爸去哪兒》票房收入達7億元,推出同名手游后,當日下載量達到了100萬,注冊用戶超過1.5億,日活躍用戶超過300萬。湖南臺也充分抓住機遇,打造“芒果獨播戰略”,不再對外銷售互聯網版權,只在旗下的視頻網站芒果TV獨播,實現從創意、制作、播出到營銷的網絡聯動模式,有效地打通了媒體各部門之間的合作協調和IP產業格局的立體搭建。

  IP的另一個特征是具有壟斷性。除權利人同意或法律規定外,權利人以外的任何人不得享有或使用該項權利。目前,新媒體對于IP的開發往往要通過兩條途徑,一是自產,二是購買。對于大部分互聯網新媒體而言,市場培育時間較短,獨立成熟的IP不多。因此,目前和傳統媒體合作仍是最為可行的方法,從電視節目策劃伊始就進行全方位合作,運用多版權的運作方式,創造商業價值的最大化。比如江蘇衛視播出的紀錄片《你所不知道的中國》,便采用全媒體營銷的互聯網思維,啟動真正意義的IP策略。該片首次實現了網絡平臺與電視臺零時差播出,將鳳凰視頻個人電腦端、移動端、微博、微信、自媒體等超過1.2億元價值與推廣資源,與江蘇衛視TV端整合成全媒體播出與營銷矩陣。

  由此可見,IP既已具有強大的資源整合潛力,又具有豐富的文化積蓄與迸發潛能。一個優質的IP,才能打通從電視劇到網絡劇、從電影到舞臺劇、從真人秀到手游乃至一系列衍生品開發的全產業鏈。誰占據了IP的制高點,誰就可能獲得更具競爭力的資源。用好IP理念,抓住“可能”的機遇至關重要,但將“可能”轉化為現實才是真正的目的。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俞虹:“電視將死”是一個偽命題

  電視現在的背景就像北京的霧霾,讓人看不清楚,也充滿了生存的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界、管理者和業界同行探討所面對的共同問題十分必要?;ヂ摼W時代,人們總在說電視的生存非常艱難,也一直在唱衰電視要死亡,但是電視真的是這樣的狀態嗎?答案是否定的。在我看來,電視可能在市場競爭當中有艱難之處,但是一定要看到,面對整個傳播市場和大眾接收市場,電視的影響力、受眾依然是最廣泛的。我們需要認識的是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究竟改變了什么?互聯網對于電視而言究竟是怎樣一種挑戰?電視作為大眾傳媒的這種優質的資質、資源和專業能力其實是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可替代性。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所有的受眾,在他們接收一個節目或者在看一個傳播內容的時候,一定是舒適度、便捷度、需要度的綜合選擇。在這個基礎上,互聯網時代“電視將死”是一個偽命題,因為它本身對電視這個概念是一個模糊概念,因此,電視人要在這樣一個前提下看電視究竟該怎樣生存。在梳理總結今年“中國電視的掌聲和噓聲”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在一片泛娛樂化的背景中,實際上還有許多有亮點,還有許多值得我們欣慰的地方。

北京美蘭德媒體傳播策略咨詢公司總經理助理金桂娟:電視依然處霸主地位

  浙江衛視前總監夏陳安曾經說過,電視有著無以撼動的地位。因為現在大家把電視放在客廳的中間位置,在中國古代習俗中,這個位置是拿來供神、放神龕的,而現在擺放的是電視機。雖然現在很多年輕人圍著互聯網轉,但我們發現一個特別奇特的現象,就是年輕人如果成了家,他的家庭觀念和角色轉變會把他帶到家庭群體的收看氛圍中來,帶回到電視機熒屏前來,電視對于家庭有著特殊意義和價值。所以我認為,霸主地位電視擔得起。

  3年前,廣告收入超過1億元的電視節目并不是特別多,而現在我們看到,2014年,尤其是2015年有10幾檔節目的整體廣告收入就達到5億元以上,而湖南衛視的很多節目甚至一個單季播節目的廣告收入就能夠超過10億元,像《快樂大本營》,他們內部說這一檔節目能夠給湖南衛視貢獻20億元以上的連帶廣告資源和價值產出。

  那么,我們如何去理解它?一方面是電視本身的發展,另一方面是互聯網的深度融合,這兩者在一條線上推動了電視的繁榮和崛起。雖然目前部分二三線電視平臺可能在經營方面出現了一些困境,但我們認為,其實它不是一個無解的命題,更多的是大家對于新的傳播環境和市場環境中出現的一些不適應在調整過程中的一些反映。目前來看,電視節目仍然是視頻傳播的核心內容,沒有之一。這幾年很多電視同行在說,其實是我們養活了視頻網站,因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內容給視頻網站。從2015年全網視頻節目來源看,64%來源于電視平臺播出的內容,這64%的內容貢獻了全網視頻節目中75%的視頻點擊量。同時,電視劇和綜藝節目占全網82%的內容,電視劇58%,綜藝節目24%。綜藝類節目當中,從頻道來源的點擊量對比來看,浙江、東方、湖南、江蘇、CCTV-1五家上星頻道,貢獻了過半的點擊量,占52%??梢哉f,電視節目持續創造了網絡視頻的繁榮。從營銷角度來看,上星頻道為互聯網創造了大量的話題。今年1~10月,僅湖南、浙江、東方、江蘇、北京衛視5家上星頻道,上半年就占據了62%的網媒關注度。

中央電視臺總編室研發中心主任吳克宇:新節目必須有新媒體環節

  央視有它的資源優勢,但也面臨著更嚴格的管理和體制內的各種束縛,我們面臨的境況跟大家一樣,這種困境跟這個時代,跟互聯網、新媒體發展都有關系。

  央視的新媒體建設可以說成績非常不錯。央視新聞的新媒體“三微一端”,即微博、微信、微視頻和客戶端,用戶總數已經突破1.83億。其中,微信公眾賬號訂閱戶500萬,在資訊類微信公眾賬號里排全國第一。海外傳播方面,央視外語頻道已成為集電視頻道、移動產品、社交賬號集群于一體的多媒體平臺,CCTV-NEWS這個品牌的全球粉絲達到1954萬,且85%是海外用戶,海外視頻點擊量達到1.28億。外語頻道新媒體的下一步發展方向,一個是視頻直播,一個是可穿戴產品。此外,還要打造融媒體的演播域,包括工作區、電視直播室和新媒體工作區,構建“云生態”“云技術”“云平臺”等。

  央視新聞節目的“互聯網+”,最新的案例是研發部門協助新聞中心做的《數說命運共同體》。這是“一帶一路”的命題作文,傳統的方式可能就是記者出去采訪,但是宏觀的東西出不來,而我們選擇了在內容上跟新媒體、跟大數據相結合。大家在節目中看到的“視效地球”每一個光點、每一個軌跡背后都對應著一組真實權威的數據,客觀厚重的數據與磅礴大氣的全景,極大提升了數據新聞的視覺表達效果。而節目背后,依托的是國家“一帶一路”數據中心、國家統計局、海關總署、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的權威數據庫等,數據量達到1億GB,相當于1億部高清電影,也就是30萬臺普通家用臺式電腦的硬盤容量——這就是我們用大數據及可視化技術制作的新聞。

  央視已經充分認識到了與互聯網密切結合的必要性,我們所有的新節目要求必須有新媒體的環節,每個部門、每個中心都要設置新媒體部或者相關科組,以便與央視網對接。

  下一步,央視真正要做的是聚焦垂直產品線,做長產業鏈,實現線上線下效益最大化,國內國際一體化。這是擺脫廣告困境、改變電視業不景氣的方法,當然也需要我們加大制播分離的改革力度,建立適應市場發展的體制機制。

江蘇衛視副總監、總編室主任陳其慶:創新創優是生命線

  2016年,我們將繼續堅持創新創優這條生命線。

  一直以來,江蘇衛視始終堅持頻道定位以創新為核心培育品牌,努力為競爭注入新的活力。2015年,我們堅持版面創新,打造了周日雙季播模式的《為她而戰》;堅持機制創新,以開放的姿態引入了市場上制作能力最強的團隊,與燦星聯合打造了《蒙面歌王》;堅持平臺創新,推出實時搶百萬紅包,邊看邊玩的模式。

  2016年,江蘇衛視將繼續堅持創新創優,積極應對挑戰,以內容為基礎,打造實力派平臺。常態欄目穩中求變——例如《非誠勿擾》開播6年,蟬聯省級衛視常態欄目的冠軍,2016年將在節目后設置子板塊《如果我是你》,由明星、專家對現場意猶未盡的節目進行復盤;季播項目升級換代——例如《最強大腦》第三季將再次升級,導入最強入侵者概念,吸引TFBoys、李易峰等年輕偶像加盟;創新欄目新能量——例如《減出我人生》,原創、勵志、科學、健康,10位選手經歷100天殘酷真實的訓練,在營養師、康復醫生的保駕護航下,重塑自信;周播劇全新出擊——明年江蘇衛視還將首次涉足周播劇領域,以大制作、大項目、大IP打造全新的視覺沖擊效果。

  我們還將進行平臺創新,面向實力派未來。主要是加強全媒體融合,像《一站到底》深度挖掘媒體互動產品,《最強大腦》打造全線產品,觀眾在線下也可以通過游戲進行由易到難的挑戰。同時,一些常規的節目也將根據市場需求打造全產業鏈。

浙江衛視總編室主任陶燕:要把內容做到極致

  我見證了浙江衛視中國藍這7年的發展,我們事實上就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把音樂做到極致。自從有了《我愛記歌詞》之后,浙江衛視研發了一系列音樂節目,比如《愛唱才會贏》《我是大評委》等,都是圍繞音樂這個元素展開的,形成集群效應,直至《中國好聲音》,把聲音做到極致,做到最大化。第二個階段就是把夢想做到極致。因為浙江有著地域文化、傳統文化的積淀,是一個有文化傳統、有情懷的地方,在這樣一方水土上做有情懷的節目,把情懷慢慢升華為夢想。當時所有的節目都是從情懷這個點出發,從心出發,直至把《中國夢想秀》做到極致。第三個階段,中國藍的內涵和氣質越來越夯實之后,我們發現自己不僅能吸引那些有情懷、有實力的精英人群,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關注浙江衛視,現在我們開始慢慢探索把年輕做到極致,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標桿節目就是《奔跑吧兄弟》。

  關于融合路徑,我很困惑,為什么一定要融合呢?適合融合的東西自然有它融合的路徑,不適合融合的東西也未必一定要融合。大家都在談“互聯網+”,我覺得“互聯網+”是個好事,但可能我是一個很傳統的電視手藝人,還是有自己心里的一股軸勁,我覺得能加互聯網的就加互聯網,不能加的也不一定非要加。凡事都有它的內在規律,并不是只有一種方法來解決問題。同樣做節目,像《女神的新衣》這樣的類型,加互聯網加得很好,但《中國夢想秀》做了9季,也算是中國比較長命的季播節目,對于這個節目,我不知道它該怎么加互聯網呢?加了意義何在?加了對它是好還是不好呢?想來想去也沒什么好加的,也沒什么好融合的,所以還是老老實實做節目吧,把這個品牌維護下去。值得提一下的是,這個節目第一、第二季都是引進模式,從第三季開始就完全是純原創節目。

山西衛視總監陶億笑:踏踏實實做自己

  今天的主題是“互聯網+時代電視節目的推新創新”,但是我想講的是堅守、堅持中的創新,強調更多的是堅守和堅持,因為我覺得它既是媒體的責任和擔當,可能也是區域特色的電視臺或者說只能做區域影響力的電視臺一個比較現實的路徑。

  山西衛視今年推出了945文化節目帶,以文化類節目為突破口,集中優勢資源形成晚間節目品牌。大家都知道,在晚間開一個節目帶,需要人力財力物力各方面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我們聚焦的是文化類節目,這需要有更大的魄力和勇氣。這個節目上線之初,我們所有人都覺得很忐忑,覺得是那么回事嗎?能成功嗎?6月15日節目開播前,我還跟臺長講,能不能3個月不考核我?我當時覺得,這個節目帶開播以后,收視率肯定會下滑。但是當月我們的全國全天排名提升了4位,晚間同時段比之前播劇時,全國排名提升了6位。現在945節目帶開播5個月了,我們的全國排名穩定在20位左右,這對于一個長期在24、25位徘徊的臺來說是特別不容易的。

  為什么會有這樣一個節目帶?這幾年山西臺對外的形象比較糟糕,3年前我們就開始想怎么辦,有過很多周折,也請了全國很多同行去策劃,也試圖想用一個大節目來撐起一片天,但是最后發現都不靠譜。我們最終選擇的路徑就是還得回到山西來找自己的優勢。大家都知道,山西的文化底蘊很深厚,是“民歌的海洋、戲曲的故鄉”,但是這些東西為什么長期被我們忽視?我覺得是我們對自己文化的不自信,總覺得山西土,民歌、戲曲都太窄眾,似乎山西只能作區域文化,不能走到全國。我們對自己不自信的結果就是沒有把山西文化這個金礦認真地開發,但是現在我們決定收回來,踏踏實實地做我們自己。

  我覺得,創新一定要有根,如果我們失去了根,為了創新而創新,恐怕都要走大彎路。至少我個人在衛視這幾年是吃過這個虧的。融合傳播依然還是要做好內容,內容必須是一顆優質的種子,如果沒有這顆優質的種子,光架構一個融合傳播的渠道顯然也不現實。

山東衛視總編室主任趙瑞:不同平臺要有不同定位

  上個月我們在廣告推介年會上提出了“悠久文明、青春中國”的重新定位:前者繼承了我們以前做節目的特性和調性,后者表明我們要擁抱互聯網,更多地聚攏年輕人的注意力。因此,我們明年的節目安排也會有所調整,周四打造“文化節目帶”,周末主推“娛樂節目帶”,在重點節目上,既有符合山東人特質和我臺調性的歷史文化節目,也會有從內容到形態都與互聯網密切結合的節目。

  前有一流衛視,后有旗鼓相當的對手,這是我們所面臨的實際處境?;ヂ摼W背景下的電視節目創新,首先需要思考幾個問題:互聯網時代,什么最核心?誰的內容最賣錢?錢入了誰的口袋?為什么強者越強?為什么會“網進臺退”?

  還有幾個困惑有待于我們在實操階段進一步思考和梳理:

  一是泛視頻時代,電視與手機客戶端、PC端各自如何定位?這三種方向缺一不可,從主角、從屬到互補,可能每個不同平臺、不同節目要有各自不同的定位。

  二是電視觀眾的收看習慣到底受到多大影響?以前觀眾是定時守候,現在變成了隨時隨地接收,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的收視情況。

  三是大數據會取代收視率嗎?使用雙向機頂盒收看電視劇的都是大都市的高端人群;而收視率則主要兼顧城鄉二元結構的社會各階層,兩者的代表群是不一樣的。

  那么,做電視的人到底應該怎么辦?我們認為還是要砥礪前行,把電視平臺做得越來越好:

  一是調整機制。適應新的互聯網和泛娛樂時代,不再以收視率為核心,而是重新建構價值鏈或者說價值體系。

  二是拓展節目類型。很多類型的節目開拓出來了,但還不夠精耕細作,還不夠為廣大受眾所熟知,還需要我們繼續做工作。三是增強自信。電視仍然是一個比較有霸權、有主動權的媒體。只要堅守住自己的陣地,知道自己最有價值的那一部分,我們還是有信心能與互聯網相抗衡的。四是堅持特色。電視人要有一種大情懷、大格局,認清楚自己的位置。作為孔孟之鄉,中華文化最核心的地方在我們這兒,這是我們的特色和“家底”。作為當地媒體,我們也有責任、有擔當去做這個事情。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尹鴻:別都想做“衛視”

  互聯網時代,改變了電視什么?或者說電視面臨的挑戰究竟是什么?首先的一個挑戰就是互聯網剝奪了電視的增長空間:不僅是觀眾的渠道,而且是注意力的渠道。反過來講,注意力的減少就必然導致廣告減少。也就是說,互聯網對電視是增量空間的壓縮,甚至在爭奪電視的存量空間。

  但是,我還是非常贊成一個觀點,即所有媒介的進化并不能夠消弭原有媒介,但是會改變原有媒介,正如電視出現以后改變了廣播,電視出現以后也改變了電影。電視最大的特點就是同步線性傳播,這是互聯網目前不太能做的。為什么現在排在前幾家的電視臺生存得比較好,就是因為它有自己的品牌約會性,這個品牌的約會性必須靠線上,比如今天是《奔跑吧兄弟》第一次播出,它就有一個時間的約定感。所以,現在電視對時間的約會性反而高了。

  于是問題來了,地方媒體,尤其一些相對弱勢的電視臺,不要去追跟湖南臺、江蘇臺、浙江臺一樣的內容,你要做在一個有限的網狀空間當中能夠網狀傳播的內容。過去各臺都想爭全國市場,都想爭最大的那塊蛋糕,現在電視進入了分化傳播的時代,那塊蛋糕爭不了了。現在這幾大電視媒介平臺不是一檔節目能跟它競爭的,所以應該走差異競爭,走品牌競爭。中國的電視業應進入一個重新定位的時代,目前的定位都是取決于10年之前的那一輪競爭——都成了“衛視”,都想爭全國市場,都想去爭湖南衛視的市場、江蘇衛視的市場、浙江衛視的市場,你爭不了這幾個市場,他們實際上都是在跟中央電視臺爭市場。反過來講,許多臺如果調轉車頭進入了另外一個藍海,可能能夠闖出另外一條路,這樣和互聯網融合的時候,反而能夠找出自身的優勢和特點。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新聞學院院長劉昶:不可能一步超越

  中國(內地)最早引進版權的節目是1998年從法國引進的《城市之間》。隨后江蘇衛視、東方衛視有兩三檔引進節目,但到2011年引進版就多了起來,2012年遍地開花,2013年成了版權引進年,很多節目紛紛進入我們本土。

  在國際上交流的時候,對方感覺到很奇怪,“你們的有些節目不錯,為什么生命周期那么短?引進版的,好的不過五六年。”反觀國外節目,法國有一個《古堡探險》,這個節目在法國從1990年開始做到現在,非常成功,節目賣到世界上31個國家,這就叫做模式。能夠出售的,才叫模式。

  碰到問題了,我們的思路在哪里?我們的解決方案在哪里?這就回到創新和推新。國外公認的創新和推新有三個步驟,第一步,比較我們和人家的差距在哪里;第二步是模仿和學習;經過了比較、模仿,第三歩才是超越。我們老想把前兩個步驟省掉,一下子跳到超越,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學校曾經請了一個國外的學者給我們講美劇何以風靡天下?他講了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一部美劇的成功是1000部電視劇打底,他從1000部電視劇劇本里挑100部,這100部經過反復琢磨以后,再挑出10部,拍完了以后,這10部都在節目收視非常低落的時間試播,然后來看市場走向,最后從中挑出一部到兩部好的推出來。所以美劇為什么推出一部就成功一部,因為這里有1000部劇打底。

  談到融合的問題,大家都在討論“互聯網+”到底怎么融合?融合就是你在做節目的時候要考慮到現在收視習慣的變化,要想到,第一,是年輕人還在看電視;第二,收看的工具不一樣了;第三,媒介融合需要互相照顧。

  融會貫通、優勢互補,這是不可少的。融媒時代實際上是共生共融的時代,電視要做好,不借助別人的力量不行,互聯網要發展,不借助電視也不可能,要取代電視也是不可能的,這是共生共融。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時統宇:電視臺的空心化當引起重視

  最近一段時間廣電業的離職潮是市場對體制內資源的一種掠奪,但這種掠奪確實有其合理性。馬云對跳槽的經典解釋,我認為放之四海而皆準——所有的跳槽,不管有再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實就兩點,其一,心里覺得委屈了;其二,錢給少了。主持人加上中高層的離職,的確表明今天的互聯網也好、民營公司也罷,已經不把內容的制作作為其發展的障礙,中國電視的優秀人才正在流失的現象讓人惋惜。

  這些年來,中國電視特別是衛視的真人秀、明星秀,實際是一場資本秀。今天中國衛視的綜藝節目比拼的不再是創意,而是資本的動員能力,坦率地講,這點讓我喜憂參半。資本做到了以前我們體制內所不能做到的一切。但同時,資本對于中國電視的大肆侵入,我們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在我看來,互聯網+電視不能只是互聯網的平臺和資本加上電視的內容和人脈,如果這樣的話,中國電視十分可悲。

  同時,電視臺的空心化問題應該引起業界重視。在制播分離無限擴大的背景下,真正優秀的內容越來越少,在互聯網已經掌握了相當的內容制作權的情況下,我認為,真值得中國電視,特別是傳統電視人反思。

  在我看來,當下中國電視的過度娛樂化基本上就是過度產業化、商業化、市場化的代名詞。在這個金錢滿天飛、收視率對賭的環境下,一定要把持住自己,老老實實辦事,實實在在做人,千萬不能任人擺布而讓自己失去方向,這點十分重要。

互聯網+ 電視節目

視聽科技視頻號 廣告
發表評論